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新冠感染又抬头#的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引发广泛关注。据中国疾控中心5月8日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3月31日至5月4日期间,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从7.5%激增至16.2%,连续三周位居所有呼吸道病毒首位 ,住院病例阳性率也翻倍至6.3%
新冠阳性率突破16%!南方省份告急,我们该如何应对?
近日,#新冠感染又抬头#的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引发广泛关注。据中国疾控中心5月8日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3月31日至5月4日期间,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从7.5%激增至16.2%,连续三周位居所有呼吸道病毒首位 ,住院病例阳性率也翻倍至6.3%。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南方省份感染率明显高于北方,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形势较为突出。这一消息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在疫情似乎逐渐远去的当下,新冠的卷土重来让人有些猝不及防。
南方省份阳性率高的背后
为什么南方省份在此次新冠阳性率上升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从气候因素来看,南方气候相对湿润,这种湿润的环境有利于病毒在气溶胶中的存活和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毒的气溶胶能在湿润空气中悬浮更久,增加了其他人吸入感染的风险。相比之下,北方气候干燥,病毒在干燥空气中存活时间较短,传播效率相对较低。
从人口流动角度而言,南方省份经济较为发达,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枢纽繁忙。以广州、深圳为例,地铁每日客流量达千万人次,人员频繁聚集和流动,为病毒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清明、五一假期期间,南方地区旅游热门,跨省出行、聚会聚餐活动频繁,使得病毒能够迅速扩散。此外,国际航班的往来也可能带来新的病毒变异株,进一步加剧传播风险。
病毒变异与免疫屏障减弱的双重影响
此次引发感染的主要是XDV变异株及其子分支NB.1.8.1,它们属于新冠病毒的奥密克戎家族,是此前广泛传播的JN.1和XDE的“重组后代”。XDV变异株传播力强,且症状相对轻微,很多感染者仅出现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容易被忽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加速了病毒的隐秘传播。
与此同时,人群免疫屏障的减弱也是此次疫情反弹的重要因素。距离上一波大规模感染已超1年,人体内因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逐渐消退 ,疫苗加强针接种率又普遍不高,导致整体免疫防线出现“松动”。尤其是那些长期未接种疫苗、未阳过或阳过已久的人群,免疫力下降明显,更容易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感染的危害不容小觑
新冠病毒感染不仅仅是简单的呼吸道疾病,它对人体多个系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在呼吸系统方面,病毒入侵会引发呼吸道炎症,轻症患者表现为咳嗽、咽痛等症状,重症患者则可能发展为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呼吸衰竭。
心血管系统也难以幸免,感染新冠后,病毒可能引发心肌炎,损害心脏功能,还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提升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免疫系统在对抗病毒时,若引发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免疫系统失控,引发免疫损伤,严重时可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神经系统也可能受到牵连,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嗅觉和味觉丧失,重症患者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脑炎等严重症状。另外,新冠病毒还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引起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导致急性肾损伤,严重时需要透析或肾脏移植。
科学应对,做好个人防护
面对新冠阳性率的上升,我们不必过度恐慌,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应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首先,口罩仍然是抵御病毒的重要防线。在公共场所、密闭空间,务必正确佩戴口罩,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选择N95口罩,确保口罩贴合面部,遮住口鼻和下巴。同时要注意,口罩需定期更换,避免重复使用。
勤洗手也是关键环节,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揉搓双手至少20秒,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清洁,确保手心、手背、手指缝、指甲缝等部位都能清洗到位,去除手上可能沾染的病毒。日常还需保持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清洁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让室内空气保持流通,降低病毒在室内聚集的风险。在多人聚餐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
对于免疫力低下者、老年人、合并慢性疾病者等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需外出,最好错峰出行。积极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并且要严格按照医嘱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稳定。同时,符合条件的人群应尽快接种含XDV毒株成分的新疫苗,通过疫苗接种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降低感染和重症的风险 。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不要自行盲目用药,应及时进行新冠抗原自测。若结果为阳性,普通人群可先居家休息,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若体温超过38.5°C,可遵医嘱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选择一种即可,切勿叠加用药,以免引发不良反应。若出现咳嗽、咽痛等症状,可对症使用止咳、润喉药物缓解不适。期间要多喝水,保持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身体恢复。而高危人群一旦确诊,应在48小时内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争取尽早控制病情,减少重症发生的可能性。
尽管专家预计本轮疫情高峰在5月中旬,6月初阳性率或降至8%以下,6月底回归低水平,但我们仍不能放松警惕。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切实做好个人防护,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相信只要我们科学应对、积极防护,就一定能够平稳度过此次疫情波动期,守护好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希望大人孩子,大家小家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幸福永远❤️
来源:夜空惊喜观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