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这位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堪称群体心理学的开山鼻祖,享有 “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 之美誉 。青年时期,勒庞于巴黎潜心钻研医学,1884 年起,勒庞将研究重心聚焦于群众心理学领域,并逐步构建起一套着重强调民族特
蒋旭峰(资深金融从业者)
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这位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堪称群体心理学的开山鼻祖,享有 “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 之美誉 。青年时期,勒庞于巴黎潜心钻研医学,1884 年起,勒庞将研究重心聚焦于群众心理学领域,并逐步构建起一套着重强调民族特性与种族优越性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 。其一生笔耕不辍,出版了诸多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像《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社会主义心理学》《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而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当属 1895 年问世的《乌合之众》 。这本剖析群体心理的经典之作,书中诸多经典语录如锋利手术刀,精准剖析群体行为背后的复杂心理。
在短视频平台上,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能在十分钟内引发百万转发;直播间里,千万观众为一款 “网红产品” 疯狂下单。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让无数个体在群体中失去理性判断?勒庞的《乌合之众》早在百年前就为我们埋下了答案 —— 群体并非个体力量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独特心理机制的 “精神共同体”。这部社会学经典著作,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群体行为的表象,揭示出人类潜藏的非理性基因。
群体心理的底层密码:非理性的狂欢剧场
冲动、易变与急躁:被情绪裹挟的失控列车
“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群体行为几乎不受大脑理性的控制,更多是受外界刺激引发的本能反应 。这鲜明地展现出群体冲动、易变与急躁的特性。正如书中所言,“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诱惑,也很容易抵制。但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
以 2023 年杭州某高校 “学霸猫” 事件为例,一段 “流浪猫被学生投喂成网红,却遭保安驱赶” 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发酵,评论区瞬间涌入上万条愤怒留言,“虐猫者滚出校园”“抵制校园暴力” 的声浪铺天盖地。群体的情绪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却无人在意视频拍摄于疫情封控期间,保安执行的是动物防疫规定。直到校方公布完整监控录像,舆论才在 48 小时内迅速转向,前一刻的声讨者转而开始攻击最初发布视频的博主。群体在这一事件中,仅仅依据片段化的视频,就被愤怒情绪支配,匆忙做出声讨行为,且情绪随着后续信息的披露急剧转变,完美契合勒庞笔下群体 “只接受极端情感” 的特征,在情绪浪潮中,全然失去对事实探究的耐心,如同钟摆般在两种极端态度间剧烈摇晃。
易受暗示与轻信:谣言的病毒式传播
“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群体中的个体在面对暗示时,批判能力会大幅下降,轻易就会选择相信 。“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 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2024 年春节前夕,一则 “某知名连锁超市即将倒闭,全场商品一折甩卖” 的谣言在微信群疯狂扩散。这条漏洞百出的消息,凭借 “朋友说”“内部人士爆料” 等模糊信源,配合精心伪造的 “闭店通知” 截图,成功引发多地市民连夜排队抢购。武汉某社区甚至出现凌晨三点百人聚集的盛况,不少人推着满车日用品却不知为何而买。在这个案例中,群体在 “超市倒闭大甩卖” 这一暗示下,完全丧失了对信息真实性的核查能力,仅仅因为大家都在传、都在信,便盲目跟风,陷入集体无意识的狂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群体易受暗示与轻信的特点。
情绪夸张与偏执:网络世界的非黑即白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并且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 —— 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
饭圈文化将群体情绪的极端化演绎到极致。2023 年某选秀节目投票期间,两位顶流偶像的粉丝群体因 “数据造假” 指控爆发全网骂战。微博超话中,一方将偶像塑造成 “被陷害的天使”,另一方则斥对方为 “网络暴民”,双方用最恶毒的语言相互攻击,甚至人肉搜索对立粉丝的私人信息。在这场骂战里,粉丝群体完全陷入极端情绪,将对偶像的喜爱与对另一方的厌恶无限放大,以非黑即白的思维看待问题,根本无法进行理性辩论,这无疑是群体情绪夸张与偏执特性的生动体现。
群体领袖的操控术:断言、重复与传染的魔法
断言:商业领域的 “群体催眠”
“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总是诉诸简单的断言。号召人们起来捍卫某项政治事业的政客,利用广告手段推销产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断言的价值。”
李佳琦直播间堪称现代版的群体操控实验室。每到重大促销节点,这位 “口红一哥” 便化身为群体领袖,断言式话术高频输出:“所有女生!这个价格只有今天!错过再等一年!” 这种简单直接、不容置疑的话语,直击消费者内心,迅速在其脑海中植入 “此时购买最划算” 的观念,让消费者来不及思考产品实际的需求度与性价比。
重复:知识付费的 “认知收割”
“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时候 ,我们不会记得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人是谁 ,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疑。” 重复能加深群体对特定观念的记忆与认可 。
某投资理财博主凭借 “三个月实现财务自由” 的断言,在抖音收获千万粉丝。他的短视频永远以激昂的语气重复核心观点:“普通人逆袭的唯一机会就是抓住风口”“跟着我买股票,年化收益保底 30%”。通过持续输出这种简单粗暴的成功学话语,配合粉丝群里 “学员” 分享的虚假收益截图,构建起极具蛊惑力的认知闭环。大量渴望财富自由的年轻人,在博主不断重复的话术影响下,逐渐在无意识中接受其观念,即便这些观点毫无实际依据,却依然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高价课程买单。
传染:全方位渗透群体意识
“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在群众中都具有病菌一样强大的传染力。” 情绪和观念在群体中会像病毒般快速传播 。
回到李佳琦直播间,当屏幕上不断跳动的 “已售罄”“剩余 XX 件” 倒计时,营造出强烈的紧迫感,同时弹幕中满屏的 “买它”“抢到了” 实时滚动,新进入直播间的观众很难不被这种热烈抢购的氛围传染。这种氛围从已下单的消费者传递到新观众,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不自觉地加入抢购大军,这就是群体传染机制在发挥作用,让个体在群体氛围的影响下,失去自主判断,跟随群体行动。
破局之路:如何驯服群体的 “非理性之兽”
个体觉醒:培养独立思考的免疫系统
面对网络上汹涌的舆论浪潮,我们需要建立 “信息免疫” 机制。2023 年 “河南麦田怪圈” 事件中,部分理性网友没有盲目转发 “外星人降临” 的荒诞言论,而是通过卫星地图比对、农业专家咨询,最终证实这只是农民正常的农田灌溉痕迹。正如勒庞所说,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所作所为就不再承担责任,容易抛弃是非 。而此时,这种 “延迟判断” 的能力,正是抵御群体暗示的有效武器。我们应当学会在情绪上头时按下暂停键,用事实核查、多方求证为理性判断争取时间。
社会引导:构建理性对话的生态系统
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借鉴 “知乎” 的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审核机制,对热点事件设置 “冷静期”,在真相未明时限制情绪化评论的传播。2024 年某电商平台在 “双十一” 大促期间推出 “理性消费指南”,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冲动型消费者推送 “已购相似商品提醒”,这种技术干预有效降低了 37% 的盲目购买率。这些实践证明,通过制度设计与技术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群体非理性行为。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合理的规则与引导能为群体行为踩下刹车 。
教育革新:培育批判性思维的土壤
学校教育应当将 “媒介素养” 纳入必修课程。上海某中学开设的 “网络信息甄别课” 颇具启发性: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制作与拆解谣言,学习如何识别信息源真伪、分析逻辑漏洞。群体中的个体易受暗示,缺乏批判性思维就如同沙粒般随波逐流 。这种沉浸式教学培养出的批判性思维,将成为年轻一代抵御群体非理性的坚固盾牌。当越来越多的个体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整个社会的群体心理将逐渐走向理性与成熟。
《乌合之众》揭示的群体心理规律,既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也是指引我们穿越非理性迷雾的灯塔。在这个信息洪流与群体力量交织的时代,唯有清醒认识群体心理的运作机制,才能既享受群体协作的红利,又不被其裹挟。当每个个体都能在群体中保持理性的光芒,我们终将见证一个更加智慧、包容的社会图景。(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立场)
来源:董希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