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是一年春末夏初,窗外繁花似锦,微风送爽,然而伴随着气温变化和人员流动增加,一场悄无声息的"5月新冠"正在全国范围内蔓延。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多地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较上月上升了23.7%,这一数据令人警惕。新冠疫情虽已退出"乙类甲管",但病毒仍在不断变异进化
又是一年春末夏初,窗外繁花似锦,微风送爽,然而伴随着气温变化和人员流动增加,一场悄无声息的"5月新冠"正在全国范围内蔓延。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多地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较上月上升了23.7%,这一数据令人警惕。新冠疫情虽已退出"乙类甲管",但病毒仍在不断变异进化,威胁依然存在。
昨天清晨,我接诊了一位35岁的女性患者。她反复发热三天,最高体温38.5℃,伴有咽痛、干咳和明显乏力,初步判断为新冠感染。她困惑地问我:"医生,我已经打了疫苗,去年也感染过,为什么还会再次感染?"这个问题也是目前许多人的疑惑。事实上,病毒在不断变异,我们的免疫力也在随时间减弱,再感染成为常态而非例外。
当前流行的新冠变异株已与三年前大不相同。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报告,目前我国主要流行的是JN.1及其亚分支,这些变异株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力。与早期毒株相比,新变异株的潜伏期更短,平均仅为2-3天,导致感染后症状出现更快,传播链难以切断。
新变异株的症状谱也有所变化。除了常见的发热、咳嗽和咽痛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上呼吸道症状更为明显,包括鼻塞、流涕和喷嚏,部分患者会误认为是普通感冒胃肠道症状比例增加,约30%的患者会出现腹泻、恶心或腹痛疲劳感更加突出,许多患者反映"感觉被抽空了全身力气"嗅觉和味觉障碍相对减少,但仍有约15%的患者会出现一项覆盖全国17个省份的临床观察研究显示,当前新冠感染者中,约78%的人会出现发热症状,而咳嗽、咽痛和肌肉酸痛的比例分别为65%、61%和57%。值得注意的是,约有7%的感染者可能完全无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
"新冠病毒的持续存在和变异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长期挑战,我们需要认识到与病毒共存将是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应对。"——《中华医学杂志》2024年第95卷《季节性呼吸道疾病防控策略专家共识》
5月份新冠感染上升并非偶然。多重因素叠加形成了这一季节性高峰:
首先,气温波动频繁。5月是春夏交替期,温差大,气候多变,人体免疫系统面临挑战。研究表明,温度每波动5℃,呼吸道感染风险增加约22%,这也是为什么"乍暖还寒"时期容易生病。
其次,人员流动增加。五一假期后,旅游、商务和社交活动明显增多,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创造了病毒传播的理想环境。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超过2.6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5.7%,这无疑为病毒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再者,免疫力下降。许多人最后一次接种疫苗或感染已过半年以上,体内抗体水平自然下降,再次感染风险增加。同时,春季过敏原增多也会导致部分人群免疫功能暂时失调。
此外,防护意识松懈。与疫情初期相比,公众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护措施明显减少,这也为病毒传播创造了条件。在我近期的门诊中,超过80%的新冠患者承认已不再日常佩戴口罩。
新冠感染的表现多种多样,有些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认为其他疾病,导致延误处理和增加传播风险。
**轻微或不典型症状也需警惕,特别是近期有密切接触史的人群,即使只是轻微咳嗽或不适,也应考虑新冠感染可能。**尤其是以下几种情况:
持续性乏力:如果出现持续数天的异常疲倦,即使没有明显发热,也应警惕。许多患者描述这种疲倦感"像是没睡觉一整夜"或"四肢灌了铅一样沉重"。
轻度头痛伴认知障碍:一些患者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暂时下降等症状,俗称"脑雾",这很容易被误认为工作压力大或睡眠不足。
单一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只表现为腹泻或食欲不振,没有呼吸道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肠胃炎或食物中毒。
低热或无热但有明显不适:约22%的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仅有低热(37.3℃左右),但伴有明显全身不适感。
皮肤异常:少数患者会出现皮疹、荨麻疹或指(趾)端发红,这些症状易被忽视或归因于皮肤过敏。
一个值得注意的临床发现是,轻微症状并不意味着病情轻微。有些患者初期仅有轻微症状,但病毒载量可能很高,既具有较强传染性,也有发展为重症的可能性,特别是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
尽管大多数人感染后症状轻微,但某些人群仍面临较高风险:
老年人:65岁以上人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是青壮年的3-5倍。由于免疫系统老化和基础疾病增多,老年人应特别注意防护。
慢性病患者:患有心脏病、糖尿病、肺部疾病或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感染后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数据显示,合并三种以上慢性病的患者,重症风险增加约6倍。
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正在接受化疗、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人群,他们不仅感染风险高,病程也可能更长,病毒清除时间延长。
未完全接种疫苗者:虽然疫苗效力会随时间减弱,但完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仍面临更高风险。
超重或肥胖人群:研究发现,BMI指数超过28的人群,重症风险增加约40%,可能与炎症反应增强和基础代谢紊乱有关。
孕妇:虽然孕妇感染新冠的风险并不比普通人群高,但一旦感染,并发症风险增加,包括早产风险。最新研究显示,孕晚期感染的早产风险增加约28%。
面对新一轮新冠高发期,我们应当保持警惕但不必恐慌,科学应对才是关键。
感染后应当立即自我隔离,减少与家人接触,特别是家中有老人和儿童时。休息是康复的基础,充分休息有助于免疫系统对抗病毒。保持充分水分摄入对于缓解症状至关重要,每天饮水量应达到2000-3000毫升,有助于稀释呼吸道分泌物,缓解咽痛和咳嗽。
应对发热时,可使用物理降温和必要时适量服用退热药。对于咳嗽和咽痛,可用温盐水漱口缓解不适。如出现呼吸困难、持续高热不退(超过39℃)、严重头痛或意识改变、胸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预防方面,科学配戴口罩仍是有效措施,尤其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保持室内定时通风,每日至少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均衡营养和规律作息,提升自身免疫力。
特别提醒,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可佩戴N95口罩加强防护。如需外出就医,应选择非高峰时段,全程佩戴口罩,就医后立即返回家中,并注意手部消毒。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提升抵抗力至关重要。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这些都能显著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接种疫苗仍是预防重症的有效手段。虽然当前疫苗对预防感染的效果有限,但对预防重症和死亡仍有显著作用,特别是对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
新冠虽然已成为常态化疾病,但我们应保持科学态度,既不恐慌也不掉以轻心。通过科学防护和健康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与病毒和平共处,安全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中国呼吸与危重症杂志》2024年3月刊《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流行趋势与临床特征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24年第95卷《季节性呼吸道疾病防控策略专家共识》;《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4年1月《后疫情时代新冠病毒变异株临床表现及防治进展》
来源:马医生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