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旨在探讨博物馆在科技革命、社会结构变迁等背景下如何创新服务模式、强化社会功能,并与时代需求深度契合。
今天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旨在探讨博物馆在科技革命、社会结构变迁等背景下如何创新服务模式、强化社会功能,并与时代需求深度契合。
作为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的重点,南开大学博物馆“思源聚珍”数字典藏平台最新建设成果——“数字陶瓷馆”正式上线!
“数字陶瓷馆”是“思源聚珍”数字典藏平台继“数字精品馆”以后上线的第二个数字文物展馆,收录了南开大学博物馆珍藏的精品陶瓷器39件,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跨越8000年,涵盖青瓷、白瓷、黑瓷、彩瓷及彩陶、黑陶等诸多陶瓷品类。
赶快跟随我们一起先睹为快吧!
“数字陶瓷馆”在设计理念上,遵循分众教育理念,强调信息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同时兼顾专业教学和科普教育的不同需求;在阐释方式上,通过“观物”“研迹”“摹纹”“知意”四个维度,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实现文物信息多维度阐释;在展示形式上,将平面展示、三维展示与动态演示、场景复原相结合,增强交互性与趣味性,打造沉浸式观赏体验。
1.青花花卉纹双螭耳狮钮盖炉
年代:清乾隆(1736-1796年)
材质:瓷
尺寸:通高18.5厘米,口径10.2厘米
熏炉是燃烧香料用以熏衣、驱虫和净化、香化室内空气的用具。中国焚香、熏香习俗源远流长,始于先秦,用以净化空气、驱虫避瘟。汉魏时期,随着道教的盛行及佛教的传入,香文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熏炉成为辟邪除秽、礼佛祭祖的必备之器。唐时,熏香使用阶层逐渐下沉,并发展出与香炉配套使用的多种辅助用具。宋时文人尚香,制瓷业复古之风流行,仿先秦青铜器的瓷香炉层出不穷。明清时期,香炉、熏炉成为皇室贵族及士大夫居室、书房中不可或缺的陈设佳品,焚香、闻香在文人阶层成为一种雅好。
2.景德镇窑青白釉堆塑瓶
年代:南宋(1127年-1276年)
材质:瓷
尺寸:高61厘米,口径8.6厘米,底径12.6厘米
堆塑瓶是随葬明器。宋时陶瓷器普及,堆塑瓶延续了以谷祭魂的基本内涵,但由于佛、道思想的发展,人们的灵魂观发生变化。唐末五代以后,地狱观被广泛接受,人们对灵魂的期许由享受现实中的威仪与美好转变为保护死者免遭地狱之苦,进入净土。因此,宋元明时期堆塑瓶的纹饰集成了各类度化亡灵飞升的符号,表达了超度亡灵,度化升仙的目的。
3.乾隆款青花缠枝西番莲梵文供灯
年代:清(1644年-1911年)
材质:瓷
尺寸:高13.3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7.2厘米
此件青花供灯的造型渊源可追溯至西藏地区的传统供器——酥油灯。作为藏传佛教寺庙及信众佛龛前常年供奉的长明灯,酥油灯以铜银材质居多,因以酥油为燃料而得名。本品模仿其基本形制,既可作盛放供品的礼佛用器,亦可作为雅致的陈设器。
乾隆皇帝虔诚信奉藏传佛教密宗,因而宫中有许多具有藏地艺术特征的器物。本品运用于中原先进的制瓷技艺,在造型和纹饰上又体现出佛教元素,是汉藏文化交流的成果。
4.丰城窑青釉烛台
年代:南朝(420年-589年)
材质:瓷
尺寸:通高7.1厘米,盘径11.2厘米
丰城窑,又称洪州窑,因唐代丰城属于洪州故名。其窑址位于江西丰城市曲江乡的罗湖村,是东汉晚期至五代时期的著名青瓷窑之一。丰城瓷土资源丰富,柴薪充裕,交通发达,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青瓷创烧的发源地之一,完成了原始瓷器向成熟青瓷的历史过渡。其产品美观实用,造型规整端巧,胎质细腻坚致,器形繁多,釉层均匀透明,玻璃质感强。
5.镂空粉彩笔筒
年代:清乾隆(1736年-1796年)
材质:瓷
尺寸:高15.9厘米,口径10.7厘米
这件镂空粉笔筒制作精巧,采用镂空工艺,在瓷胎上雕刻透孔纹饰,再以粉彩填绘婴戏纹,形成虚实相映的立体效果,可能为乾隆书房内使用的文房用具之一,是这一时期粉彩品种的佳作。
6.白釉双龙柄盘口瓶
年代:唐(618年-907年)
材质:瓷
尺寸:高35.7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10厘米
双龙柄盘口瓶造型典雅优美,是隋唐时期极具时代特征的典型器物。其造型源流可追溯至南北朝流行的龙柄鸡首壶,经唐代工匠改良创新,将单侧龙柄发展为对称双龙柄,同时融入了西亚“胡瓶”元素,将传统形制与外来器型特征完美融合,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该器物较耗工本,烧成难度高。目前双龙柄盘口瓶这一独特器型仅见于唐代,结合历年考古发现,除去白釉外,尚有青釉、三彩等品种,传世稀少,弥足珍贵,是反映这一时期制瓷工艺的代表器物。
7.绿釉食蛇雷公像
年代:清(1644年-1911年)
材质:陶
尺寸:通高32.7厘米,通宽11.2厘米,厚8.3厘米
雷公信仰是中国传统自然崇拜和道教神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件绿釉食蛇雷公像可能为清代民间“雷神庙”“雷公祠”等寺庙的供奉之物,百姓祭祀雷公以求风调雨顺、身体健康,是民间宗教信仰的体现。至今民间仍有“雷公诞”六月廿四祭祀雷公的习俗,南方地区尤其江浙一带更为普遍。
8.高丽象嵌花果纹青瓷碗
年代:高丽王朝(918年-1392年)
材质:瓷
尺寸:高:8.2厘米,口径19.2厘米,底径5.4厘米
高丽王朝(918 - 1392年)是朝鲜半岛古代王朝之一,高丽青瓷是其瓷器中的代表作,它受中国唐宋青瓷影响而发展起来,兼采同期中国南北窑场不同品种之所长,集不同装饰技法于一身,特别是象嵌、铜铁彩绘、化妆土等装饰技法,形成了高丽青瓷独特的装饰风格。这件高丽镶嵌花果纹青瓷碗既是高丽青瓷装饰技法的优秀典范,也是中国古代对外文化、技术交流的重要见证。
9.清道光款斗彩暗八仙折腰碗
年代:清(1616年-1911年)
材质:瓷
尺寸:高5.1厘米,口径20.2厘米,足径10.2厘米
暗八仙是道教的一种常见题材。暗八仙纹以道教八仙所持法器象征人物,即葫芦(铁拐李)、团扇(汉钟离)、渔鼓(张果老)、宝剑(吕洞宾)、荷花(何仙姑)、花篮(蓝采和)、箫(韩湘子)、玉板(曹国舅)。暗八仙作为瓷器装饰始于康熙朝,在乾隆时期开始流行于官窑的折腰碗、盘等器型装饰中,道光官窑继承传统并延续烧造,但绘画较前朝略显简化,釉彩更趋淡雅。
该器物为道光年间制成,斗彩工艺精湛,色彩对比鲜明,绘画精致细腻。碗内壁环饰暗八仙纹,外壁则饰以缠枝花卉纹,近足处以如意云头纹收边。疏密相间,繁简映衬,体现了清代官窑的构图设计之巧妙。
10.同治款粉彩夔凤纹碗
年代:清(1616年-1911年)
材质:瓷
尺寸:高9厘米,口径20.8厘米,足径8.7厘米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借鉴珐琅彩制作工艺而创制的,始于康熙时期,盛行于雍正时期,并取代康熙五彩,成为釉上彩的主流。粉彩瓷的彩绘方法是先在白瓷上勾画出图案轮廓,再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烧成后的粉彩瓷色泽淡雅柔丽,彩绘逼真立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该碗的外底用青花书有“大清同治年制”,内壁施白釉,外壁通体绘有三条夔凤纹,夔凤纹之间装饰有缠枝花卉,具有祥瑞吉庆的美好寓意。
11.光绪款胭脂水八仙纹碗
年代:清(1616年-1911年)
材质:瓷
尺寸:口径22.2厘米,底径8.9厘米,高7.5厘米
八仙纹碗自乾隆时期开始烧制,光绪朝延续官窑传统,属“大运瓷”之一,其工艺结合青花(釉下)与胭脂红(釉上低温彩),需经两次烧制,难度较高,是晚清官窑艺术的缩影,工艺精湛、寓意吉祥,兼具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
该器物外壁以胭脂红细线绘波涛海浪,青花绘画勾勒八仙人物,各持宝物,衣袂飘逸,展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道教文化内涵。海浪纹寓意“福山寿海”,仙鹿与灵芝象征长寿,葫芦与“福禄”谐音,纹饰布局繁密而不杂乱,刻画写实生动,栩栩如生,蓝、红二色醒目亮丽,对比强烈,体现出了光绪官窑工致精丽的特点。
12.康熙款五彩十二月花神杯
年代:清(1616年-1911年)
材质:瓷
尺寸:高4.9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2.6厘米
十二月花神杯为清代官窑瓷器中的名品,每只杯上各绘有对应月份的应季花卉,康、雍、乾、嘉时期均有烧造,以康熙朝最为著名。五彩是明清时期重要的瓷器装饰技法,可分为“青花五彩”和“纯五彩”。青花五彩以蓝色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彩共同构成完整画面;纯五彩则不借助釉下青花,全部以釉上彩绘制图案。
此杯外壁花卉为二月的迎春花,诗句为“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应为“十二月花神杯”套组中的1件。
13.雍正款斗彩云龙纹盘
年代:清(1616年-1911年)
材质:瓷
尺寸:高3.3厘米,口径20.8厘米,足径12.2厘米
斗彩(又称逗彩、豆彩)是一种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装饰工艺。先用青花勾勒纹饰轮廓,高温烧成后,在釉上填绘彩料,二次低温烘烤而成,形成釉下与釉上色彩“争奇斗艳”的效果。雍正斗彩被公认为继成化之后的第二个高峰,融合粉彩与珐琅彩,工艺臻于完美。
这件雍正款斗彩云龙纹盘外壁以青花勾勒纹饰轮廓,填彩精准;釉上彩料丰富,龙纹与云纹、浪花纹交织,形成动态呼应。盘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笔法工整。
14.道光款黄釉暗花云龙纹碗
年代:清(1616年-1911年)
材质:瓷
尺寸:高6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4.7厘米
黄釉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的重要釉色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但真正达到工艺高峰并成为皇家专属色彩则始于明清时期。明永乐时期黄釉瓷技术突破,釉色鲜艳如“霁黄”,成为皇家御用。清代黄釉等级细化,明黄色仅限皇帝与皇后,浅黄、蜜蜡黄等釉色次一级,体现了森严的皇权制度。
黄釉云龙纹作为宫廷用瓷的传统装饰纹样,历朝历代均在使用,且式样繁多。这件道光款黄釉暗花云龙纹碗内施白釉,外壁满施黄釉并暗刻云龙纹,工艺复杂。胎质细腻洁白,釉面光滑润泽。暗刻龙纹线条流畅,刀工精准,龙纹身形矫健,威严磅礴,可见皇家威严。
15.黄釉释迦像
年代:明(1368年-1644年)
材质:陶
尺寸:底座厚19厘米,底座宽22.3厘米,通高54.2厘米
释迦,即释迦牟尼。佛教信仰传入中国始于东汉时期,主流史实记载为汉永平年间(64-75年)汉明帝因梦始于洛阳建白马寺。此前,佛教可能已通过丝绸之路零星传入,但未形成系统传播,后经高僧译介大小乘经典,逐渐形成本土化体系,成为中华文明多元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像属明代,为低温铅釉。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台,衣纹飘逸流畅,面部慈悲宁静。佛像釉色淡雅如蜜蜡,釉面光润柔和。这件释迦像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明代佛教艺术与陶瓷工艺的融合。
今后,南开大学博物馆将继续对“思源聚珍”数字典藏平台进行拓展和充实,陆续开发“铜器馆”“玺印馆”“玉器馆”等新的数字展示项目。
古陶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鼓励公众更多地参观“数字陶瓷馆”,南开大学博物馆将于5月18日在津南校区思源堂举办古陶瓷标本观摩活动。
聚焦文化传承发展
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南开人永远在路上!
NANKAI UNIVERSITY
来源: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