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江宁路街道红十字会以“人道、博爱、奉献”为指引,串联校园守护、老年关怀、健康课堂、技能培训、公益集市五大主线活动,覆盖全年龄段人群,让红十字精神走进社区每个角落。
近日,江宁路街道红十字会以“人道、博爱、奉献”为指引,串联校园守护、老年关怀、健康课堂、技能培训、公益集市五大主线活动,覆盖全年龄段人群,让红十字精神走进社区每个角落。
“遇到电梯故障怎么办?异物卡喉如何自救?”
近日,静安实验小学400余名师生迎来“宁好少年”系列课堂之“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区红十字会讲师刘老师通过动画演示、情景模拟、实操互动,详解溺水、触电、踩踏等突发场景的应对技巧,重点教授“黄金4分钟”急救法——从正确拨打120的“五要素”(身份、位置、事件、人数、伤情),到海姆立克法、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步骤,学生们分组上台演练心肺复苏,在“沉浸式学习”中掌握救命技能。活动同步科普红十字标志起源与精神内涵,种下“关爱生命”的种子。
银发守护,老年群体“双保险”实战演练
在乐宁老年福利院,一场“消防+急救”双线演练紧张展开。区红十字会陈老师现场演示AED设备操作,工作人员分组练习心肺复苏,街道平安办联动讲解消防、逃生要点。随着警铃响起,红十字志愿者与福利院职工迅速引导老人疏散,对“模拟受伤”人员进行止血包扎、固定转运,将理论转化为实战经验。
“这样的演练很实用,关键时候能救命!”老人们纷纷点赞。
健康赋能,“定制化”服务暖人心
联动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链接市北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优抚对象及居民送上“健康大礼包”。市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杜洪泉主任医师的“骨健康养护”讲座,结合老年常见病讲解饮食与运动误区;江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徐啸林主治医师现场答疑,传授血糖管理“干货”。互动环节中,两位医生手把手指导居民自测骨密度、解读体检报告,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技能提升,30位居民喜领“生命救护证”
作为2025年上海市“培训8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落地实践,街道红十字会今年已开展四场线下培训,近日,30名社区居民通过理论考核与实操认证,正式成为“持证急救员”。培训中,区红十字会老师系统讲解心肺复苏、AED设备操作、创伤处理等核心技能,学员们在模拟人上反复练习按压手法、电极片粘贴等细节,最终全部通过严格考核。
“拿到证书感觉责任更重了,以后遇到紧急情况敢出手、会出手!”学员代表表示。
后续街道将持续扩大培训覆盖面,让“急救能手”走进更多小区。
集市“圈粉”,全民参与解锁“急救新技能”
最热闹的当数红十字主题集市,各大摊位成为“人气打卡点”:
急救实操区:区红十字会刘老师手把手教学AED使用、气道梗阻急救法,居民排队体验心肺复苏模拟设备,直呼“原来救人有这么多讲究”;
知识闯关区:“红十字运动的创始人是谁?AED的中文全称是什么?”百题有奖问答排起长龙,参与者在答题中深化对“人道精神”的理解;
公益传播区:发放造血干细胞捐献手册、居家养老照护讲义,推广“2025年上海市为民实事项目——培训8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不少居民现场扫码报名后续课程;
爱心传递区:定制急救包、红十字文创免费发放,实用又有纪念意义,成为“抢手货”。
全域覆盖,16个居民区“云上+线下”同频共振
除线下活动外,街道向16个居民区下发博爱周主题宣传片、海报,利用社区电子屏循环播放红十字公益视频,让“生命至上”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没想到红十字离我们这么近,学急救就是学保命!”
居民王阿姨的话,道出了活动的初衷——让急救知识从“纸上”落到“手上”,让博爱精神从“知晓”化为“行动”。
从校园到养老院,从专业培训到集市互动,为期一周的活动惠及千余人次,既有“干货满满”的技能培训,也有“润物无声”的精神传递。特别是30名AED持证救护员的“上岗”,标志着社区急救力量的进一步充实。未来,江宁路街道将持续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扩大急救培训覆盖面,让“人道微光”照亮更多角落,共同编织更坚实的生命守护网。
记者:陈洁
来源:上海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