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6年冬,田金洲出生于湖北天门一个普通农家。父亲是乡间赤脚医生,常背药箱跋涉数十里为乡亲诊病;母亲则因操劳过度饱受慢性病困扰。少年田金洲最深刻的记忆,是油灯下父亲伏案研读《伤寒论》的身影,还有母亲因头痛辗转难眠的低语。一次,父亲为一位中风瘫痪的老农施以针灸
1956年冬,田金洲出生于湖北天门一个普通农家。父亲是乡间赤脚医生,常背药箱跋涉数十里为乡亲诊病;母亲则因操劳过度饱受慢性病困扰。少年田金洲最深刻的记忆,是油灯下父亲伏案研读《伤寒论》的身影,还有母亲因头痛辗转难眠的低语。一次,父亲为一位中风瘫痪的老农施以针灸与草药,三昼夜未曾合眼,终使患者重现笑颜。这一幕在年幼的田金洲心里埋下了“以医济世”的信念。
1978年,田金洲考入湖北中医学院,师从中医名家董建华院士。那时中医教育尚不完善,他白天研习古籍,夜晚随师出诊。一次深夜,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走失,被家属焦急送来诊室。患者满脸茫然,连子女都不识得,家属泣不成声。董老叹道:“此病如同记忆被悄悄偷走,中医应当有所作为。”这句话,成为田金洲日后深耕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初心。
1996年,田金洲获霍英东奖学金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初到实验室时,他的中医背景与语言短板引来不少质疑。他每天清晨四点起床背诵医学词典,将《神经病理学》教材一页页翻译为中英文对照,并逐条对应中医理论。
在那里,田金洲首次提出Aβ40和Aβ42蛋白在不同脑区的沉积差异,并通过大样本组织分析,揭示两者与记忆功能损伤的密切关系。这项研究成果被《柳叶刀·神经病学》评为“阿尔茨海默病百年研究亮点”,为国际学界所重视。
2005年,田金洲谢绝英国高校挽留,回国组建“脑退行性疾病中西医结合实验室”。他提出“从脑微循环入手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思路,带领团队收集2000例临床患者的舌象、脉象与脑影像资料,发现“肾虚血瘀”症型与海马萎缩、神经元突触脱落呈高度相关。他据此研发“补肾化痰活血方”,并将其与西药多奈哌齐联合使用,形成中西医协同干预方案。
这一方案在三期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显著效果。数据显示,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服药后认知功能平均维持稳定时间由3个月延长至6年,显著优于单用西药组。一位曾被西药判定为“疗效尽头”的老年女性,在服药半年后竟能重新记住孙子的名字,家属感动落泪:“田教授的药,让我们看见了时间以外的希望。”
2012年,田金洲主编的《中国痴呆诊疗指南》出版。这是国内首部基于中西医融合、循证医学基础上编制的老年痴呆权威指南。指南首次将“肾精亏虚、痰瘀阻窍”等中医分型与西医影像、血液、脑脊液等生物标志物相结合,使早期识别率从不足三成跃升至八成以上。
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田金洲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发现一位傈僳族老者因语言障碍被误诊为精神分裂。他据症追因,终凭借脑脊液tau蛋白检测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由此在指南中增设“少数民族语言认知工具”模块,填补国际空白。
在东直门医院记忆门诊,田金洲推行“首诊免费检查”制度。2015年,一对山东兄妹因带母求诊而凌晨排队,却因号源紧张几度落泪。他得知后破例加号,并亲自联系影像科为老人安排检查。检查结束后,还默默将返程路费塞给兄妹:“你们的孝心,是我坚持研究的动力。”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惠及超5000位经济困难家庭。
在药物研发上,田金洲团队研发的“健脑宁颗粒”被批准为国家级新药,专用于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障碍,其机制在于调控脑内皮细胞VEGF表达,改善神经供血。此后推出的“金思维提取物”,通过调节神经炎症通路,显著提升MMSE认知评分,副作用发生率低于西药60%以上,被国际老年痴呆大会评为“五大创新疗法”之一。2020年,一位旅美华人患者专程回国求医,在服药三个月后重新掌握日常出行能力,并亲笔致谢:“中药让我的记忆不再下沉。”
2017年,在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会议上,田金洲展示中药干预前后PET-CT影像对比:接受“补肾活血”治疗的患者,其默认模式网络连接增强,阿尔茨海默病关键蛋白沉积减少近40%。当场有西方专家质疑“中医不可量化”时,他亮出两万例样本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数据。会场沉默片刻,随后掌声如潮。
而在数十年的临床与科研经历中,田金洲始终强调:阿尔茨海默病并不只是“年纪大了记性差”,更不是简单的“老糊涂”。它是一种进行性脑功能退化性疾病,本质上是大脑神经网络逐步断联,记忆、语言、判断、情绪乃至生活能力全线滑坡。田金洲常说:“一个人如果连回家的路都变得陌生,那不是迷路,是脑神经在一点点‘熄灯’。”
一次在东直门医院举办的认知障碍科普讲座上,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忽然站起来哽咽发问:“田教授,我母亲已经78岁了,原来只是记性差,现在不认我了,也不肯吃饭,不肯洗澡。医生说是阿尔茨海默病,可我们全家都没准备好。她还能恢复吗?还能认回我这个女儿吗?”
面对这位女儿红着眼圈的询问,田金洲沉默片刻,语气温和却坚定:“认知障碍,不是单靠‘提醒’就能唤回的,也不是多吃核桃、看书下棋就能逆转的,它背后是神经系统结构的损伤,是记忆回路的断裂。但我们并不是无计可施——科学干预可以延缓‘消失’的速度,延长他们‘还记得’的时间,给家庭多一些温存的机会。”
他顿了顿,继续补充道:“很多人误以为阿尔茨海默病只能靠药维持,其实远远不够!我常和病人家属说,除了规范治疗,还有三件‘看起来普通却非常关键’的事必须做。只要持之以恒,它们就会为为大脑搭一个缓冲区,让衰退的速度变慢,让记忆的门槛抬高!”
第一,是坚持规律的生活节律。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时间感的丧失”——他们可能会在半夜起床找早餐,也可能在白天频繁打盹、夜晚难以入眠。这种昼夜节律的紊乱会进一步加重认知混乱,甚至引发“黄昏综合征”,表现为黄昏时分情绪烦躁、行为异常。
因此,建立一个清晰可预见的日常作息表非常重要。比如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八点早餐、十点散步、十二点午饭、下午休息、晚上七点前洗漱睡觉,并尽量每天重复。看似机械的安排,其实是在为患者的大脑重新构建“安全感”的框架。
规律的生活节律不仅有助于改善睡眠、稳定情绪,还能帮助他们在混乱的世界中抓住“时间的锚点”,减轻焦虑和不安。
第二,是进行“情境唤醒”训练。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记忆退化,往往是从“近事遗忘”开始,而对久远的情感性记忆反而保留得更久。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老人会忘记刚刚吃过什么,却还记得年轻时的一首歌、一次聚会,甚至一句儿时的童谣。
这种“情感记忆”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切入口。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陪伴患者翻翻旧相册、播放熟悉的旋律、讲讲他们年轻时的趣事,不是为了让他们“记起来”,而是唤醒他们心中那段被压在层层遗忘下的“熟悉感”。
即便他们无法完整复述过去的故事,也可能会露出一个微笑、说出一句话、做出一个曾经的动作。这些点滴连接,都是让他们与现实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桥梁”。
第三,是家庭照护者之间的支持与情绪稳定。
阿尔茨海默病的照护是一场持久战,而这场战役中,照护者的状态往往决定了整个家庭的节奏。很多人以为患者已经“糊涂了”,不会感知外界情绪,但事实上,他们对家人的情绪起伏、语气冷暖、眼神变化异常敏感。
一个焦虑、疲惫甚至带有愤怒情绪的照护者,容易让患者变得更紧张、敌对甚至产生攻击行为;而一个耐心、情绪平稳、语言温和的照护者,则能给他们带来稳定感与信任感。
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学会分担、支持,尽量避免让单一照护者长期超负荷。适度请假休息、寻求专业机构协助、加入照护互助小组,都是帮助照护者保持情绪健康的重要方式。
哪怕患者已经不记得你是谁,他们依然会记得你的语调、动作和态度。正如有研究所说:“阿尔茨海默病会模糊记忆,却不会抹去爱。”
总之,规律的生活节律、情境唤醒的温柔提醒,以及稳定的家庭支持,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三大支柱。这些方法看似不起眼,却是日常照护中最坚实的力量。与其等病情发展到“无法相认”,不如从现在开始,做好每一件小事,为记忆争取更多停留的时间。
资料来源:
[1]袁慧,唐纯志.针灸治疗阿尔兹海默病机制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5
[2]阿尔兹海默病诊断的血液标志物或被找到[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24,28(05):623.
[3]阿尔兹海默病的大脑胶质细胞也产生β淀粉样蛋白并促进斑块形成[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24,28(05):716.
(《比吃药更有效!预防阿尔茨海默,田金洲院士总结3个“护脑黄金习惯”》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