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名,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密码,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与人文的温情。《汉中市地名志》作为我市首部权威性、规范化的地名典籍,不仅为地名标准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更让我们得以在字里行间触摸汉中千百年的文化脉络。因此,汉中在路上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摘录《陕西省汉中市地名志》中的珍贵内
地名,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密码,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与人文的温情。《汉中市地名志》作为我市首部权威性、规范化的地名典籍,不仅为地名标准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更让我们得以在字里行间触摸汉中千百年的文化脉络。因此,汉中在路上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摘录《陕西省汉中市地名志》中的珍贵内容与大家分享。
然而,这部典籍虽已足够厚重,却仍装不下汉中大地的全部故事。一个地名,或许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或许镌刻着先辈们的奋斗足迹,又或许暗含着独特的风土人情。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记忆碎片、口口相传的故事、老辈人口中的别样解读,都是地名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深知,唯有汇聚每一位汉中人的力量,才能让这些介绍资料真正丰满起来。
我们诚挚邀请您一起加入这场关于地名的对话。您的一句补充、一段回忆、一个故事,都可能为这片土地增添更生动的注脚。
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区直接补充。您提供的每一条信息,都可能成为还原历史拼图的重要碎片。让我们携手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记忆,让汉中的地名故事代代相传!
汉水乡概况
汉水乡位于汉中市南郊、汉水北岸。北和城关镇交错,东与石马乡相连,西与沙沿乡接壤,南隔汉江与南郑县相望。东西狭长六公里,总面积九点七平方公里。地处东经-百零六度五十九分至一百零七度零二分,北纬三十三度零三分至三十三度零四分之间。乡政府驻地袁家营(南环中路)。辖太白、上水、广坪、建国、过街楼五个村民委员会,五十一个村民小组,二十六个自然村,三千零一十五户,一万一千八百九十四人。均系汉族。为汉中市蔬菜生产基地。
汉水乡因临汉水之滨而得名。一九五六年始建汉水乡(驻地火神庙);一九五九年人民公社化时,更名为汉水人民公社;一九六〇年与原石马公社合并,仍称汉水人民公社(驻地三里村);一九六五年又与石马公社分开,驻地移至南关,一九八一年迁至家营,原名称未变;一九八四年体制改革后恢复今名。
汉水乡共有耕地四千三百四十七亩。因南临汉江,北依汉中城,自然条件较优,自古即有务菜习惯。据中华民国十年编《续修南郑县志》纪载:“蔬菜近城有务专园者,其产出品较各乡为优,且一地轮换接种,有年收四次至六次者,业专而务勤也”。解放后由于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蔬菜品种由解放初十四个,增至四十五个。白菜、黄瓜、西红柿等六个品种,亩产由四千斤左右,提高到万斤。全乡平均亩产值五百四十多元,比解放前翻一翻。土地利用率一般都在三至四茬。蔬菜除满足城区市民供应外,每年还向省内外销售二百多万斤。冬韭、大葱、黄瓜等十余个品种种籽,还远销上海等十一个省市。
上图为AI生成
在大力发展蔬菜生产的同时,乡村企业亦发展迅速。一九五六年全乡仅办起唯一的一个米面加工厂。现拥有建材、建筑、农副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等行业六十六个,村办企业四十三个,从业人员一千四百零四人,占全乡总劳力的百分之二十六点七。一九八三年企业总收入三百六十二万元。其中工业产值一百六十二万多元,实现利税二十五万多元。蚊香厂生产的蚊香远销十一个省、市;棕刷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全乡有小学四所、幼儿学前班五个,在校学生一千一百九十多人,教师六十多人。巳普及初等教育。各村委会办有文化站。除乡办医院和各村办医疗站外,三二〇一医院设在该乡。
上图为AI生成
农业机械主要有汽车十辆,大型拖拉机十一台,手扶拖拉机十七台,工程翻斗车九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二十三台。
古迹拜将坛,位于乡境。为汉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将坛”。
汉水乡地名
【汉水乡人民政府】HanshuiXiang Renmin Zhengfu 位于南环中路(袁家营)。原驻地南关正街,一九八一年迁今地。占地面积一千九百九十八平方米。有楼房二幢,工作人员二十二人,设办公室、组监、妇联、共青团、武装、计划生育、民政等机构和专干。乡党委同驻院内。汉水乡人民政府,始建于一九五六年。一九五九年改称汉水人民公社委员会;一九六九年改称汉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一九八〇年改称汉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一九八四年因体制改革恢复今名。
【建国村民委员会】 Jianguo Cunmin Weiyuanhui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零点五公里。驻地南市场。十四个村民小组,七个自然村,八百四十二户,三千四百三十二人,一千一百二十亩耕地。主产蔬菜。办有皮鞋加工厂、表链厂、旅社、农具修理组、医疗站、小学。汉中地区印刷厂、汉中地区广播事业局、汉中市党校、汉中市标准局、汉中市表带厂等单位驻村境。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三保。村委会前身名为建国大队,组建于一九五九年人民公社化时,以境内建国路命名。一九六六年改称红旗大队;一九八〇年恢复原建国大队名称;一九八四年因体制改革更为今名。
【王爷庙】 Wangyemiao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零点七公里。一百三十六户,五百五十四人。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三保;现为建国村委会四、六村民小组。市种子公司设在村内。因村有一王爷庙(又称平浪宫),村以庙取名。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中共陕西省委特派贾拓夫等同志曾在王爷庙为城内各校党团员作过形势报告。
【何家井】 Hejiajing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零点八公里。紧临汉中城。为居民、菜农混合居住区。一百一十八户,五百三十八人。主产蔬菜。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三保。现为建国村委会七、九村民小组。明崇祯年间始有此村,因村有饮水井,以何姓居住而得名。
上图为AI生成
【火神庙】Huoshenmiao位于乡政府驻地南零点九公里。汉江北岸。一百一十一户,四百三十八人。为居民、菜农混合居住区。一九八一年曾遭受洪灾。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五保。现为建国村委会一、十四村民小组。因村早年有一火神庙,村以庙取名。
上图为AI生成
【高坡子】 Gaopozi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一点一公里。南团结街南端。为居民、菜农混合居住区。八十户,三百一十八人。临村驻有汉中地区广播电视局、汉中市消防器材厂、汉中市传染病住院部等单位。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三保。现为建国村委会第八村民小组。因村地势略高,故名。
【袁家营】 Yuanjiaying 系乡政府驻地。南环中路南侧。为居民、菜农混合居住区。一百零三户,三百八十一人。古迹拜将坛位于该村。据《续修 南 郑县志》记载,清同治前属果园坝坊所辖;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三保;现属建国村委会十、十一村民小组。村以袁姓居住而得名。
【望江寺】 Wangjiangsi 位于乡政府驻地南零点五公里。风景路南侧。一百零七户,四百五十三人。主产蔬菜。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三保;现为建国村委会十二、十三村民小组。因村清代于汉江畔修有望江寺庙,村以庙取名。
【武祖庙】 Wuzumiao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零点八公里。汉江北畔。二个村民小组,五百人。村有小学。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二保;现属建国村委会。清同治初年,因村有一武祖庙,村以庙取名。
【广坪村民委员会】GuangpingCunmin Weiyuanhui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零点五公里。驻地幺二拐。十一个村民小组,六个自然村,六百二十八户,二千五百五十二人,八百六十三亩耕地。主产蔬菜。办有蚊香厂、鞋厂、冰棍厂、食堂、小学等。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四、五、六保。村委会前身名为广坪大队,组建于一九八五年人民公社化时。一九六六年改称东方红大队;一九六九年恢复原广坪大队名称;一九八四年因体制改革更为今名。
【幺二拐】 Yaoerguai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零点五公里。村委会驻地。为居民、菜农混合居住区。九十一户,三百一十八人。一九八一年汉江洪水进村,遭受灾害。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六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九五〇年)建立新政权时,属社坛区么二拐代表会;现为广坪村委会三、四村民小组。因城南门外有二道拐弯,形似“么”字,故名。
【棒棒桥】 Bangbangqiao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零点五公里。为居民、菜农混合居住区。一百八十户,七百零三人。一九八一年汉江洪水进村遭受过灾害。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四保;现为广坪村委会五、六、十村民小组。因村当年有一用木棒搭成的小桥,故名棒棒桥。民国年间,因饮马池小学至此植桑五十亩,曾改称桑园村。后桑树被毁,恢复原名。
【镇江楼】 Zhenjianglou 位于乡政府驻地南一公里。为居民、菜农混合居住区。一百三十八户,五百九十一人。一九八一年汉江洪水进村遭受过灾害。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四保;现为广坪村委会七、八、九村民小组。中华民国二十年,为防汉江洪水泛滥,于南关建一镇江楼。村以楼取名。解放后楼毁。
【花台子】Huataizi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零点五公里。紧临汉中城。属广坪村委会第一村民小组。八十八户,三百五十六人。一九八一年曾遭汉江洪水灾害。相传汉刘邦至此修有花台,故名。
【桃园】 Taoyuan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一点五公里。汉江北岸。属广坪村委会十一村民小组。六十户,二百七十八人。一九八一年曾遭受汉江洪水灾害。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四保。因村头河边有一渡口,位于上水渡下游,曾取名下水渡河坝。一九五六年植桃园十亩,遂改称桃园。
上图为AI生成
【大王庙】 Dawangmiao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零点七公里。属广坪村委会第二村民小组。七十一户,三百零六人。一九八一年曾遭受汉江洪水灾害。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四保。因村昔有一大王庙,村以庙取名。
【过街楼村民委员会】GuojielouCunmin Weiyuanhui 位于乡政府驻址东一点五公里。驻地三官庙。主产蔬菜。十三个村民小组,七个自然付,六百五十七户,二千四百五十二人,九百二十六亩耕地。办有运输队、砂管站、蜂窝煤厂、商店、米面加工厂、小学等。汉中地区气象局、汉中地区地震台、汉中市聋哑学校、汉中市第六中学、汉中市教研室、汉中市电石厂、汉中市橡胶厂等单位驻村境。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二保。村委会前身名为过街楼大队,组建于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时,以过街楼自然村取名。一九八四年因体制改革更为今名。
【三官庙】 Sanguanmiao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一点五公里。村委会驻地。一百五十一户,五百四十一人。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二保。现属过街楼村委会五、六、七三个村民小组。清咸丰初年,因村内有一“三官庙”,村以庙得名。
【过街楼】 Guojielou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一点五公里。汉江北岸。一百八十一户,六百三十一人。主产蔬菜。村有小学。一九八一年曾遭受汉江洪水灾害。据《续修南郑县志》记载,清同治前属果园坝坊所辖;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二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九五〇年)建立新政权时,属社坛区过街楼代表会;现为过街楼村委会二、三、四村民小组。明朝末年,有一杨姓至此修一跨街二层楼阁,称过街楼。楼阁为汉江码头堆放棉烟等物的货栈,又称烟心店。客商由码头到东关,必经此楼。村以楼而得名。
【希家营】 Xijiaying位于乡政府驻地东一点八公里。一百七十七户,六百零七人。驻有汉中市电石厂、汉中市橡胶轮胎厂。据《续修南郑县志》记载,清同治前属果园坝坊所辖;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二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九五〇年)建立新政权时,属社坛区席家营代表会;现为过街楼村委会九、十、十一村民小组。因村明朝年间,有一解元席增光死后葬此,取名席解营;一九五二年土改时改称希家营。据清朝彭孙贻编《流寇志》记载,明崇祯十六年十月十一日,李自成破西安,席增光投井而亡。
【柳巷】 Liuxiang位于乡政府驻地东一点二公里。为居民、菜农混合住区。有菜农八十四户,三百一十二人。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二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九五〇年)建立新政权时,属东塔区第七代表会;现为过街楼村委会十二、十三村民小组。明末清初,过街楼为汉江一码头。由码头至东关有一运货行车道,道旁柳荫成行,至清末已成街巷。村由此而得名。
【朱家庄】Zhujiazhuang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一点二公里。属过街楼村委会第一村民小组。三十五户,一百三十二人。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二保。因村朱姓居多,故名。
【熊家嘴嘴】 Xiongjiazuizui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二公里。现属过街楼村委会第三村民小组。七十九人。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二保。因村地处汉江边一较高的“凸”形地,以熊姓居住而得名。
【刘家庵子】 Liujiayanzi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一点二公里。属过街楼村委会第八村民小组。三十九户,一百五十人。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社坛镇第二保。清末有刘姓至此搭庵定居,故名。
【上水渡村民委员会】Shangshuidu Cunmin Weiyuanhui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二点五公里。汉江北岸。驻地上河坝。七个村民小组,三个自然村,五百零六户,二千一百六十一人,一千三百九十三亩耕地。主产蔬菜。办有商店、医疗站、小学。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龙江乡第一保。村委会前身名为光辉大队,组建于一九五九年人民公社化时。一九六四年以汉江上水渡渡口改称上水渡大队;一九八四年因体制改革更为今名。据《南郑县志》载:“上水渡:在县西南五里汉江上,通褒城,路有官船水夫”。
【上河坝】 Shangheba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二点五公里。飞机场边。村委会驻地。一百六十二户,六百八十人。村有小学。一九八一年,因汉江决堤曾遭洪水灾害。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龙江乡第一保,现为上水渡村委会三、四村民小组。因村位于汉江边,地处下河坝(村)之上,故名。
【下河坝】 Xiaheba位于乡政府驻地西二公里。飞机场边。属上水渡村委会五、六、七村民小组。二百零五户,八百七十三人。一九八一年,因汉江决堤,曾遭受洪水灾害。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龙江乡第一保。因村位于上河坝(村)下端故名。
【叶家营】Yejiaying位于乡政府驻地西三公里。汉江北岸。一百三十九户,六百零八人。一九八一年,因汉江决堤,曾遭受洪水灾害。据《续修南郑县志》记载,清同治前属西区九女坝所辖;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龙江乡第一保;现为上水渡村委会一、二村民小组。村以叶姓居住而得名。
【太白村民委员会】Taibai Cunmin Weiyuanhui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一点五公里。驻地西后城。六个村民小组,三个自然村,三百八十二户,一千三百三十七人,二百三十四亩耕地。办有机面厂、塑料厂、停车厂、医疗站等。村办企业收入多,户户购买了电视机,成为电视村。村委会前身名为太白大队,组建于一九五九年人民公社化时,以古迹太白泉取名。一九六六年改称革命大队;一九七〇年恢复原太白大队名称;一九八四年因体制改革更为今名。
【西后城】Xihoucheng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一点五公里。村委会驻地。为居民、菜农混合居住区。一百二十二户,四百一十三人,九十亩耕地。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莲湖镇第九保;现为太白村委会三、六村民小组。因村座落于汉中城西北角后,故名。
【鸭儿塘】Yaertang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一公里。为居民和菜农混合居住区。一百三十一户,四百六十人,二十九亩耕地。据《续修南郑县志》记载,清司治前属行台坊所辖;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钟楼镇第七保;现属太白村委会四、五村民小组。因当年村边有一水塘,一家豆芽坊在此养鸭,故名。
上图为AI生成
【东后城】 Donghoucheng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一点五公里。为居民、菜农混合居住区。一百二十九户,四百六十四人,五十五亩耕地。中华民国保甲制时为莲湖镇第三保;现属太白村委会一、村民小组。因村位于汉中城东北角后。故名。
来源:汉中在路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