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留学生用四个虚假账号编织的“中国叙事”,在海外平台收割流量的狂欢背后,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认知战争。当煎饼摊的烟火气被扭曲成“不卫生”的罪证,当留守老人蹒跚的身影被剪辑成“遍地乞丐”的证据,这场闹剧早已超越个体失德,暴露出某些势力在文化战场上的系统性渗透。
该留学生的操作堪称“文化滤镜”的教科书级应用:用城中村镜头替代都市图景,以偏远山区特写覆盖全面小康,将个体困境放大为国家叙事。这种手法与西方媒体长期炮制的“中国崩溃论”如出一辙——通过选择性取景与恶意剪辑,将复杂多元的中国简化为单薄的负面符号。更值得警惕的是,其账号狂揽数十万粉丝的“成功”,印证了“文化猎巫”在流量经济中的可复制性:当偏见被包装成“真实”,当谎言被演绎成“揭秘”,真相便成了最廉价的牺牲品。
事件中,该留学生在海外平台肆意传播虚假内容却长期未被规制,暴露出跨国传播的监管盲区。一方面,平台算法对“冲突性内容”的流量倾斜,客观上纵容了造谣者的猖獗;另一方面,中国内容在海外平台常处于“他者叙事”的弱势地位,真实声音易被虚假信息淹没。这警示我们:在数字时代,文化主权不仅需要内容生产者的坚守,更需要平台责任的厘清与国际传播秩序的重构。若任由“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戏码反复上演,中国将永远陷入“自证陷阱”。
医学院对该留学生的快速处理值得肯定,但事件也折射出留学生教育的深层危机:为何一个受惠于中国奖学金的学子,会对资助国产生如此扭曲的认知?这暴露出当前留学生培养体系的短板——重学术轻思想、重管理轻引导。高校需将“真实中国”纳入必修课:通过田野调查、社区服务、文化工作坊等形式,让留学生触摸中国社会的毛细血管,而非仅停留于课本中的宏大叙事。唯有建立情感共鸣,才能抵御意识形态的渗透。
面对此类事件,单纯账号封禁与舆论谴责已不足以应对系统性挑战。中国需构建“认知战”的主动防御体系:其一,培育海外本土化传播力量,扶持真正理解中国的国际KOL,用“他者视角”解构偏见;其二,推动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创新,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中国方案转化为普世性叙事;其三,建立跨国谣言追责机制,通过法律手段震慑造谣者。唯有从“被动澄清”转向“主动建构”,才能在全球舆论场中赢得话语权。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