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 P2P:从野蛮成长到清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7 17:56 2

摘要:除了中国独特的影子银行外,中国的P2P在短短13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遍地开花、泛滥成灾,最终走向灭亡。2005年全球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 Zopa 在英国诞生。其定位信息中介,通过向双方收取手续费获得盈利,随后该模式迅速在世界各国复制和传播。2006年美国P

除了中国独特的影子银行外,中国的P2P在短短13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遍地开花、泛滥成灾,最终走向灭亡。2005年全球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 Zopa 在英国诞生。其定位信息中介,通过向双方收取手续费获得盈利,随后该模式迅速在世界各国复制和传播。2006年美国Prosper 平台成立、2007年借贷俱乐部( Lending Club )成立。不同的是,起源于英国的P2P在国外至今安然无恙。
实际上,P2P的本意是点对点,国外真正的P2P平台都是信息中介机构。承担的是桥梁作用,连接借款人/机构与出借人(投资人),撮合双方的交易,并从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P2P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投资人才是真正的决策者,收益与风险也全部由投资人承担。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舶来品进入中国市场后,P2P就变了味。


2015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鼓励政策以促进金融发展,因此2015年成为名副其实的P2P元年。在中国这片"肥田沃土"上野蛮生长,仅2015年就新增3335家P2P平台,平均每天超过9家平台上线,而且这些平台动辄就能获得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的投资。由于门槛低、速度快,让个人、企业融资难度大幅降低,P2P一度为部分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利息收益。原来做小贷、做融资担保、做民间借贷的从业者都涌入P2P行业,试图分一杯羹。

新的平台每天都在诞生,虚假标的、高息自融、借新还旧比比皆是。然而,伴随着各路玩家蜂拥而至,鱼龙混杂,P2P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开始走向异化,即P2P平台从信息中介异化为类信用中介。P2P平台在官方定义中是依法设立、专门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的金融信息中介公司,在理论上只负责信息匹配,包括审核借款人资质、信息披露、撮合交易等,并从中收取中介服务费(佣金),投资人则根据自身需求选定相应额度和期限的标的,借款合同双方直接为借款人和投资人。

但在实践中,做纯粹的信息中介挣钱太慢、利润太薄,难以覆盖冲规模带来的管理、开发成本,也无法抵挡高息揽投、进行资本运作的诱惑,更无法满足资本对高利润回收的要求。众多P2P平台便摇身一变为类信用中介﹣﹣揽储、放贷、赚利差,但风控能力远不如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


一方面,平台担保兑付构成"点对点"异化为资金池运作的桥梁,资金池模式应运而生,"潘多拉的盒子"就此打开。2014年,红岭创投面临4家纸业公司借款违约事件,为出借人垫付了1亿元坏账。红岭创投的兜底示范效应一下子引爆了整个P2P行业,几乎一夜之间所有P2P平台都承诺保本付息,甚至引入担保公司,以及主打房抵、车抵或股权质押等业务,从而为P2P投资披上"低风险"的外衣,为P2P后来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对此,出借人无须甄别项目风险,只需要躺赚比银行存款、理财产品高数倍的收益即可;平台则为了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资金池模式应运而生,有了资金池就可以进行期限错配、风险错配、平台自融,简单清晰的信息中介服务变成了复杂的类银行业务。尤其是在资金池模式下,平台可以用后来出借人的钱支付先进来人的本息,这实质上就是一个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爆雷"则是必然,涉及580多亿元、90多万名出借人的 e 租宝就是典型。


另一方面,借自动投标工具之名,行逾期债权"击鼓传花"之实。P2P平台为了粉饰太平、掩盖风险,采取更为隐蔽的自动投标工具,将已产生的逾期债权以面值而非公允价值自动转让给新的出借人接盘,其投资款全部转为风险准备金,从而显示出零逾期、零坏账的假象。然而事实上,有多少家曾宣称零逾期、零坏账P2P平台毫无前兆地倒掉,又有多少家高息揽储、虚构财报的P2P平台进行集资诈骗,较资金池之"恶"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根本上而言,P2P从点对点的融资服务,变为了以普惠金融为名的影子银行,带来混乱、无序、失控的行业乱象,触碰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P2P经历了三波"爆雷"潮,2018年开始了第三轮,也是P2P史上最大规模的集中"爆雷"潮。由于一开始监管缺失,以致后来P2P行业成了诈骗犯罪常态化的领域,监管层开始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于是对所有的P2P网贷"一刀切"全部清零。


我国P2P业务"生"于2007年,"死"于2019年,应了那句话:"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前后不过13年。落幕之后,一切成空,满地狼藉。一边是留下8000亿元坏账(截至2020年6月)和上亿名自称"雷友"诉求无门的金融难民;另一边是投身"玩折了"的P2P大佬们,要么卷款跑路,要么投案自首,要么客死他国……"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2020年末,曾经以互联网金融创新之名大行其道的P2P机构清零,从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