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娃哈哈深陷舆论泥潭,多地工厂停工、员工合同转签主体变更以及讨薪维权等一系列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这一系列风波的背后,实质上是宗馥莉接手娃哈哈后推行的激进管理转型战略,与娃哈哈原有的体制之间产生了激烈冲突。接下来,本文将从事件背景、改革动因、业绩表现以及战略争
娃哈哈多地工厂停工、停产、降薪、员工维权,引发网络热议!
失业君小编 | 文
网络 | 图
近期,娃哈哈深陷舆论泥潭,多地工厂停工、员工合同转签主体变更以及讨薪维权等一系列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这一系列风波的背后,实质上是宗馥莉接手娃哈哈后推行的激进管理转型战略,与娃哈哈原有的体制之间产生了激烈冲突。接下来,本文将从事件背景、改革动因、业绩表现以及战略争议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娃哈哈在“二代接班”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出路。
自2025年2月开始,陕西娃哈哈乳品车间等工厂相继停产。这一变动使得员工的月收入大幅下滑,从原本的5000 - 6000元降至不足2000元。与此同时,公司提出“外地工厂支援”的员工安置方案,然而该方案却被外界质疑为变相裁员的手段。不仅如此,杭州、海宁等地的员工也因薪资减少、劳动合同被要求转签至宗馥莉控股的宏胜集团子公司而发起维权行动,参与维权的人数超过1500人。
娃哈哈要求员工将劳动关系转签至宏胜集团子公司,并承诺员工待遇不会改变。但实际情况却是,社保缴纳基数降低、裁员赔偿标准存在差异等问题,引发了员工的不满情绪。法律专家表示,从法律层面来看,娃哈哈的这一做法并不违法,但明显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部分员工认为,转签劳动合同实际上是在切断他们与母公司的联系,进而削弱了自身的权益保障。
娃哈哈回应称,上述调整是“合规化改革和管理优化的短期阵痛”,旨在建立现代化企业架构,并强调安置工作合法合规。然而,员工对“温情文化”消逝的失落感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加剧了矛盾。
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业绩压力以及寻求效率突破,是娃哈哈此次开展改革的核心动因,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❶业绩呈现复苏但隐忧尚存
2024 年宗馥莉接任娃哈哈相关职务后,公司营收成功重回 700 亿元大关,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18%。其中,瓶装水销量大幅增长 188%,AD 钙奶也实现了 70%的增长,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娃哈哈的经典产品重新焕发出市场活力。不过,这一增长态势背后存在一定隐忧。部分增长得益于舆论带来的红利,例如宗庆后逝世引发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怀消费。与此同时,娃哈哈推出的新品如无糖茶饮,在市场上的反响较为平淡,产品老化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❷效率提升面临困境与历史包袱
在宗庆后掌舵时期,娃哈哈所推行的“家文化”在凝聚员工人心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当时,娃哈哈人均产值仅为农夫山泉的 68%,非生产性支出居高不下。此外,全员持股制度逐渐演变成了“大锅饭”模式,工龄长、分红高的老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新员工的晋升渠道也受到阻碍。为了提升企业效率,宗馥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 KPI 考核制度、实施末位淘汰机制,以及通过代工厂替代低效产能,目前代工占比已达 40%。然而,这些举措不可避免地触及了部分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
❸资本化进程与控股权集中态势
宗馥莉通过全资控股核心企业,例如浙江启力投资,逐步将娃哈哈的核心业务,涵盖香精香料、包装材料等领域,转移至宏胜集团。这一行为引发了外界质疑,被认为是在“为宏胜铺路”。从公司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或许是为了未来上市开展资本运作扫清障碍,但也在娃哈哈内部引发了对资源转移的担忧情绪。
宗馥莉的改革以“数据驱动”替代“人情治理”,但忽视了娃哈哈60%以上老员工对企业“家文化”的情感依赖。取消班车、年终福利缩水等举措,削弱了员工归属感。中国67%的家族企业在二代接班后遭遇内部冲突,娃哈哈的动荡具有代表性。宗庆后时代“大家长式”集权与宗馥莉的“绩效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如何在现代化治理中保留组织灵魂,成为关键命题。
维权事件与“冷血裁员”标签可能损害娃哈哈的公众形象,而核心员工流失,尤其是渠道端经验丰富的经销商,或将削弱市场竞争力。此外,商标归属争议,部分员工主张应归属国有控股公司,亦埋下隐患。
面对维权压力,娃哈哈已部分恢复福利(如班车)、推迟合同转签,显示策略弹性。然而,宗馥莉仍需在效率提升与员工关怀间找到平衡,例如通过股权激励、职业培训等方式缓冲改革冲击。
娃哈哈需摆脱对经典产品的过度依赖,加速新品研发,并重构渠道策略。宗馥莉已着手加强终端建设,如投放智能冰柜,但需应对电商冲击与年轻化消费趋势。
从家族式管理向职业经理人制度过渡,或能缓解“人治”弊端。同时,透明化沟通,如明确绩效考核标准可减少员工猜疑,重建信任。
总之,娃哈哈的裁员风波,本质是一场传统企业向现代化治理转型的阵痛。宗馥莉的“铁腕”虽短期内推动了业绩回升,却也暴露了改革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企业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财务报表的数字,更在于组织凝聚力的延续。若娃哈哈能在效率与温情间找到第三条道路,或可为中国传统企业的代际传承提供范本;反之,则可能成为“资本冷血”的又一注脚。未来的考验,将决定这家老牌饮料巨头是重返巅峰,还是沉沦于历史的尘埃。
议
网友热议
学西方那套KPI考核,但中国员工认的是人情味。班车取消、发临期产品,这是在寒老员工的心啊!
@江郎财进1984(IP皖):
人均产值只有农夫山泉68%,不改革等死吗?老员工占着分红不干活,公司怎么活?支持宗小姐刮骨疗毒!……
@烟雨沁人心(IP鄂):
合同转签宏胜就是套路!现在社保基数降了,裁员赔偿标准也变了,下一步是不是要甩掉包袱上市圈钱?
@Aaron潘意洋(IP黑):
AD钙奶卖得好全靠网友怀念宗老,新品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再不搞创新,情怀耗尽了娃哈哈还能撑几年?……
@飛龘feilong(IPHK):
说是现代化治理,结果维权人数超1500人…连员工都安抚不好,还谈什么战略转型?管理层能力存疑!
@EdwardHe(IP青):
中国家族企业的通病!上一辈讲感情,下一辈讲数据。建议学学日本百年企业,在变革里保留温度,否则必垮!
最后一条,
现在,日企也陷入裁员潮了。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