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湖南株洲警方披露一起专挑老年人下手的非法集资案例。退休人员李先生经邻居推荐到一家新开业体检中心免费体检,后被业务员小王邀请参加免费讲座并获赠小礼品,小王还以扩大体检中心规模为由,承诺 9% 年息吸引其投资。李先生起初收到按时发放的利息,后发现利息不再支付
昨天,湖南株洲警方披露一起专挑老年人下手的非法集资案例。退休人员李先生经邻居推荐到一家新开业体检中心免费体检,后被业务员小王邀请参加免费讲座并获赠小礼品,小王还以扩大体检中心规模为由,承诺 9% 年息吸引其投资。李先生起初收到按时发放的利息,后发现利息不再支付,且体检中心人去楼空。经查,该体检中心老板颜某与大股东刘某合谋,以免费体检、关怀问候等获取老年人信任,编造话术、夸大投资前景,通过拆东墙补西墙方式用新投资者本金支付旧投资者利息,进行非法集资。此前,刘某等人还以担保公司、私募基金公司名义非法集资。该案件涉及 800 多人,涉案资金 2 亿多元,2019 年起 6 名犯罪嫌疑人陆续归案,2021 年主犯刘某被判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其他被告人也分别获刑。民警指出,以养老、文旅产业、乡村振兴等为名的非法集资常通过长期培养信任欺骗老年人,提醒对承诺高回报、返本付息的投资项目要提高警惕。
一、当 “健康焦虑” 成为镰刀下的韭菜:老年人的养生刚需不该被罪恶资本化
健康产业本应是守护生命的 “朝阳行业”,却因老年人对疾病的恐惧、对晚年健康的渴望,成为非法集资分子眼中的 “提款机”。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超 79.4%,健康管理需求旺盛本是行业发展的正当土壤,但不法分子却利用这种 “刚需焦虑”,将免费体检、养生讲座异化为 “情感绑架” 的工具 —— 先用鸡蛋、纸巾堆砌 “关怀”,再用 “年息 9%” 的健康投资击穿老人的心理防线。这种对生命敬畏感的亵渎,本质是将 “健康” 明码标价为收割老年群体财富的镰刀,让真正需要普惠医疗的人群陷入 “养生即破产” 的恶性循环。
二、健康产业的信任危机:非法集资背锅的背后,是行业监管与服务体系的双重缺位
为何骗子能堂而皇之借用 “体检中心”“健康产业公司” 之名?根源在于健康产业长期存在的 **“伪合规” 生态 **:
资质门槛模糊:部分体检中心、养生馆打着 “健康管理” 旗号,实际缺乏医疗资质,监管盲区为骗子提供温床;
服务标准缺失:当正规机构还在探索 “预防医学 + 健康管理” 的科学路径时,骗子早已用 “高息返现”“亲情陪伴” 构建了一套扭曲的 “服务体系”,精准击中老年人情感与利益的双重缺口;
监管滞后于创新:健康产业与金融投资的跨界风险,暴露出 “大健康” 概念下多部门协同监管的空白,让刘某之流能反复用 “担保公司 — 私募基金 — 体检中心” 的马甲游走于法律边缘。
非法集资让健康产业 “背锅”,实则是行业底层架构脆弱性的集中爆发 —— 当合规企业还在为资质审批奔波时,骗子已用 “类金融” 模式玩坏了整个赛道。
三、健康产业的价值重构:警惕 “伪健康经济” 对真民生需求的鸠占鹊巢
案例中,骗子公司的体检中心 “设施专业如医院”,却干着 “拆东墙补西墙” 的勾当,这恰恰折射出健康产业的畸形现状:
表面繁荣下的供需错配:老年人需要的是 affordable(可负担)、accessible(可触及)的基础健康服务(如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但市场却被 “高息投资”“量子养生”“干细胞神话” 等伪科学概念占据,真正的普惠服务被挤压至边缘;
健康金融化的危险倾向:当 “投资体检中心” 比 “做好体检服务” 更赚钱,当 “健康股权” 比 “健康数据” 更受追捧,行业就会陷入 “劣币驱逐良币” 的怪圈 —— 骗子用金融杠杆吹大泡沫,合规企业却因盈利周期长、回报慢而难以为继;
代际责任的集体失焦:案件中 800 多名受害者的背后,是无数家庭对老年人健康管理的 “缺位”—— 子女忙于工作,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完善,让骗子趁虚而入成为 “临时家人”。健康产业的终极命题,从来不是 “如何让老人掏钱”,而是 “如何让社会接住老人的晚年”。
四、破局之道:让健康产业回归 “健康” 本质,需要一场刮骨疗毒的行业革命
建立 “健康防火墙”:严格区分健康服务与金融投资边界,对 “健康 + 理财” 的跨界模式实施穿透式监管,禁止任何机构以健康之名从事非法集资;
培育 “银发健康新基建”:政府主导建设社区嵌入式健康服务中心,将免费体检、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等服务标准化、公益化,用公共服务挤压骗子的生存空间;
打造 “信任型产业生态”:推动健康企业建立透明化服务体系(如体检报告可追溯、养生产品成分全公示),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老年人健康服务伦理公约》,对 “情感营销”“诱导消费” 实施一票否决;
重构代际健康责任链:将老年人健康管理纳入 “家庭支持政策”,鼓励子女参与父母健康决策,同时通过 “时间银行” 等机制,让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情感陪伴,从源头瓦解骗子的 “亲情陷阱”。
当健康产业不再是资本套利的工具,而是生命尊严的守护者,老人才真正能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非法集资的罪恶,本质是用 “健康” 的糖衣包裹 “财富掠夺” 的内核。要让健康产业挣脱 “背锅” 的宿命,就必须打破 “老年人 = 韭菜” 的病态认知 —— 他们不是待开发的 “银发经济” 流量池,而是用一生辛劳支撑起社会发展的奠基人。唯有让健康服务回归 “以人为本” 的初心,让监管长出 “牙齿”,让家庭与社会共同织密防护网,才能让每个老人在追求健康的路上,不再被 “高息” 绊倒,不再为 “养生” 流泪。
来源:睿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