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三月,它总是村里最早开花的。粉白的花瓣像是给整个山村打了个招呼,冬天过去了。老人们会搬着小板凳坐在树下,晒着春日里难得的暖阳,闲话家常。孩子们则缠着爷爷奶奶讲那些关于桃树的故事。
那棵桃树,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年了。村里人都叫它”老桃王”。
每年三月,它总是村里最早开花的。粉白的花瓣像是给整个山村打了个招呼,冬天过去了。老人们会搬着小板凳坐在树下,晒着春日里难得的暖阳,闲话家常。孩子们则缠着爷爷奶奶讲那些关于桃树的故事。
“它活了有百年了吧?”我问老张头。
老张头摇摇手里的旱烟袋,慢悠悠地说:“谁知道呢,我爷爷小时候它就在了。”
他把烟袋在鞋底上磕了磕,“那时候日本人进村,据说就是在这棵桃树下,我爷爷和几个村民埋了村里的粮食。鬼子走了,全村人才没饿死。”
我看着这棵桃树。它的树干已经很粗了,需要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皮有些地方已经裂开,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树冠却依然茂盛,春风一吹,落英缤纷。
老张头家的房子就在桃树旁边。准确地说,桃树长在他家的院子里,但老张头从来没把这棵树当作是自己家的。村里人想来树下乘凉,想来摘桃子,老张头从来不拦着。
“大家都是一个村的,这树也不是我栽的,凭啥说是我家的?”老张头总是这么说。
那天早上,我骑着电动车从县城回村里。刚拐进村口的水泥路,就看见几辆黑色的轿车停在老张家门口。
老张头和几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站在桃树下,看样子是在谈什么事情。村里人三三两两地站在不远处,探着头议论着。
“听说是开发商。”王婶悄悄地凑过来,“要买下老张家的地和那棵桃树,据说是要建什么旅游项目。”
我把电动车停在路边,走过去听热闹。
那个领头的年轻人戴着金丝眼镜,手里拿着一份文件,正在向老张头解释着什么。
“张爷爷,我们公司是专门做乡村旅游开发的。您这棵百年桃树是个宝贝啊,我们想把它作为我们旅游项目的核心景点。”
“是啊,这么古老的桃树,很有价值。”旁边另一个年轻人附和道,“我们会在周边建设游客中心、农家乐,还有民宿。到时候,不仅是这棵树,整个村子都会火起来。”
老张头沉默地抽着烟,眯着眼睛看着他们。
“我们愿意出一百万买下这棵树和您家的这块地。”金丝眼镜的年轻人说,“您看怎么样?”
“一百万!”周围的村民一片哗然。
要知道,我们这个小山村里,大多数人家一年的收入也就三四万。老张头一辈子种地,即使把所有积蓄加起来,也不过十万八万。一百万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老张头的儿子老张福在旁边,眼睛都亮了。他搓着手,急切地说:“爸,这可是个好机会啊!咱们家的老房子都快塌了,这钱足够在县城买套房子,还能给小孙孙攒点学费…”
老张头依然沉默,只是眼睛直盯着那棵桃树。
最后,他摇了摇头:“这树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全村人的。我做不了主。”
金丝眼镜年轻人有些意外,但很快调整了策略:“那好,我们可以跟村委会谈,如果全村同意,我们甚至可以提高价格。毕竟,这个项目对整个村子都有好处。”
他们说完,开着那几辆黑色轿车离开了。
当天晚上,村委会召开了全村大会。会议在村口的晒谷场上举行,几乎所有村民都来了。
村支书老李先介绍了开发商的计划。他们要把老张家的桃树和周边的地方开发成旅游景点,建设”百年桃源”主题公园。不仅给老张家一百万补偿,还承诺给村集体二十万,并且优先雇佣村里人做服务员、保安等工作。
“这是个好事情啊!”有人喊道,“咱们村终于要发展了!”
“是啊,老张家发财了,咱们村也能沾光。”
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这桃树真要卖了?它可是我们村的象征啊。”一个老人说。
“那树下,多少代人乘凉、聊天、看日出日落…”另一个老人接道,“你们年轻人可能不在乎,但对我们这些老家伙来说,那就是我们的一部分记忆啊。”
争论越来越激烈。支持卖的人认为,这是村子发展的好机会;反对的人则担心,一旦卖了,村子就会失去某种难以名状的东西。
最后,老张头站了起来。
场上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看着他。
“我想说几句。”老张头的声音有些沙哑,“这桃树,从我记事起就在了。我爷爷说,当年日本人进村,是它救了全村人。”
“我爷爷临终前,让我父亲好好照顾这棵树。我父亲临终前,也是这么嘱咐我的。”
“这树见证了太多事情。村里人结婚,在树下照相;孩子们放学,在树下玩耍;老人们乘凉,在树下聊天…”
老张头停顿了一下,环顾四周,“真要说起来,这树不仅仅是我老张家的,它是属于咱们全村的。”
“卖不卖,我尊重大家的意见。但我想,无论决定如何,这棵树都应该留在这里,继续见证咱们村的变迁。”
老张头的话让大家陷入了沉思。
突然,村支书老李的手机响了。他接起电话,听了几句,脸色变得很难看。
挂断电话后,他对着大家说:“刚才开发商打来电话,说他们调查了一下,发现我们村的地理位置很不错,土地价值比他们预想的要高。他们打算改变计划,不仅要买下老张家的桃树,还想收购周边的土地,建设规模更大的旅游度假区。”
“这…”村民们面面相觑。
“他们说,如果我们同意,他们会给村集体更多的补偿。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桃树必须移栽或者砍掉,因为它妨碍了他们的整体规划。”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炸弹,炸开了平静的村庄。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议论纷纷。开发商提高了价格,愿意出两百万买下老张家的地和桃树。他们还承诺给村集体五十万,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一个贫困的山村来说,这笔钱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老张头的儿子老张福已经开始规划如何使用这笔钱了。他想在县城买套房子,让孙子能去好一点的学校。他还想给自己买辆小车,这样进城就方便多了。
但老张头依然坚持他的立场:“这树不能动。它是全村人的记忆。”
村民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开发,认为这是村子发展的难得机会;另一派则坚决反对,他们认为桃树是村子的灵魂,一旦失去,村子就会变得空虚。
争论越来越激烈,甚至有人开始互相指责。村里的气氛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张。
正当争论陷入僵局时,一个意外的人物出现了。
那是老张头的孙子小张,一个在城里读大学的年轻人。他假期回来看望爷爷,听说了这件事后,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非要二选一呢?”小张问道,“我们既可以保护这棵桃树,又可以发展村子的经济。”
小张解释说,他在大学里学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他认为,老桃树本身就是一个珍贵的文化资源,完全可以申请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这样一来,不仅树得到了保护,还能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我们可以在不伤害桃树的前提下,开发周边的旅游资源。”小张说,“比如开设农家乐,销售桃树文创产品,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这样,经济效益和文化保护就能两全其美。”
小张的想法让村民们眼前一亮。但问题是,这需要资金。开发商的计划之所以吸引人,正是因为他们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如果开发商不愿意改变计划呢?”有人问。
小张笑了笑:“那我们就众筹。”
众筹?这个词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还很陌生。小张解释说,众筹就是集合很多人的力量,一起为某个目标筹集资金。
“我们可以在网上发起众筹,向全社会募集资金,用于保护桃树和开发符合桃树文化的旅游项目。”小张说,“同时,我们也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文化保护资金。”
虽然不少村民对此表示怀疑,但小张的热情感染了大家。在他的带领下,年轻人们开始行动起来。
他们先是拍摄了一段关于桃树的短视频,讲述了桃树的历史和村民们对它的感情。然后,他们在一个众筹平台上发起了”保护百年桃树”的项目。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项目很快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那段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许多人被老桃树的故事所感动。
短短一周内,众筹金额就超过了五十万。不仅如此,一些媒体也开始报道这个故事,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当地的文化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件事。在调查了桃树的历史价值后,他们决定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提供一定的保护经费。
最后,在众筹资金和政府支持下,村民们决定自己开发旅游项目。他们拒绝了开发商的收购计划,而是围绕着桃树,规划了一个小型的文化主题公园。
这个公园不仅保留了老桃树,还修缮了周围的老房子,展示了传统的农耕生活。他们还开设了手工艺品店,销售以桃树为主题的文创产品。
当我再次回到村里时,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了。
远远地,我就看见那棵老桃树上挂满了粉白的花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树下,老张头依然坐在那里,抽着他的旱烟袋,和往常一样。
不同的是,树周围已经变了模样。原来的泥土路变成了石板路,树旁边多了一个小广场,周围还建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木质建筑。
我走近时,发现树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百年桃树,见证历史”的字样,下面是关于桃树历史的简介。
老张头看见我,咧嘴笑了:“回来了啊?”
我点点头,在他旁边坐下:“村里变化不小啊。”
“是啊,都是年轻人的功劳。”老张头指了指不远处正在接待游客的小张,“那臭小子,有两下子。”
我能听出他话里的自豪。
“游客多吗?”我问。
“可不少!”老张头兴奋地说,“特别是周末,来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想看看这棵百年桃树,听听它的故事。”
我注意到,村里的年轻人比以前多了。有的在接待游客,有的在卖手工艺品,还有的在组织文化活动。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就能挣钱。”老张头说,“老张福那小子,现在开了个农家乐,生意好着呢。比起出去打工,强多了。”
我点点头,心里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欣慰。
“对了,”老张头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袋,“给你尝尝今年的桃花茶。这是小张他们的新产品,据说很受城里人欢迎。”
我接过布袋,轻轻嗅了嗅,一股淡淡的桃花香扑面而来。
“谢谢老张头。”我说。
“有空常回来坐坐。”老张头说,“这树啊,越长越好了。”
我看着老桃树,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风吹过,花瓣纷纷扬扬地落下,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故事。
一个孩子跑过来,好奇地摸着树皮上的纹理。
“爷爷,这树真的有一百年了吗?”孩子问道。
老张头笑了:“或许更久呢。它见证了太多事情。”
“它会一直在这里吗?”孩子又问。
“会的。”老张头肯定地说,“它会一直在这里,见证更多的故事。”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身跑开了。
老张头抬头看着桃树,目光中满是深情。
“你知道吗,”他对我说,“有时候我觉得,这棵桃树好像有灵性。它保护了这个村子,而这个村子也保护了它。”
“是啊。”我应道,“它们互相需要,就像人与人之间一样。”
老张头点点头,轻轻抚摸着树干,仿佛在抚摸一个老朋友。
“当初那个开发商啊,”他笑着说,“现在也成了我们村的合作伙伴。他们提供资金和管理经验,我们提供场地和人力。大家一起发展,比单打独斗强多了。”
远处,传来一阵欢笑声。一群游客正在听小张讲解关于桃树的故事。
我看着这一切,心里涌起一种温暖的感觉。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有些东西确实值得我们去坚守。而正是这种坚守,反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发展。
“老张头,我想请你讲讲那个日本人进村的故事。”我突然说道。
老张头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好啊,我正好也有兴致。”
他放下烟袋,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述那个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故事。
我静静地听着,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耳边是风吹过桃树叶的沙沙声,远处是游客的欢笑声和小张的讲解声。
这一刻,我感到一种奇妙的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类,传统与创新…它们并不矛盾,反而可以和谐共存。
就像那棵百年桃树和它周围不断变化的村庄一样。
“那年的桃子特别甜…”老张头沉浸在回忆中,脸上带着笑容。
我抬头看着桃树,心想:明年的桃子一定也会很甜。
花瓣轻轻飘落,落在老张头的肩膀上,落在石碑上,落在新铺的石板路上。
桃树依旧,人事常新。
正如老张头所说,它会一直在这里,见证更多的故事。
来源:荷叶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