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北红军精神研究会重走红25军长征路的会员们,与丹凤县庾岭镇“春茂永”药铺老板、红军的救命恩人杨春荣之孙杨青山,站在鄂豫皖省委十八次会议(庾家河会议)旧址前合影。
湖北红军精神研究会重走红25军长征路的会员们,与丹凤县庾岭镇“春茂永”药铺老板、红军的救命恩人杨春荣之孙杨青山,站在鄂豫皖省委十八次会议(庾家河会议)旧址前合影。
17日清早,重走红25军长征路的会员们告别方城县,带着对红25军先辈的敬仰之心、带着对这支部队所创造的长征奇迹的好奇之心继续往西北行进,经镇平县、卢氏县和淅川县的铁锁关,直奔红25军的又一生死之战旧址——陕西丹凤县庾岭镇参观学习。当您跟随我的笔触看完红25军长征的这一段历史,绝对会使您肃然起敬。一支钢铁之师、威武雄师从红25军、红15军团、八路军115师344旅、解放军第39军、混成重装第39集团军直到今天的78集团军某旅,那是从鄂豫皖到鄂豫陕再到陕北、冰雪北国、中原大地、天涯海角的一路历练与摔打而成的。
枪声起 会场立刻变成战场
跟我冲 两位军长血洒庾岭
当中央红军刚刚遭受了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艰难渡过湘江,疲惫的三万人马爬上老山界第二次进入湖南通道县的时候,此时正在长征路上艰难跋涉的红25军的日子,日夜面临着巨大的危险。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还有各地方地方民团武装,无时不想将这支红军部队赶尽杀绝。
红25军特务团曹官记烈士之孙曹荣生,站在庾家河战斗旧址亲切交流。
走进陕西丹凤县庾岭镇的古老街道,一块门楣上方挂着的“春茂永”牌匾的药铺旧址,应该是整个小镇最有特色的房子,经年老旧的药铺一进院落,前后两幢,前面临街是药铺,后面的四合院落是配药、治疗、手术、住院的病房吧。
会员们的脚步刚刚落地,穿着红军服装、腰腰扎武装带的老者早已等候在那里了,他叫杨青山,就是“春茂永”药铺当年的老板杨春荣的孙子,也是“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会议旧址”纪念馆的负责人兼讲解员。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十年的杨青山老师对于庾家河会议和庾家河战斗的经历深有研究,已经给全国各地重走长征路的人义务讲解了30多年。说起他的爷爷杨春荣大夫,腾出整个药铺支持红军驻扎、召开会议、争分夺秒抢救程子华、徐海东等百余红军伤员的经历那是非常详尽。因为作为红军的朋友、也是红军恩人的爷爷一直活到1981年以79岁的高龄辞世,那时的他已经27岁,基本上把爷爷与红军的交往的每一个细节都倒背如流、装进心间。
红25军庾家河战斗纪念碑,建在“海东梁”上,原址为双龙抱碑,其左侧为黄河流域,右侧为长江流域。
下午3时,会员们整齐站在“庾家河会议及庾家河战斗”的展厅里,杨青山首先播放了庾家河战斗的专题短片,然后将程子华、王诚汉、郭述申等将领回忆录内容的记忆,全部搜罗到自己的脑海里,对照展板上的图片,一一详解战斗的经历、当时的红军故事,山上的炮火硝烟……仔细聆听杨青山的介绍,明显感觉到他的讲解十分更加清晰,杨青山边讲故事,还吟诵诞生于他家里,由红二十五军政治部集体创造、后来由他们本人谱曲的《什么是红军》,还有《烈士到底为了什么》。
随后,会员们跟随杨青山,登上庾岭镇北面的庾家河战斗旧址,一路上,杨青山兴趣盎然地唱起了他自己创作的歌曲《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英勇的红25军冲上去了》,一首首高亢、激越的歌唱罢,已经将会员们带到了1934年12月10日的那场生死之战的硝烟中。那天天很冷,是红25军踏上长征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他们刚刚从河南西部的铁锁关突进到陕西丹凤县的庾家河谷,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在这里召开第十八次常委会议,集中研究部署打退敌人追击和在鄂豫陕边一带的根据地建设等重大事项。省委经过调查研究认为,豫陕边区的国民党统治薄弱,群众基础好,适合创造新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出“立即建立鄂豫陕省委,鄂豫皖的名字变成了鄂豫陕,会议提出了“为创建鄂豫陕苏区而斗争”的战斗口号。然而会议正在进行时,一路追剿的敌军60赶来了,军情一下子变得紧急,连续从河南罗山一路突进1800里的战士们还没来得及喘息片刻,鄂豫陕省委的会议还没来得及讨论产生鄂豫陕省委成员问题,新的鄂豫陕省委立刻决定仍由鄂豫皖省委成员行使其职权。敌人四面围过来,聚在庾家河谷、四面被围的红军此时完全没有退路,坚决地打退敌人,红军才有生存下来的可能。这是程子华、徐海东两位军长的一致决定。
71岁的杨青山向会员们仔细介绍发生在91年前庾岭上的“当年鏖战急”。
跟着杨青山往当年鏖战急的山头上攀登。走过黄河、长江国家水准点标志、拜谒了长眠着近200烈士的红25军公墓,大家继续往“海东梁”上攀登,这里的海拔高度是1300多米,从庾家河上到当年的战场旧址的绝对高度至少300米,蜿蜒曲折的山路两侧建有红军路、红军雕像、庾家河战斗纪念碑、程子华军长受伤处、徐海东副军长受伤处、无名烈士墓和纪念亭、沿山体而建的庾家河战斗经历长廊,让前来参观、拜谒的人们了解当年敌我双方激战的全部。由红25军政治部副主任郭述申题写的“庾家河战斗纪念碑”,原来是双龙抱碑的地方,往右边是长江流域,往左是黄河流域。长江、黄河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烈士长眠之地就是人民的江山。
红25军曹官记烈士之孙曹荣生,代表全体湖北红军精神研究会会员,向庾家河会仪旧址赠送旗帜、书籍。
站在纪念亭的一幅巨大的庾岭战斗石刻地图前,杨青山开始向大家讲述当年战斗现场,红军将领和鄂豫皖省委领导正在开会之际,国民党60师陈沛率领的部队已经到达庾家河的西北山头,黑压压的敌群至少是红军的十倍,而且他们居高临下,企图将红25军彻底灭在这里。其先头部队第360团经大石河进陕,从鸡头关推进至庾家河街东的七里荫岭,并抢占东山坳口有利地形,而后向庾家河街方向发动猛攻。率先与敌人接上火的是红25军手枪团,他们就在庾家河会议召开地的门口。情况危急,庾家河会议立即停止。全军迅速组织兵力予以反击。副军长徐海东率领223团,军长程子华和政委吴焕先分别带领两个团的224、225团紧随其后。223团打头阵,向敌军阵地发动冲锋,最终把敌人赶出了七里荫岭。东山坳口的有利地形,为后续作战打下了基础。激战中,军长程子华的双手被子弹贯穿,动脉血管破裂,血流不止,昏倒在战场上,副军长徐海东闻声前往查看,又被敌人的子弹从眼部下方打入,穿颈而出的子弹导致徐海东重伤昏迷。而此时,敌人的援军335、357团赶到,几近疯狂地向红25军发动进攻。全军将士在政委吴焕先带领下,奋勇反击。从上午至黄昏,红25军打退了敌人发动的20多次进攻。虽然敌人的兵力是一个师,但是他们是齐装满员的满员编制,而红25军虽然号称一个军,其实兵力仅仅是一个团而已,好在我军一路征战、一路缴获,其武器装备不弱于对手,轻重机枪呼呼地吐出火舌,密集的子弹不断倾泻在敌军阵地上,223、224、225、手枪团的战士们也在各自的阵地上与冲上来的敌军死磕,把敌军第60师的3个团打得溃不成军。激战将近一天的时间,红25军始终在与10倍于己的敌人硬碰硬,丝毫没有退却。让突袭的敌人吃尽了苦头。亲身参加战斗的王诚汉上将回忆说,“此战是224团撤编前的最后一战,我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他的尊严和光荣”,(《王诚汉回忆》67-68页)。庾家河战斗,我军以毙伤敌800余人,自身伤亡200余人的战绩,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场战斗的胜利,其意义非常重大,粉碎了数倍于我军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地完成第一次战略转移,不仅保存了我军的有生力量,而且锻炼和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使红25军摆脱了困境,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杨青山向会员们介绍当时庾岭的人民群众对红军作战、养伤的支援。
“子华山、海东梁 、焕先坡”
那一串英雄的名字化作了山脉
杨青山告诉会员们,2001年9月,当年红25军亲身参加过庾家河激战的王诚汉上将应丹凤县政府的邀请,为庾家河战斗旧址亲笔题词“越雄关险隘 树长征精神”。老将军来到当年鏖战急的旧址上,深情地还原了敌我争夺的现场,“我们长途跋涉,连遭险战、恶仗,到庾家河还立足未稳,更谈不上休整,此战真是在硬撑着打。战后,听说我们的轻机枪打坏了10多挺。各营的重机枪是轮换着打,一挺打热了,打坏了,就把另一挺修好的换上去,来回换了许多次。令人担心的是,我们的子弹非常有限,没有后援补充,打一发就少一发。军首长命令说,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就不开枪。所以,在当地老百姓听来,整个战斗打得热火朝天,实际上却是敌人打的子弹多,我们放枪少。为了节省弹药我们就等敌人冲到跟前时,用石头砸,进行拼刺刀肉搏战。我们团在独树镇战斗中遭受严重伤亡,几乎不再成建制,庾家河战斗后即解散编入其他团队。而在此战中,也是硬撑着拉了上来。我团以7连为突击部队,我所在的 8连稍靠后些。我作为副连长,带一个排冲在本连的最前面,这个排伤亡算是小的最后也仅剩下七、八个人。7连最后仅剩下10多个人。战斗中有多名营、团以上干部英勇负伤。红224团团长叶光宏(河南商城人)与敌争夺岭头阵地时一条腿被敌炮弹炸断,但他以惊人毅力,忍受极大的伤痛,不下火线,继续指挥部队作战。
“这是红军缴获的敌60师师长陈沛的钱箱子”杨青山介绍说,钱箱子的锁鼻上面还有写有“陈新舍”的铭文,据说是陈沛父亲的名字。
全军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红25军的军、团领导的模范带头冲锋,英勇顽强精神,极大地感染和鼓舞着全军指战员。红25军老战士王光美在日记里写道:红224团7连一挺机枪与敌火力对射时,接连牺牲了3名射手,一个倒下去了,第二个接着上来。终以猛烈的火力压倒了敌人,又夺回岭头阵地。
跟随徐海东副军长的司号长程玉林在激战中,下巴被子弹打穿,不能吹冲锋号,他利用岭头垭口小土地庙作掩护,向敌人连投出几十颗手榴弹,一个人接连击退敌人9次冲锋,最后壮烈牺牲。8连有一个7班长,非常勇敢顽强,他多次用石块把敌人砸下阵地,身上多处负伤,最后壮烈牺牲在山垭口上,双手还紧抱着一块石头。激战从 中午12时左右开始,一直打到 下午3点多,我军刚夺回岭头制高点,战局稍微稳定时,敌军60师陈沛调第255、第257团前来增援,轮流向我军阵地发起猛攻。一次又ー次的冲锋与反冲锋,在岭头上如拉锯一样一来一往,一上ー下,但最终还是我军战士的英勇,赢得了庾家河战斗的胜利。
红军作战的英雄事迹,总是特别具有吸引力。
会员们从“海东岭”下到公路上,71岁的杨青山站在王诚汉上将刻在山体上的题词说,当年红军部队撤出我家时,我的爷爷杨春荣和很多村民就说过,这些洒满徐海东、程子华和红军将士鲜血的山岭,以后就改名叫“子华山、海东梁、焕先坡”,让我们庾家河的子孙永远牢记发生在这里的激战,永远不忘红军先辈的功绩。如今,凡是到过庾家河的全国各地参观者,都知道这些英雄山梁的名字。(文/沈翔远 宋金初 汤华明 图/郭鹏 苏强)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