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12月14日晚,中央电视台向全球直播了嫦娥3号搭载的玉兔号巡视器(简称“玉兔”)在月球表面工作的场景。“玉兔”是中国第一辆月球车,上一个登月的人类探测器还是苏联于1976年发射的月球24号。
2013年12月14日晚,中央电视台向全球直播了嫦娥3号搭载的玉兔号巡视器(简称“玉兔”)在月球表面工作的场景。“玉兔”是中国第一辆月球车,上一个登月的人类探测器还是苏联于1976年发射的月球24号。
镜头中,“玉兔”一边缓缓移动,一边张开太阳能板、探测臂、光谱仪、摄像机等设备。
赵淳生盯着电视眼都不眨。因为在这台巡视器里,那些驱动着各种设备展开到位并正常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元件超声电机,就是他的团队研制的。这样的电机在“玉兔”上有几十个,只要有一个发生故障,他赵淳生都自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因为“玉兔”能否正常工作不仅关乎我国的国际声誉,也关乎赵淳生团队的辛苦付出是载誉而归还是竹篮打水。
随着数据采集的深入,“玉兔”连续向地球发送照片影像和科学数据。时隔三十多年,人类再一次看到了月球表面,而且其分辨率极高。同时传回的还有各种探测设备采集的大量科学信息和数据,这些珍贵资料向全球免费开放。而所有这些数据的采集源的操控,都依赖那些超声电机。
已过古稀之年的赵淳生鼻子酸酸的,眼泪从他颊间的皱纹里悄悄滑落......
玉兔月球车与赵淳生超声电机
赵淳生是奶奶养大的。
赵淳生出生在1938年11月。就在这个月,在家乡洲南衡山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接必小中共建议创办了“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曾在南京陆军学您进修父亲赵振寰成为训练班的骨干成员。一年之后的一个夜里,父亲不辞而别,儿个月后,母亲廖武凿收利一封家信,信上说:“先救国,后救家。"川她“能等则等,不能等则嫁人”。
据赵淳生的舅舅讲,父亲后来是在辽沈成役中机料的,那时赵淳生还未满十岁。弟弟赵梅生是进顺子、不川三岁就病死了。刚过三十岁的母亲得了“背花病”、流血流脓疼得彻夜无眼,没多久便撒手西去。他唯一的亲人只剩下奶奶。
十岁以前的赵淳生基木没穿过新衣服,都靠街坊邻居送。农闲时,奶奶山会给他做衣服,累了一天之后还在灯下飞针走线。后来赵淳生上了初中,要佳校,临走前奶奶拿出一床末被褥,赵淳生伸手一摸,褥子是草编的,只是外而缝了粗布。被子是奶奶向村里人借的。学校离家十儿里路,人学第一天,奶奶送仙去学校。后来他每次回米,奶奶总是算好了时间站在村口等他。离家返桉时,奶奶必定要送他到校门口。一个米回,这位小脚老太太都要走上大半天。
苦难的生活让赵淳生养成了坚定的意志,他年华考第一,还获得了去苏联留学的机会,但因中苏关系突然破裂最终他没去成,奶奶的眼睛却哭鹏了。儿子战死她哭,孙子天折她哭,得知赵淳生被选拔为留苏预备生她还是哭一一她只希望自己唯一的孙子能在老家乡下当个教师。
奶奶一生没走出过那个村子,也不识字。有一次她问赵淳生学校迎宾墙上写的是什么,赵淳生一字一顿地跟她说了,从此每次送孙子返校,她都一字一顿地念一测试缺少“遍:“天下为公。”“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就这样深深刻在了赵淳生童稚的心中。
除了“天下为公”,另一句烙人赵淳生心田的是“向科学进军”。
赵淳生1956年被保送到南京航空学院(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十八岁的他只身一人第一次走出衡阳,唯一的行李是奶奶为他亲手做的还没来得及上油漆的小木箱。人学伊始,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科技界三钱”之一的钱伟长在南航操场做了关于“向科学进军”的报告,从此,“向科学进军"和“天下为公”就成了赵淳生终生奋斗的座石铭。
幸运的是,他的指导老师汪乔森教授是当时国内空气动力学试验技术专家。汪教授刚组建了三个科研小组和一个科研突击队,翻了赵淳生的履历后,他决定让赵淳生担任科研突击队的队长,任务是研制一种用于测量空冷嘲热讽随2气动力的仪器“高速气流光测仪”。太专业的东西研制难度有多高,即便描述出来也生涩干瘪,我们只需知道,失败了二十余次之后,“高速气流光测仪”终于宜告成功。
经试验检测,“高速气流光测仪”性能良好,各项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56年赵淳生入学南航留影
这次成功让“科学”二字在赵淳生的世界里变得真实可触,他也因此热情满满。当时国内风洞研究进行气动测试缺少“六分力电阳应变天平”,国内好多1家摘丁几年,还“三分力"的都以失败告终。赵淳生找到汪教授说自己想试试,汪教授立即给“向科于肯定,并给他提供了一此多考书目。赵淳生拿到手一看,傻眼了,全是英文。他的芈劲上航空米了,硬是靠者一本英文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唯一单词地把厚厚一本书译成了汉语。但让他气馁的是,这些资料只讲了一些皮毛和一般原理,根本没有沙及实际构造。
科研突击队有四个成员,赵淳生提议每个斗的座成员提出一套方案,经他汇总后再由汪教授做指导和修改完善。最终方案定好后,汪教授的内空结论是“理论上可行”,但很多人还是对此面露研小组疑惑。第一次把仪器放到试验台上,风洞刚刚开启几秒钟,天平在剧烈的颤抖中突然倒塌。
冷嘲热讽随之而来,倒是汪教授无所谓:“那种叫‘666'的杀虫剂为什么叫666知道吗?因为经过了665次失败!”
没说的,想成功就要能承受失败。第二标达到次、第三次,十几次了还是不行,每次失败后,赵淳生都仔细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后有针对性地修改。在1958年的10月30日的试验中,天平的小马达带动螺杆“嗒嘀、嗒嘀”地响起来,数据测量指针在秤锤的带动下平稳而缓慢地在数据带上蛎动的时候,赵淳生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
我国第一台六分力电阻应变天平顺利通过测试,成功应用于飞机的横侧向气动力实任首任所验。最重要的是,这个“国内首台套”是几个大部书记。
学生完成的,直到今天仍被视为“南航的壮成果让“举”
当时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向太空进军,让卫星上天、让原子弹爆炸成了中国人民共同的目标。在汪教授的牵头下,中国航天第一学府南发出了四航的赵淳生科研突击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研发了十五项新技术和新产品,使“向科学进军”从口号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看在1993年得到摸得着的成果。
1958年11月,赵淳生所在的南航31064班种电机既1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成为江苏省唯一的全国红旗班。1961年,赵淳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担任飞机结构静动力实验室主任。他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搞中国人自己的超声电机
1981年,赵淳生因研发出激振力为1kg~I5kg的电动激振器得以去法国进修,主攻非线性振动相关技术。他废寝忘食,多次被反锁在图书馆里。完成博士论文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学校没有实验条件,他就跑去离校很远的普罗特纳公司。在实验过程中,很多设备和工具他都自已制作,经常忙得连饭都忘了吃。公司老板对这个年轻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科研能力十分做佩,开山重金请他在公司任职,却被他一回绝:“国家化这么多伐派我出来学习,我学到了知识要为自己的国家服务,怎么能留在这里呢?”
1984年4月,赵淳生用法文完成了两大木厚厚的论文,初稿全部手写,字迹工业得宛若印刷休一般。就在他精心准备毕业答辩间,小女儿在一场车祸中突然离世。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赵淳生悲痛万分,但他还是坚持接受了法国振动领域专家最严格的审查,结果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授于他巴黎高等机械学院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在赵淳生出国前,南航已经在张阿舟教授的主持下成立了“振动研究室”。1985年赵淳生回国后,立即倡议变天平顺利通南航成立“振动工程研究所"并得到批准,张阿舟教授担则向气动力实任首任所长,时年四十七岁的赵淳生出任副所长非党支部书记。随后南航振动系以多项国内领先的开创性研究为“南航的壮成果让“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落户南航,同时在国内振动学术界的瞩目之下,全国性的重点学术专刊《振动工程学报》也在南航成功揭牌。据N赵淳生依旧不改埋头苦干搞科研的本色,很快就斫发出了四个系列的激振器。而后他继续升华产品,使之做到真正的国产化,并逐渐产业化从而推向国际市场。
1992年,赵淳生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
在1993年的一次报告会上,他得知美国正在研制一种基于振动原理发展起来的新型微特电机一一超声电机,这种电机既可以用于火星探测车,又可以进人人的血管,且响应快、控制精度高、无噪声......自此,他的心一直被“超声电机”这四个字牵着。
他决定搞中国人自己的超声电机。
2019年2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看望赵淳生团队
当时,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系的超声电机课题组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相关研究,他们对标美国宇航局,开发用于火星探测器上的超声电机,而且这项研究一开始就定位于航天领域。赵淳生觉得机会难得,正好此时他的女儿、女婿以及老伴都在美国,没有后顾之忧,他就立即加人了课题组,课题组的所有讨论、设计、实验,赵淳生全程参与。
他最喜欢替专家们复印材料,可以借机学习研究。实验室的设备不能带回家,他就自费购买。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其余时间除了吃饭都在摆弄那些实验设备。
给别的访问学者的工资是一千美元,给他的是一千八百美元,后来又追加到三千美元。那时侯国内的教授也就拿儿百块人民币的工资,赵淳生把这些钱全用来购买相马达关键找关书籍和设备,再分批运回国内。
去美国之前,赵淳生是南航多点激振技术课题组的组长,1994年10月他回国后按规定还应该在这个课题机原型机的组,他却向领导请示要搞超声电机,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放者好好的激振器不做,去做什么大家都不知道的超声电机,这不是胡来吗?”
不料,赵淳生从系里借了一万五千元,买来电脑和最基础的设备。人手也不够,肯跟他走的只有一个博士后一个博士和一个硕士。师徒四人租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万折不挠房间,就开始了超声电机的研究。
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因为他退出了多点激振技术课题组,副组长提议把组里的设备一分为二,赵淳生当所就找上门即同意,分得了二十台激振器。他决定转手出售以补充号打算采用实验资金,恰好有相关单位需要这些设备,一台一万爽快地买下了。听说二十万轻松到手,副组长嚷着要重新分家,赵淳生当然不同意,没想到副组长一气之下某个晚上带人撬开仓库的门锁,把赵淳生已经装箱准备发货的二十台激振器给搬走了。赵淳生毫不退让,第二天又搬了回来。系领导得知后哭笑不得,只好重新组织资产分配,最终赵淳生退了十万元钱给副组长说:“分家是你提的,分配是你同意的,卖我自己的东西是我的能耐。之所以退你钱,不是怕你理屈词穷,我是用钱买时间。”
是啊,时不我待,赵淳生头发都白了,有生之年还有那么多愿望没有实现,他浪费不起时间。
那段时间他天天凌晨两三点钟回家,有时候就趴在办公桌上睡个把小时,吃饭也是能省就省,因血糖过低晕倒在办公室不止一次还有更让人匪夷所思的:他给家里的窗帘装了电机,不许别人拉只有他能动,每拉一次都要详细地做出数据记录;女儿刚从美国带回来的近万元的数码相机没两天就不见了踪影,后来在他的实验室里找到了残骸一已以视而不见经被他拆得七零八落,目的是要“看看日本电器里的电机实物”。反正只要接了电能伸缩能转动能发光出声的物件,他都想装上电机测试一下。
1995年12月,第一台“行波型超声电机"的原型机平稳地转了起来。四个人的攻关小组,从申报课题到研制成功,仅用了一年时间。1996年月,经专家组鉴定,认为“该项研究在行波超声马达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首台结构完整、能实际运转的超声电机原型机的研制成功,使赵淳生在国内超声电机领域声名大振。老伴说,这下好了,你可以政什么大家都不知道的休息了吧?赵淳生摇头,他心里一直有个愿望:美国的超声电机从研发之初就对标航空航五千元,买来电脑和最天,我们的电机也不能老老实实待在地球上!
超声电机问世不久,中国航天上海某研究备一分为二,赵淳生当所就找上门来求援:预计2013年升空的嫦娥3也决定转手出售以补充号打算采用国产超声电机作为光谱仪的驱动与控制,请赵淳生去参加可行性讨论。会上,领导单刀直人:赵教授,有没有胆量接这个活?
“接,干吗不接,我当初搞这个东西,就是奔着航空航天去的,哪怕自己贴钱,也要接下这个任务!”
嫦娥3号的任务不仅要接,还要保质保量长说:“分家是你提的,按时完成。赵淳生给研究团队下了死命令,自筹近两百万资金,首先建一套模拟月球表面环境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要将大气压降至十都白了,有生之年还有的负五次方,形成类似于月球表面的真空状态,甚至还要模拟月球风暴和月表扬尘。他们先后进行了三百余次改善,才完成这个实验装置。每一项实验的背后,都是高昂的投入和一个个不眠之夜。
几乎没人看好这个项目,地表使用的超声次都要详细地做出数据电机刚刚研制出来,,还有很多实际应用问题未经实践,就要搞太空超声电机?舆论的压力可以视而不见,但实际遇到的问题总是无法回避。在常规条件下,电机转得好好的,进了月球实验窒就“装死”,是材料问题还是温度问题?一项项排查后再一个个实验论证,有时原因找到了,具体的改进又需无数次设计和实验。大多时候,赵淳生集中所有人的智慧,把能想到的路径都试了个遍,还是行不通,工资可以不要,但别人的白眼和实际遇到的把耐心都磨光了的困难让人难以忍受。赵得生却越干越起劲,给学生们打气道:“就像你走得没路了.其实这时候路就要出来了。你要么转身走回去的路,那等于认输;要么自己出一条路来。坚持了这么久,只要再踢一脚就有路了,咱能转身放弃吗?"嫦娥"可是等看咱一起上天呢!”
同事张建辉用“万折不挠”形容他:“要不是他那么坚定、坚持,很多东西都很难搞出来。‘百折不挠’这个词改成‘万折不挠’才恰当。”“他决定要做的,无论经历多大的困难,都一定要完成!比如,当初他要超声电机没有人敢相信,困难时期有的人走了,有的人与他吵,但他依然持很多事情,很多人当初都不理解,但他仍要坚持。最后证明,他所有的坚持都没有错。”
2013年12月14日,嫦娥3号携带的玉免号巡视器“睁开眼睛”,将第一张月表照片发回地面时,南京正是隆冬,气温降至零下,但赵#-五星红旗,五星红旗的正下方安装有一台用于光谱仅驱动与控制的超声电机,这台超声电机就是赵淳生带领团队经历四个年头自主研发#继2012年美国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上使用超声电机之后,饿3号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把超声电机用到外星球上的国家。
鉴于赵生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在月球探测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中国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上也安装了国产超声电机,并以稳定的性能和出色的表现圆满完成预定科研任务。中国科学院对超声电机工作表现的评价是:作为量子密钥通信机上切换机构的驱动与控制单元,赵淳生团队的超声电机质量轻、扭矩重量比大,不受电磁于,且能断电自锁、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领跑国际。"2014年是赵浮生有生以来最难志的一年。这一年,他所有的坚持和脑忍都得到了肯定和回报、七十六岁的他一年之内拿下了五个重大奖项: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中国国际工博会(高校展区)特等奖、国际超声电机终身成就奖和超声电机技术杰出贡献奖。
赵淳生带领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从最小的两毫米到最大的一百二十毫米,从普通家用的扫地机器人到顶尖科技的航空航天领域,从微创细胞穿刺手术到物理核聚变,从养鸡场的蛋壳强度检测仪到医学院的核磁共振注射器、只要是需要“微小、强劲、严苛环境但需要旋转”的地方都可以大显身手。二百多个发明专利和各种获奖证书塞满了他的办公室。人们可能不敢相信,这些成就,是一个耄耋老人和人员屈指可数的小团队顶住无数压力和困难创造的奇迹。
更让人敬佩和吃惊的是,这位老人身上还患有两种癌症。
废寝忘食是赵淳生的常态,学术上的困难、超负荷的工作、无规律的饮食,让癌细胞悄悄扑向了他。当时他正着手筹建江苏省超声电机工程研究中心,在学校的例行体检中,他被告知患上了肺癌。
1964年结婚照
那时候还没有微创手术,摘除右侧肺片的手术进行了十几个小时。手术拿掉了两根肋骨,他的整个胸腔都被掀开,刀口有一尺多长。一个疗程的化疗后,他遵医嘱到医院复查,发现胃部的肿瘤竞足有拳头大小。赵淳生摇头苦笑:“这可真是好事成双!”
赵淳生只能再上一次手术台,两次手术间隔不到四个月。所幸,经过六次化疔后,直到现在也没有扩散和复发。巧合的是,每结束一次化疗,他准会拿一个国家级的奖。2005年,他还光荣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挂在南京家中书房的那幅《成功颂》,是赵淳生亲笔书写的:“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只有坚强不倒的信心I投力。逃是惆,避是消极,退是更加无能成功的进路得靠自己阳,心在哪里,路就在明川“笔锋崔劲有力。办子王凤英说:“他啊,不要命,反而命也要不了他,这就是生生相克、月货真价实的狄路相逢刃者胜。”
王凤英比仙大两岁,两人是同乡,青梅竹马,小时候一起淌村于疯跑。赵淳生在感情方而比较“早熟”,为了引起王凤英的注意,他常常躲在自家窗口,当她从家出米走到必经的水城边时,他就把准备好的石于扔过去。水花洲到王凤英身上,吓得她转身就跑,赵淳生就恶作刚地哈哈大笑。他盼着那个梳着羊角辫的女孩不是转身跑,而是米来找他理论,哪怕是资骂也好。有时候他还故意挖条深沟,把塘里的水引过米,滑省绕不过去的王凤英笑,希望她能求他帮忙“过河”,可王凤英天生带着湖南辣妹子的侧强,宁可湿了鞋袜踏水过去也不找他帮忙。
2015年
王凤英八旬高龄时曾手绘二十余张图,共享约三十八万针将丈夫的一张半身照改成了绣样,一针一线地绣了出来。这幅与真人儿乎是一比一比例的刺绣像一直被郑重地挂在他们家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赵淳生家里总是人米来人往,他学生太多,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就有一百多名。这些学生大多是米看望恩师的,除了来请教他的学生,同事米聊家常的、省市领导米慰问的、相关单位米谈合作的......国内的国外的,络绎不绝。王风英就成了他的秘书,先问清身份目的,拉关系走后门的一概不见,“我们老赵的时间那真是金仪,没有寒睢客套的工夫”。但半竞来的大多是各个领城里的大人物,她也不好直接下逐客令每每这个时候,王凤英就会起身微笑说:“老赵,该吃药了。”然后再对客人笑:“你看,老赵得两次癌症,现在全好了。看米啊、无论什么绝症,都怕不必命的人啊。”客人就明自了起身送客的时候,老两口从不送出门],就在玄关处站定,各厅里的灯光打在两位老人的背上,他们手拉手用靠用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看上去那么坚定和恩爱。
来源:刘创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