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症状轻重不一的带状疱疹,是古已有之的疾病,其体征主要是成簇的皮疹、小水疱沿着人体腰肋部、腿部或颜面等处发生,呈带状分布,症状主要是患部疼痛。中国古人根据此病特征,给它定的病名有数种,多有“带状”和“缠绕”的含意。例如,中医最早病源证候专书《诸病源候论》记载:“
从“带状疱疹”病名说起
症状轻重不一的带状疱疹,是古已有之的疾病,其体征主要是成簇的皮疹、小水疱沿着人体腰肋部、腿部或颜面等处发生,呈带状分布,症状主要是患部疼痛。中国古人根据此病特征,给它定的病名有数种,多有“带状”和“缠绕”的含意。例如,中医最早病源证候专书《诸病源候论》记载:“甑带疮者,缠绕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甑,最初是陶质圆桶状炊器,后来改为木制。所谓“甑带”,是束扎于木制甑腹部周围的箍带。明代王肯堂《疡医证治准绳》写到:“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贯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绕火丹。”上述引文所写的火带疮、缠绕火丹两个病名,指的都是同一种病症,也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在古代中医文献中,还有蜘蛛疮、蛇窠疮、蛇串疮等病名。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记述:“(蜘蛛疮)生于皮肤间,与水窠相似,淡红且痛,五、七个成攒,亦能荫开。”“攒”意为“聚集”。明代陈士铎《外科秘录》写到:“蛇窠疮生于身体脐腹之上下、左右,本无定处,其形象宛如蛇也。”清代祁坤《外科大成》记载:“(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小疱,痛如火燎。”从以上引述资料,符合带状疱疹的基本体征,表明带状疱疹在古代并不少见。在西医学上,带状疱疹的英文名称为“herpes zoster”。单字“herpes”的含意是疱疹;“zoster”本意是指古希腊男子的腰带。这两个单字合用,含有腰带状疱疹的意思。而现代通用的汉文“带状疱疹”之病名,是20世纪中华医学会成立之后,经历数次医学名词术语审订委员会讨论所拟定。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带状疱疹的病原体和水痘的病原体相同,都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们初次感染此种病毒,主要是吸入混有此种病毒的飞沫,有的是接触水痘患者疱浆或者带状疱疹患者疱浆。初次感染此种病毒后,少数人发生水痘,多数人未发生水痘而成为隐性感染者。不论是患水痘痊愈者或是隐性感染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都会潜伏在人体脊神经后根神经元内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里。若身体免疫力下降,该种病毒可能引发带状疱疹症状,起初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继而,被该种病毒侵犯的神经(多为面部一侧或身体一侧)所支配的皮肤感觉过敏、瘙痒、灼热、疼痛,相关的淋巴结肿痛。随着疾病之发展,患处皮肤发生成簇的粟粒状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逐渐发展成小水泡,沿着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的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患处疼痛加剧,年老患者的疼痛更重。若眼睛受水痘—带状病毒侵犯引起角膜炎或葡萄膜炎,视力在一段时间里将减退,严重者甚至失明。若侵犯听神经则耳部疼痛并影响听觉。
带状疱疹患者的皮疹消退后,有的患者的患病部位仍有剧烈疼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数患者经历数周或数月后,此种疼痛消失,但也可能复发。有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更长。
预防带状疱疹,是否适于接种疫苗?接种后的副作用和效果怎样?因人的年龄、体质、身体有无其他疾病以及疫苗品种等而异。
对带状疱疹之治疗,中医按辨证论治原则,主要服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中药方剂,并采用合适针灸外治。西医采取对症治疗,主要为抗病毒、消炎、减少疼痛、防止继发性感染、缩短病程等。无论何种治法,改善人体营养,提高免疫机能,是始都须重视者。
文字编辑:青黛期刊信息
来源: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