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近发布的监测数据,新冠阳性率一路升温,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阳性率已经涨到了16.2%,住院重症感染的也升到了6.3%。
“这天儿一热,病毒也跟着活跃起来了。”这是我在医院门诊听见一位大爷跟旁边人唠嗑时说的话。别说,还真让他说着了。
新冠病毒又悄悄冒头了,这不是“狼来了”,而是“狼又来了”。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近发布的监测数据,新冠阳性率一路升温,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阳性率已经涨到了16.2%,住院重症感染的也升到了6.3%。
这涨幅,就像北方春天突然窜起来的气温,让人猝不及防。
而就在5月15日,连陈奕迅都中招,演唱会一推再推,粉丝心碎,病毒却在暗笑。疾控专家发话了:现在正是这一波新冠的小波峰,最多再过两周,防护的“黄金时间”就溜过去了。
到时候再想戴口罩,可能就晚了。
这话你要是跟李主任说,他可能得翻个白眼。
“人不能跟病毒比记性。”这是北京佑安医院的李侗曾主任说的。他的意思是,人记得自己阳过,但身体的抗体早忘得一干二净了。特别是那些去年冬天感染过的,抗体保护期已经快过得差不多了,现在基本就是“裸奔”状态。
你以为阳过一次就百毒不侵?错了。病毒这个东西,像个小偷,不断换新马甲。眼下流行的是叫NB.1系列的分支,传染性更强、免疫逃逸更高,就像小偷换了新脸,连门禁都认不出来了。
“天热了不是应该把病毒晒死吗?”我邻居张阿姨一边晒被子一边问。
这事儿得从病毒的“生活习性”说起。新冠病毒不像你以为的那样怕热。潮湿闷热的环境才是它的天堂。南方省份因为湿气重,空气不流通,病毒传播更顺畅。再加上现在降雨增多,气温上升,各种病毒都开始出来蹦跶了。
郑州市疾控中心已经提醒了,5月这段时间,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病毒们“开派对”。尤其是免疫力不稳的老人、小孩,还有慢性病患者,简直就是病毒的“座上宾”。
你要是个年轻小伙子,染上新冠,三五天一碗姜汤一觉睡醒,差不多就扛过去了。可要是你家里有老人,那就得多操点心了。
李侗曾说了,老年人感染恢复期长,五到七天都算短的。有基础病的,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的,再加上免疫力差,恢复慢,还有重症风险。尤其是那类晚期肿瘤、器官移植后的病人,那就是新冠最“偏爱的”人群。
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4月底到5月初这一周,门急诊和住院的感染病例中,60岁以上的阳性率都排第一,妥妥的“重灾区”。
新冠这回可“学乖了”。
它不像最初那么张扬了,不再动不动就高烧不退、浑身酸疼。现在的症状反而是“低调奢华有内涵”:低热、咽痛、咳嗽,最多有点乏力、肌肉酸痛。你要不是细心点,可能还以为是“吹空调着凉了”。
常荣山病毒学家也说了,这一波症状轻,但对一些高敏感人群来说,杀伤力依然不输流感。尤其50岁以上、血糖高、血脂高的,感染后发展成肺炎的概率两倍于流感。
这个问题,答案是:现在不戴,两周后后悔。
尤其是那些经常出入人群密集地方的——地铁、商场、学校、医院、菜市场。你别看身边人都摘了口罩,但你不知道谁是“无症状带毒者”。这病毒最爱“潜伏”,等你发现时,它已经在你喉咙里开了个派出所。
常荣山建议,那些多次感染过的、曾经症状重的、慢性病缠身的,口罩要戴好,手要勤洗。关键是,一旦发现感染,48小时内服用抗新冠药物,比如阿兹夫定、奈玛特韦/利托那韦,有助于缓解病情。
这事儿我也不能光看西医的说法,咱中医也得有话说。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就是你阳气足,病毒就进不了门。不少中医建议,这段时间可以适当喝点扶正祛邪的茶饮,比如黄芪红枣茶、桑叶薄荷水,疏风清热、增强免疫。
尤其是老年人,每天早上晒晒背、动动手脚,让阳气上浮;晚饭不要吃太晚,避免“湿气内生”。别小看这些生活细节,你调好了身体,病毒来了也得绕着走。
这个问题问得好。
专家预测,这波新冠的波峰大概6月初就结束了。到高考那几天,阳性率会下降到8%-10%,不会大规模影响考试。但家有考生的家长,这段时间还是要拉紧弦。
尤其孩子要是前两年没阳过,那就属于“易感人群”。家里别频繁聚会,门窗常通风,孩子早睡早起,营养跟上。生个病不怕,怕的是病在关键时候来“捣乱”。
唉,且听我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新冠很可能就像流感一样,长期跟我们一起生活。它不会再搞什么“封城”那一套,但也不会彻底消失。
常荣山就说了,自从2022年12月起,新冠和流感就你追我赶轮流上阵。今年2月的流感是三年来最轻的一波,但也让新冠“钻了空子”,趁人群免疫力下降,又卷土重来。
各位看官,别再问“还能不能阳”,而是要问,“我准备好再阳一次了吗?”
别把新冠当成过去式,它现在正是“进行时”。这两周是防护的关键窗口期,晒太阳、喝热水不如戴口罩来得实在。
别等到喉咙沙哑、浑身发软时才想起“早知道”,那时候,病毒已经在你体内安营扎寨了。
健康这事儿,永远是“七分靠养,三分靠防”。你不防,它就来;你一防,它就绕道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哨点医院新冠病毒感染监测周报(2025年5月第1周)[EB/OL].
[2]常荣山.新冠病毒NB.1变异株流行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46(4):412-418.
来源:健康科普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