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疆广袤大地,新疆兵团新湖农场红一连这片土地上,有全国两位劳模、新疆一位劳模、兵团一位劳模,共有四位劳模,红一连劳模精神如火炬般代代相传,激励着兵团一代又一代职工奋勇前行。
在新疆广袤大地,新疆兵团新湖农场红一连这片土地上,有全国两位劳模、新疆一位劳模、兵团一位劳模,共有四位劳模,红一连劳模精神如火炬般代代相传,激励着兵团一代又一代职工奋勇前行。
回望过去,全国劳模冯维素的故事令人动容。1969年,16岁的她告别四川,扎根新湖农场一分场一连。面对艰苦条件,她从未退缩。1984年带头承包棉花地,虽历经1992 - 1993年的亏损,背负近2万元债务,却依旧在1994年春播时承包50亩地,为大家树立信心。15年间,她不断学习农业技术,向专家请教,与种植户交流,累计向国家交售粮食37.4万公斤,棉花179.2万公斤 ,总产值53.8万元,上缴利润23万元。她不仅是工作中的楷模,更是生活里的榜样,悉心照料卧病在床的婆婆和母亲,直至老人离世,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她荣获众多荣誉,入选“新中国屯垦戍边100位感动兵团人物”,是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新疆自治区劳模徐建英同样不甘落后。1999年洪水来袭,半夜12点七连泄洪坝堤决口,身为排长的她带领40名青年赶赴现场,纵身跳入水中,虽被冷水杂物一次次撞倒,仍顽强抡锤打柱,成功堵住决口。冬闲时,她利用时间学习种养技术知识,2004年用盖房钱购奶牛和肉鸡,还承包棉花地。为带动连队妇女致富,她走家串户讲解种养知识,让冬闲变成“科技之冬”。在农场政策推行时,她总是带头响应,2008年带头缴纳自理金,2009年坚持种植棉花并超额完成产量指标,还积极宣传交售政策,展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全国劳模魏丽光以科技为翼,在农业生产中不断探索。36岁仅有初中文化的她,积极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将知识用于实践。2001年承包120亩三类地种棉花,遭遇冰雹后重新抢播获得收入。2002年她带头承包软管滴灌棉花地,单产提高10%。她还带领姐妹们走种养结合道路,帮助贫困户购买种兔、种羊,传授养殖技术。2005年将自治区劳模奖励的5000元奖金献给特困生,2007年巡回宣讲科技,2008年率先承包棉花精心管理获得丰收,赢得大家赞誉。
新时代下,新疆兵团劳模王冬玲紧跟政策步伐。2008年新湖农场推行“两费自理”,她贷款种植棉花和裸仁南瓜,通过学习和辛勤劳作还清欠款并有了存款。随后几年借助兵团好政策,扩大种植面积和贷款金额,年均收入20多万元。2017年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她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大胆种植棉花获得高产高收入。她还乐于助人,邻居棉花受损,她和连队“两委”组织党员帮助抗灾自救,是职工利益的代言人。
如今,新湖农场党委书记、政委陈优题字“劳模精神代代相传 争做兵团优秀职工”,这不仅是对冯维素、徐建英、魏丽光、王冬玲等四位全国劳模、新疆劳模、兵团劳模的肯定,更是对新湖农场及兵团全体职工的激励。在“世界棉花看中国 中国棉花看新疆 新疆棉花看新湖”的大背景下,新湖农场红一连书记王松青;陈政委在会中强调,新湖农场全体职工以红一连四位劳模为榜样,在棉花种植等农业生产中,不断提升技术,传承吃苦耐劳、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向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大步迈进,在兵团的发展史上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
来源:骆驼刺杨新疆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