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以来,全球多地监测到新冠病毒活跃度上升。国内数据显示,4月全国阳性率持续攀升,南方省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占比升至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从3.3%升至6.3%。香港、台湾等地病例数增加,但重症及死亡病例增幅可控。专家研判认为,当前疫情呈现周
2025年5月以来,全球多地监测到新冠病毒活跃度上升。国内数据显示,4月全国阳性率持续攀升,南方省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占比升至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从3.3%升至6.3%。香港、台湾等地病例数增加,但重症及死亡病例增幅可控。专家研判认为,当前疫情呈现周期性波动特征,属于免疫屏障自然衰减后的正常现象,短期内不会引发规模性疫情。
病毒变异与防控新策略
新冠病毒持续演化,JN.1等变异株的免疫逃逸能力增强,导致突破性感染风险增加。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病毒流感化趋势明显,但变异风险仍威胁公共卫生体系。针对此,我国已推进二代多价疫苗研发,覆盖主要流行毒株,并优化疫苗接种策略,重点人群需定期接种以维持保护效力。
科学防护与重点人群管理
高风险人群(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需加强防护,出现症状及时检测就医。日常防控措施包括:
1. 疫苗接种:优先接种针对JN.1等变异株的更新版疫苗;
2. 个人防护:密闭场所佩戴口罩、保持手卫生及居室通风;
3. 监测预警:出现症状时居家自测抗原,实现早干预。
香港、新加坡通过强化重点场所管理和疫苗接种,有效控制疫情对医疗系统的冲击。专家预测,新冠将逐渐转为季节性流行病,呈现冬春高发、夏秋低发特点,需长期依靠动态监测和精准防控。
目前,我国已建立覆盖2.8万个哨点医院的监测网络,可14天内完成新变异株基因测序,并通过口岸“核酸+抗原”双检拦截输入性传播。公众需理性看待疫情波动,避免过度恐慌,同时保持必要防护意识,共同筑牢防控屏障。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