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两创”如何玩转非遗、产业与传播? | 社会科学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8 12:04 1

摘要:近日,由中共菏泽市委宣传部、菏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山东国际传播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办的2025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暨“共同讲好黄河故事”研讨会在菏泽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共谋如何进一步提升黄河文化国际影响力,以讲好黄河故

近日,由中共菏泽市委宣传部、菏泽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山东国际传播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办的2025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暨“共同讲好黄河故事”研讨会在菏泽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共谋如何进一步提升黄河文化国际影响力,以讲好黄河故事的具体实践提升国际传播实效。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沿黄九省(区)践行文化“两创”,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将黄河文化的厚重底蕴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这份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主持、沿黄九省(区)社会科学院及高校黄河文化研究相关专家共同完成的学术成果《2024黄河文化“两创”发展报告》,组织编写了23篇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以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系统的分析,展现了沿黄九省(区)在黄河文化“两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就。

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传承”,让黄河非遗“火”起来

非遗是黄河文明的基因密码,沿黄九省(区)以“全域联动、跨界融合”为路径,激活非遗生命力。在根脉守护中,沿黄九省(区)加大对黄河文化资源的普查整理。例如,河南建立了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构建起非遗基因的本体性保护机制。在融合焕新中,沿黄九省(区)深入推动将传统非遗样态与视觉技术手段相结合,让多元非遗在视觉表达中亮起来、动起来、立起来,丰富和扩展了呈现非遗文化的新视角。传承人更以破圈实践拓宽边界。抖音“黄河流域非遗守护人”专项活动助力沿黄非遗传承人通过抖音电商获得了收入,其中有超200位月入超10万元。从数据库到综艺节目,从手工作坊到电商平台,非遗的“火”源自守正创新的双向奔赴。

从“文化资源”到“发展引擎”,让产业“强”起来

文化产业是黄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沿黄九省(区)以“集群化、数字化、国际化”为突破,打造文化经济新生态。数字技术的变革打破行业壁垒,让历史建筑等能够通过电子游戏等多种文化产品体现出来。例如,在数字文创领域,山西与手游联合,围绕“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在手游中共创“AK47-华夏传说”新版道具,让更多年轻人走近中华文化的发源之地,以黄河之水,化锐器之形,让文化资源在数字世界中“流动增值”。而在文化制造端,山东曹县汉服产业形成了“设计研发—智能制造—电商直播”全链条,年产值破百亿元。一件件绣着牡丹、云纹的汉服,是文化符号,更是富民产业。从数字手游到生产线,黄河文化产业的崛起正是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经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

从“千年故事”到“时代IP”,让文艺创作“新”起来

文艺是黄河文化的时代回响,沿黄九省(区)以“大题材、新表达”为方向,打造现象级作品。各省(区)充分发挥艺术院校、文艺院团、艺术研究机构的作用,不断加强对黄河主题文化艺术创作的引导和扶持,大批体现黄河文化精髓、展现黄河流域发展成就的优秀文艺作品蓬勃涌现。从全国首部4K超高清黄河流域文物活化短视频《从河说起》,到十九年长盛不衰的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备受外国游客青睐的《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再到致力于填补黄河流域文化百科全书空白的《黄河大系》《中华黄河文化大系·黄河故事集成(河南卷)》。黄河文艺生产以影视剧创作、沉浸式演艺等多种体裁为载体,对集体记忆进行艺术重构,将民族迁徙、生态治理等重大历史命题转化为具有情感张力的文化符号。从荧屏到舞台,从笔墨到云端,黄河故事的新生印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从“单一景点”到“全域生态”,让文旅发展“融”起来

文旅是黄河文化的转化枢纽,沿黄九省(区)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全域联动”重塑产业格局。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一方面,沿黄九省(区)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纽带,通过生态治理与文旅开发的协同创新,将脆弱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生态教育载体。例如,宁夏中卫聚焦黄河利于打造国际生态文旅目的地,开发了大漠观光、治沙研学等项目,有效促进文旅与生态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沿黄九省(区)文旅发展通过时空拓展实现文明起源、治黄史诗等文化母题的现代表达。例如,河南以历史事件、人物等为主题主线,策划推出了逐鹿中原、追寻先贤等16条主题文化线路,让游客切身感受到“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独特魅力。这种文化解码机制既保留了文明基因的历史本真性,又通过沉浸式文旅场景的构建,使游客在深度交互中实现情感认同的价值跃升。

从“地域符号”到“全球表达”,让传播推广“潮”起来。

传播是黄河文化的破圈密码,沿黄九省(区)以“青年化、数字化、国际化”为引擎,构建全球话语体系。黄河文化传播通过搭建跨代际文化对话平台,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有效破解了传统文明与现代受众的认知隔阂。例如,山东以Z世代为纽带,成立黄河流域国际传播联谊会,推出《Z世代黄河文化之旅》系列短视频。青年群体作为文化传承的活态媒介,既承载着文明解码的现代密钥,又具备跨文化转译的天然优势。当五千年的文明底蕴与Z世代的创新锐气在数字空间碰撞,不仅重构了文化符号的呈现维度,在数字化叙事中完成了文化价值的当代转译,而且在文明对话层面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范式,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创新性的实践样本。

黄河文化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密码,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沿黄九省(区)将凝聚更多智慧与力量,共同书写黄河文化“两创”的新篇章——让文化传承有深度,产业发展有温度,国际传播有广度,生态保护有力度,创新融合有高度,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文化动能。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51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社会科学报

视域 | 非遗文化传播新质态

来源:社会科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