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股东反被踢出局,从倍耐力看中国企业出海的生存法则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8 01:18 4

摘要:前些天,麦肯锡发布了一个报告,在国际供应链重组和市场多元化的背景下,2025年全球并购市场将踏入上升轨道,并购交易有希望大幅提升,特别是中国企业出海意愿强烈。

01


前些天,麦肯锡发布了一个报告,在国际供应链重组和市场多元化的背景下,2025年全球并购市场将踏入上升轨道,并购交易有希望大幅提升,特别是中国企业出海意愿强烈。

像我们单仁牛商很多学员也告诉我,2025年有出海的计划,跟海外企业合作,甚至是到海外合资建厂。

但有一件事也给我们想要通过出海,创造第二增长曲线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02

在2015年,中国化工集团宣布以71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全球知名轮胎品牌倍耐力37%的股份,成为倍耐力的大股东,这也是当时国企第五大海外并购案。

但在10年后的今天,倍耐力董事会投票决定剥夺大股东中化集团对公司的控制权。

在15名董事会成员中,尽管董事长焦健等5名与中国中化相关的董事投出反对票,但决案以9人同意,1名弃权的票型通过,大股东失去了话语权。

倍耐力拿出了两条理由,一个是意大利政府通过的“黄金权利法案”,防止外国投资者对关键技术和管理的控制,限制了中化访问敏感信息,特别是轮胎中嵌入的传感器相关的数据不准对中化集团开放。

另一个就是美国宣布从2027年开始禁止中国控制的汽车供应商的产品服务,美国又是倍耐力轮胎领域的关键市场,倍耐力就通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条(IFRS 10)的规定,投资者只有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也就是投资者既有能力主导被投资方的关键活动,又能从这种主导中获得可变回报,并且能够利用主导权来影响这些回报的时候,才构成控制。

中化集团因为黄金法案和美国禁令,失去了运用权力来影响回报的能力,并且可能不利于公司未来发展的利益,被认为不再具备控制权,只保留了分红权。

03

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说,未来要出海免不了跟当地企业合作,甚至合资,可以参考一下这几条生存法则。

第一、法律合规不是成本,而是投资。


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背后都是中国企业出海用真金白银买来的教训。

在2016年,福建宏芯投资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公司爱思强,因为标的公司涉及美国军方订单,宏芯投资没有查到,到了最后环节被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以“国家安全风险”叫停交易,导致6.7亿欧元收购案流产,前期成本全部泡汤。

早些年,这种合规审查还集中在我们公众认知中的“高科技”领域,但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情况越来越多,就必须要把合规放在考虑的提前量之中了。

比如说用沙盒测试,像华灿光电2025年收购美国美新半导体的时候,就聘请专业律所针对审查进行10轮预沟通。

最终通过剥离敏感业务、调整股权结构,成为少数能够通过美国安全审查的中国企业案例。

第二、股权设计,要“实权”不要“虚股”。


参考吉利收购沃尔沃就用了AB股架构,吉利持有沃尔沃15%的B类股,每股对应了10倍投票权,这就确保了吉利对战略决策的绝对控制。

除了扩大投票权的比例,有时候也可以在合同中规定“否决权”的比例。

这里就有一个公式:技术控制权=否决权比例(V)×股权比例(S),当V×S≥51%的时候,即使小股东也能锁定关键决策。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华为“一票否决权”的设计了。

根据《华为治理章程》,任正非在股东会对资本增资、章程修订、董事提名这些重大事项上享有一票否决权。

当然,这个权力不是决策权,而是纠偏机制,仅在管理层出现重大偏差的时候启用。

但是,就是这种平时不起眼的纠偏机制,可以让企业面临海外风险的时候,起到关键的保命作用。

第三、技术合作,要划清楚红线。

在2025年4月22日,上海公布了2024年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其中有一项案例就是安徽某聚乳酸企业,违反了与瑞士合作企业的保密协议,把合作方提供的技术秘密擅自申请专利,导致85万行政处罚,并引发国际诉讼和合作破裂。

今天中国企业出海虽然是一个趋势,但我们也观察到,外企越来越警惕中国企业对技术和数据的控制,特别是拥有国企背景的企业,所以,经不起折腾的企业,更要保持对“红线”的警惕。

所谓瓜田不纳履,不如从一开始就明确好边界,建立技术合作的保护机制。

比如可以建立专利防火墙,双方在技术托管账户,核心专利数据的调用上,需要双方高管同时授权,从物理隔离层面杜绝单方面泄密风险。

再比如数据隔离区,苹果在中国的“云上贵州”,Tik tok在美国的数据由美国公司监控,都是这种“隔离区”机制的体现。

04

第四就是中小企业的轻资产出海,用四两拨千斤。

对于华为、比亚迪这种巨无霸来说,在海外建厂、建立分公司的压力不大,但是对于缺乏资源、资金的中小企业来说,轻资产出海也可以赚全球的钱。


比如说用自己的技术,换对方当地的渠道。

像零跑汽车拉上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成立合资公司,零跑出技术,斯特兰蒂斯出渠道,零跑在很短时间就打进欧洲9个国家,靠对方现成的门店卖车,自然就不用自己建厂房、建渠道了。

第二种就是卖品牌,卖服务。

海昌海洋公园在菲律宾长滩岛搞了个轻资产项目,自己不投钱建乐园,而是提供品牌授权和运营管理,帮对方设计海洋馆、培训员工、运营乐园项目,这比自建公园省了90%的钱,风险更小。

第三种就是借助于互联网,利用各种平台带货。

像在TikTok上直播带货,在领英上直接锁定目标企业的高管,进行线上交流,在全球各种社媒平台包括ins、YouTube、亚马逊转发和搬运自己在国内的短视频,把自己的IP、产品和企业实力进行深度展示,然后给自己的品牌独立站引流,

这些在今天的视播时代都是企业出海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同时,我也提醒各位关注政府的商贸促进平台,借助各种外部力量为自己赋能。


像香港贸发局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出海报告》显示,中山灯具产业集群近年来通过“商对易”平台与东南亚买家达成多笔订单,其中单笔百万级订单数不胜数。

对我们这些中小企业来说,要多借助于平台的能力,利用互联网链接全球的资源,让自己的出海少走弯路。

当然,未来在全球化的下半场,中小企业的出海,首先要做的就是活下去,再思考迈开步子向前走的事情。

出海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跑得慢不要紧,重要的是要留在赛道上。

短期内,我们要用“合规+轻资产”穿越政策的雷区。

长期来说,想要真正出海建立属于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还是得靠“技术共生+本土化”构建护城河。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来源:单仁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