摘要:刀郎,这个名字在咱们中国乐坛那可是响当当的。他的歌嗓音独特,带着一股子西域风情,尤其是《2002年的第一场雪》,简直是火遍大江南北,谁听谁上头。可就在他事业最红火的时候,他突然就宣布退圈了。这事儿让多少粉丝心里一咯噔,觉得太可惜了。多年下来,大家一直猜来猜去,
刀郎,这个名字在咱们中国乐坛那可是响当当的。他的歌嗓音独特,带着一股子西域风情,尤其是《2002年的第一场雪》,简直是火遍大江南北,谁听谁上头。可就在他事业最红火的时候,他突然就宣布退圈了。这事儿让多少粉丝心里一咯噔,觉得太可惜了。多年下来,大家一直猜来猜去,说啥的都有,有人说是汪峰看他不顺眼给挤兑走的,有人说是杨坤在背后使坏。可真相到底是啥?
要说刀郎退圈的事儿,咱们得先从他是谁讲起。刀郎本名叫罗林,1971年6月22日生在四川资中县罗泉镇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但他打小就喜欢音乐,17岁那年干脆辍学,跑去追他的音乐梦。
1988年,他在内江一家歌厅找了个活儿,开始学键盘和写歌。1990年代初,他四处闯荡,成都、海南都去过,还组了个乐队,搞流浪创作。那会儿他也发了几张专辑,可惜没啥人买,日子过得挺艰难。
1991到1995年,他在海南唱歌,跟几个乐手凑了个“地球之子”乐队,还是没啥大动静。直到2004年,他带着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横空出世,才算真火了。这张专辑里的歌,比如《冲动的惩罚》、《情人》,全是大街小巷传唱的那种。他的嗓子高亢又有故事感,歌词也接地气,直戳人心。那几年,刀郎的名字几乎跟“国民歌手”画等号,谁也没想到,他后来的路会那么坎坷。
刀郎的事业巅峰没维持多久,2007年就出了大事。那年10月19号,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艺术报在北京搞了个座谈会,主题是“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推动网络歌曲健康发展”。这场会来了40多位乐坛大佬,像傅庚辰、徐沛东、阎肃、谷建芬这些名字,全是重量级人物。会上,他们把刀郎的歌拎出来当靶子,尤其是《冲动的惩罚》,被批得一无是处,说是“恶俗歌曲”、“网络垃圾”。
带头开炮的就是谷建芬。她在会上直接说,刀郎的音乐没艺术性,低俗不堪,还会带坏年轻人。这话一出,媒体跟炸了锅似的,铺天盖地报道,刀郎一下子就被扣上了“低俗歌手”的帽子。谷建芬是谁啊?中国乐坛的泰斗,写了《烛光里的妈妈》、《绿叶对根的情意》这种经典,她的学生那英、毛阿敏全是顶流。她的话分量太重了,刀郎一个草根出身的歌手,哪扛得住这种批评?
这还不算完,2010年音乐风云榜上,刀郎本来拿了个“十年最具影响力音乐人物”的奖,结果那英直接给取消了。虽说那英是谷建芬的学生,但这事儿背后肯定跟谷建芬当年的态度脱不了干系。汪峰和杨坤呢?他们俩是说过刀郎的歌不咋地,可影响力跟谷建芬比差远了。汪峰那会儿忙着自己的摇滚,杨坤也就是嘴上酸两句,真没本事把刀郎逼退圈。所以说,当年真让刀郎扛不住的,是谷建芬那一记重锤。
谷建芬为啥这么针对刀郎?咱们得从她的背景和立场说起。她是学院派出身,搞了几十年正统音乐创作,特别讲究艺术性和思想性。她的歌多是那种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像《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种,传唱度高又有文化内涵。刀郎的歌呢?风格完全不一样,带着浓浓的市井味儿,歌词直白,讲的是普通人的爱恨情仇。这种草根音乐在她眼里,可能就是“不登大雅之堂”。
再加上那会儿网络歌曲刚兴起,好多老派音乐人觉得这玩意儿冲击了传统音乐市场。刀郎又是网络歌曲的代表人物,火得太快,太“俗”,自然就成了出头鸟。谷建芬在座谈会上点名批评他,其实也是想杀鸡儆猴,拿他立个标杆,警告那些“不走正道”的歌手。可她可能没想到,这一炮打得太狠,直接把刀郎轰出了乐坛。
被谷建芬这么一顿批,刀郎的日子不好过了。媒体天天炒作“低俗”这事儿,乐评人跟着踩,演出邀约也少了。2012年,他在一次演出后含泪告别舞台,说自己不想再唱了。其实想想,他一个靠音乐吃饭的人,突然被这么多人否定,心里得多难受啊。他不是科班出身,没啥靠山,面对这种高压,只能选择离开。
有人说刀郎是自己矫情,扛不住批评就跑。可换谁谁受得了?谷建芬那级别的权威发话,不是随便几句diss,是直接砸了你的饭碗。刀郎的歌迷大多是普通老百姓,没啥话语权,帮不了他。加上那英后面补刀,取消他的奖,等于彻底断了他在圈里的路。他不退还能咋办?
刀郎退圈后就低调得不行,几乎没啥消息传出来。有人说他回了新疆,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偶尔在街头弹弹琴,自己玩自己的音乐。还有人说他压根没放弃创作,只是不想再抛头露面。直到2023年,他突然发了新专辑《山歌寥哉》,里面那首《罗刹海市》上线没几天,播放量就破十亿。这事儿挺打脸的,证明他的音乐还是有市场,老百姓还是爱听。
这张专辑也让大家开始重新聊他当年的遭遇。好多人觉得,刀郎的歌没啥高大上的,可就是能打动人。他唱的是底层人的故事,哪低俗了?反而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批评,显得有点脱离群众。你说他的歌没艺术性,可老百姓听哭了算不算艺术?谷建芬的批评,现在看有点站不住脚。
谷建芬呢,这么多年一直没闲着。2017年,她搞了个“新学堂歌”音乐会,把古诗词谱成歌,想推广传统文化。2022年又出了本书,叫《新学堂歌——谷建芬古诗词歌曲作品集》,还在为音乐出力。她在乐坛的地位没啥变化,照样是大佬级别。可当年她批刀郎的事儿,慢慢成了个争议话题。
现在回头看,好多人觉得她对刀郎的评价太片面了。刀郎的音乐确实不走学院派路线,可它有自己的价值,能让普通人找到共鸣。谷建芬维护的是她心里的音乐标准,但这标准是不是唯一正确的?大家心里开始有自己的答案。
再说说汪峰和杨坤,这俩人老被拉出来当“逼退刀郎”的嫌疑人,其实挺冤的。汪峰当年是说过刀郎的歌“没啥技术含量”,杨坤也酸过几句,说他的歌太土。可他们俩那会儿也就是嘴炮两下,真没啥实权把刀郎怎么样。汪峰忙着自己的摇滚事业,杨坤也就是个综艺咖,哪有谷建芬那影响力?再说,他们跟刀郎也没啥直接冲突,顶多是看不上眼罢了。
网上老传汪峰嫉妒刀郎火,抢了他的风头,这话听着热闹,其实没啥证据。刀郎的粉丝和汪峰的粉丝掐架是真,可上升不到逼退圈的地步。杨坤也差不多,他那几句diss也就是图个嘴快,真没啥实际行动。所以这俩人,说白了就是替谷建芬背了锅。
刀郎退圈这事儿,现在看不光是他的个人选择,还反映了那会儿乐坛的生态。学院派和草根派,精英和大众,审美从来就不是一条线上的。谷建芬代表的是传统音乐的权威,她看不上刀郎这种“野路子”,可老百姓偏偏就吃这一套。这不就是音乐的魅力吗?它不该只有一种标准。
刀郎的歌迷里,有开出租的,有摆地摊的,有在厂里打工的,他们听他的歌,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种共鸣,是学院派教不出来的。谷建芬当年批他,也许是想维护她心里的音乐秩序,可她没看到,刀郎的音乐也在给另一群人力量。这场争论,其实没啥输赢,就是看你站哪边。
刀郎退圈十几年,乐坛变了,老百姓的口味也变了。他用《罗刹海市》证明,自己还是那个能唱进人心的刀郎。而谷建芬当年的批评,也该有个公道。当初逼着他退圈的,不是汪峰也不是杨坤,而是谷建芬这股权威力量。现在大家伙儿心里都有杆秤,音乐好不好听,不是谁说了算,是耳朵说了算。
刀郎的故事告诉咱们,音乐这东西,没高低贵贱之分。你爱听啥就听啥,别让别人替你做主。他的退圈是个遗憾,可他的回归,也是个惊喜。希望以后乐坛少点这种无谓的争斗,多点像刀郎这样真心唱歌的人。
来源:爱吃凉拌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