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我校附属第一医院郑明华教授团队参与的研究论文“A symbiotic filamentous Gut fungus ameliorates MASH via a secondary metabolite—CerS6—ceramide axis(肠道共生丝
肠道真菌具有物种多样性
但因其种类和共生性不清、生理功能不明、益生作用有待挖掘
缺少系统挖掘和共生性评价体系
温医大附一院团队合作研究发现
首类或可逆转肝脏疾病的
肠道益生真菌
揭示肠道真菌在
改善脂肪肝中的新机制
发现脂肪肝防治新策略
近日,我校附属第一医院郑明华教授团队参与的研究论文“A symbiotic filamentous Gut fungus ameliorates MASH via a secondary metabolite—CerS6—ceramide axis(肠道共生丝状真菌通过次级代谢产物—CerS6—神经酰胺轴改善MASH)”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
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FiChips的FOCUS-G系统,发现一类完全适应肠道厌氧的丝状真菌—镰刀菌属,并深入地探索了嗅镰刀菌是稳定定植在结肠环境中的共生性真菌,为肠道真菌研究提供新思路与范式。
该研究论文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团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庞艳莉研究员团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明华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汪锴研究员团队等共同完成。郑明华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我校硕士研究生袁海洋为本文作者之一。
图一:鉴定肠道真菌介导的宿主代谢性疾病调节
此外,本研究系统解析了肠道共生真菌嗅镰刀菌通过其次级代谢产物FF-C1抑制肠道神经酰胺合成酶CerS6活性,降低神经酰胺含量,从而逆转小鼠脂肪肝进展的分子机制,提示真菌是神经酰胺的调控网络的关键环节,也为靶向CerS6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提供新的干预策略。
图二:基于真菌分离芯片(FiChip)的FOCUS-G系统发现肠道厌氧真菌嗅镰刀菌
此次研究是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合作的典范。该项目在全国5家知名肝病研究中心(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山东齐鲁医院、四川华西医院、沈阳军总医院、广州南方医院)及复旦中山肠病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开展,研究团队利用FOCUS-G大规模分离了这些不同地区的100份健康志愿者的粪便样本,共分离得到161个物种的2137株真菌菌株,其中包含18个潜在新物种,有极好的全国代表性。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专项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经费支持。
郑明华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脂肪肝的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研究,团队发展态势良好,积淀深厚,与国内外相关团队深度合作且有较高知名度。在Nature、Cell、Science、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Review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Nature Review Nephrology、Nature Review Endocri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Hepatology、Gut、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等刊物发表或合作发表相关工作。牵头编写脂肪肝国际多学科专家共识4项,参编脂肪肝国际专家共识/指南2项(全球及亚太指南),及中国2024版“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