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的丝线缠绕指尖,编织不仅是经纬交错的技艺,更是心与心相系的纽带。十八载春秋,从奥运盛会的街巷到国庆庆典的人潮,再到西单联通大厦旁的“献血小屋”,陶然亭街道的五星级志愿者常向明始终以针脚为笔,以丝线为墨,书写另一种奉献的诗行。
时光的丝线缠绕指尖,编织不仅是经纬交错的技艺,更是心与心相系的纽带。十八载春秋,从奥运盛会的街巷到国庆庆典的人潮,再到西单联通大厦旁的“献血小屋”,陶然亭街道的五星级志愿者常向明始终以针脚为笔,以丝线为墨,书写另一种奉献的诗行。
“小常,这编法我总记不住。”“不急,咱再来几遍,慢慢熟悉。”2007年,退休后的常向明“临危受命”接过社区串珠志愿教师的重任,开始带领一群零基础的老人围坐在社区活动室,探索串珠编织方法。起初的教学并不顺利,有的居民总把珠子搞混,有的则双手颤抖时常让线打结,但常向明总会握住大伙的手,将复杂的方法逐一分解,并自创“绕指柔”口诀,带领大家编制出福娃、红灯笼、寿桃、生肖……伴随着手工作品的增加,邻里间的情谊逐渐浓厚了起来。
“小常,这是我DIY的手机挂件,送给你。”一次,一位老人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珠串找到了常向明,正是这份特殊的礼物,让常向明更加坚定了志愿服务这条道路。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璀璨烟花下,常向明臂戴红袖标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陶然亭的街巷。重大节日巡逻、社区服务、禁毒宣传、消防演练、科普讲座、红十字志愿服务……此时她的志愿服务清单也逐渐累积到了十余项。随着常向明的“守护地图”不断延伸,她如一块磁石般,吸引着更多辖区居民加入志愿队伍。
2011年开始,常向明加入了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并成为西城区红十字会“牵手希望”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队长。直至今日,她先后带领200余名志愿者坚守西单“献血小屋”,在采血全程做好细致引导。
谈起和“小屋”的缘分,还得从一张招募启事说起。2011年,西城区红十字会为挽救白血病患者招募志愿者,“那时我了解到,许多患者因为不能及时找到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而耽误治疗,还有人在等待中失去了生命……”在深入和工作人员沟通后,常向明不禁心中一颤。
为了熟练掌握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知识,最初做志愿者时,常向明随身的书包里总会有一沓小纸条,一有空就拿出来看看。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常向明还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窍门,比如通过观察每位献血者不同的状态来调整自己的话语和声调,用专业的解答和热情的服务打消来者疑虑。
如今,常向明所在的服务队平均每天要接受百余人咨询,最多曾在一天内收集过300多袋血浆。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热心群众加入这支队伍中,在册成员上至74岁下至初中生。“别看他们岁数小,一样能为献血者普及造血干细胞知识。”常向明笑着说道。
去年除夕夜,面对新婚儿子儿媳期盼的目光与值勤红袖标,她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当小两口打着手电筒护送母亲到岗时,胡同里两代人的理解与奉献交织成最动人的年味。常向明总说:“志愿者,是个神圣的词汇,没有掌声和花环,有的只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我愿意做志愿者海洋中的一滴水!”
记者邰绍峰文
来源:恩谊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