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重构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金融赋能已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上海加快构建“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生态,不仅是突破发展瓶颈、培育经济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抉择,更对提升城市全球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重构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金融赋能已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上海加快构建“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生态,不仅是突破发展瓶颈、培育经济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抉择,更对提升城市全球竞争力、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具有深远且重大的意义。
战略意义
“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生态,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产业为实体支撑、金融为资源纽带,通过三者的深度耦合与协同进化,能够系统性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升级城市竞争优势。
一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已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创新生态的整体较量。构建“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生态,能够有效破解科技创新进程中面临的资源错配、成果转化不畅等难题。一方面,金融资本的深度介入能够极大地缓解科研投入不足的困境。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能够引导社会资本向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领域倾斜,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底层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产业需求牵引机制在创新方向引导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强化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将市场需求精准转化为科研课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坚实的技术根基。
二是助力产业升级转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生态,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金融资本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能够加速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应用。在新兴产业培育领域,该生态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孵化器”与“加速器”的功能。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助力上海构建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三是有助于构建全球要素引力场,提升城市综合能级能效。当下,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其对全球高端要素的集聚与配置能力。构建“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生态,通过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与营商环境,可吸引国际顶尖金融机构、科研团队、高端人才等要素集聚。同时,通过深度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能够增强开放合作的联动效应,在全球城市网络中提升话语权与引领力,推动城市能级向全球城市前列迈进,为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贡献力量。
四是有助于创新政策协同供给,打造制度创新试验高地。政策协同是保障“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生态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通过建立跨部门政策协同机制,能够有效避免政策冲突与资源错配,提升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效率,进一步提升“五个中心”建设的整体效能。
底层逻辑
构建“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生态,并非对传统创新生态的简单延伸,而是基于创新三螺旋理论的进阶发展形态。它突破传统创新生态的边界,实现从要素驱动到生态驱动的跨越,推动科技、金融、产业从单一维度的增长,迈向多维度交织融合的立体式螺旋式上升,进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
一是深化产学研金协同机制,释放创新要素集聚效应。依据创新三螺旋理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功能边界呈现出动态融合的趋势。这种协同模式的本质在于通过明确各主体的比较优势,构建“知识生产-技术转化-资本赋能-政策保障”的闭环链条,使得创新要素在流动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在这一过程中,“里程碑式”资金投放与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企业、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通过交叉持股、专利池共享等方式,将知识产权转化为协同创新的重要纽带。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定期举办技术路演、产业峰会等活动,打破信息壁垒,促进知识与技术的双向传播,最终形成强大的创新要素集聚磁场。
二是打造六链融合数字底座,重构要素配置效率范式。相较于传统创新生态,“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生态的内涵更为丰富,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供应链的六链融合成为重塑要素配置效率范式的关键所在。创新链上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能够及时传递给产业链企业,助力产品升级;产业链的市场需求和生产瓶颈信息反馈给创新链,引导科研方向的调整。资金链借助平台精准识别各环节有资金需求的主体,结合人才链的人才分布、流动数据,为企业匹配最合适的融资方案与人才团队。数据链作为核心纽带,打通各链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资源的无障碍流通;供应链则保障物资的高效流转,与其他链条协同运作。这种六链贯通的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要素的高效流通,显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三是制度筑基,空间赋能,合力塑造全球竞合新优势。“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生态的建设需要更完善的空间适配和弹性治理作为支撑。一方面,通过整合科技、金融、产业等多领域政策,使政策之间相互配合、精准匹配适用主体,能够有效提升政策协同效能,优化制度环境。另一方面,打破传统功能分区的限制强化空间适配,将城市创新空间塑造为有机的“生命体”,实现科技、产业和金融的深度融合,让创新灵感随时随地得以激发。徐汇“模速空间”为创新生态社区建设提供了生动且极具借鉴意义的样本。这种融合使得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能够在空间内高效流动,降低了企业的协作成本,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也吸引金融资源精准对接,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三者形成良性循环。
位于黄浦江边徐汇西岸“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实践路径
构建“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生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从主体协同、功能融通、生态支撑和空间适配等多个维度精准施策。
一是组建战略领域创新联合体,构建全链条主体协同体系。针对当前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与政府之间合作松散、资源错配,主体协同不足的问题,可在关键战略领域创建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推广“链主企业+共性技术平台+产业基金”的组织形态。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形成“企业出题-科研攻关-金融跟进”的协同创新模式。推行“双聘制”,让科学家能够共享知识产权收益,同时按照技术突破节点拨付资金,实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
二是建设万亿级数字融通平台,突破要素流动壁垒。为解决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不足,数据流通不畅、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可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四链通”数据中台。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存储和交换标准,打通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孤岛。开发智能匹配算法,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融资规模、人才缺口等信息,自动对接创新链的科研成果、资金链的金融产品和人才链的专家资源。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平台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形成技术趋势预测、市场需求预警等报告,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搭建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价值共享,提升要素跨领域、跨区域的配置效率。
三是创新资本赋能工具箱,完善全周期金融支持。针对资金链存在的科创企业融资难、金融服务与产业需求不匹配、早期投资不足等问题,推出科创企业“成长指数”挂钩金融产品,建立硬科技企业特殊估值体系。构建“政府母基金+市场子基金”的接力投资组合,优化金融机构服务体系,鼓励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股权期权”产品,针对硬科技企业设计专项信贷。扩大科创早期风险补偿基金规模,引导风投“投早投小”,完善全周期金融支持体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四是深化制度创新改革,打造弹性治理“智慧引擎”。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动态响应机制。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政策协同平台,打通科技、金融、产业政策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动态监测和智能评估,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优化。针对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探索“政策沙盒”模式,在特定区域或领域开展制度创新试点,允许政策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后再推广复制。强化数字基建与制度创新的融合,完善数据共享、隐私保护等制度规范,依托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政策执行透明度和效率。同时,构建多方参与的共治体系,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参与政策制定与监督,增强制度对市场生态变化的适应性和包容度。
五是强化空间适配能力,打造创新生态社区。针对当前城市创新空间功能单一、企业协作成本高、创新资源集聚不足等问题,强化空间适配能力,以创新街区为方向打造创新生态社区。在空间规划上,要整合多元功能,构建一站式创新生活圈,降低协作成本;在要素保障方面,搭建算力、数据、金融等全要素服务平台,定制产业支持方案;同时强化政策协同,提供全生命周期“管家式”服务,及时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更要注重创新文化培育,通过技术交流、创业竞赛等活动,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汇聚,以创新街区为节点,串联城市创新网络,助力科技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