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师,今天我带了《汤头歌诀白话解》,有一些问题特别想请教您。”一阵急促却带着敬意的脚步声传来,小王推门而入,脸上略显潮红,肩上背着帆布包,手里紧紧抱着一本略显旧旧的书。
“老师,今天我带了《汤头歌诀白话解》,有一些问题特别想请教您。”一阵急促却带着敬意的脚步声传来,小王推门而入,脸上略显潮红,肩上背着帆布包,手里紧紧抱着一本略显旧旧的书。
谢老师抬头,眉眼含笑,目光温和:“你来了,坐吧,今天下着雨,路上小心了没?”
“没事,老师,我撑了伞。”小王脱下外套,小心挂在一旁的衣架上,取出笔记本和笔坐在谢老师对面,眼中闪烁着期待。
“你说的《汤头歌诀白话解》,我年轻时也反复读过。”谢老师轻轻点头,翻开身边一册影印清刻本,“你想问什么?”
小王翻到事先做的标记,郑重问道:“老师,书中说,《汤头歌诀》由清代汪昂撰写,一共三百多方,分二十类,每一类用七言歌诀形式总结,方便记忆。这种形式在当时是常见的吗?而且,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歌诀的方式,而不是按常规论述?”
谢老师抿了一口热茶,缓缓说道:“这是个好问题。你看,中医讲究‘口授心传’,古人重视记忆与传承。《汤头歌诀》采用七言歌诀,韵律明快,便于学生朗朗上口。尤其是在明清之交那个动荡时期,文字传播成本高,文化人往往通过诗词歌赋形式将重要知识加以浓缩、流传。”
“这就好像现在我们用口诀记公式一样,对吗?”小王眼睛一亮,飞快记在笔记本上。
“正是如此。”谢老师轻抚书页,目光温润如水,“而且你要知道,汪昂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还有其人生经历的影响。”
小王翻到书末附录:“老师,我查到汪昂是安徽休宁人,自幼勤学,是秀才,却科举屡试不中。晚年弃儒从医,著书立说,成为一代名医。这让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坚持理想的人。”
谢老师点点头,神情中略带敬佩之意:“他本可以如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沉溺在仕途梦想中,终老无闻。但他没有。他看清了时代的黑暗,毅然转身医学,潜心研究方书,用心撰写这些传世之作。想想他编撰《汤头歌诀》时的初心,大概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学会中医、用好中药。”
小王放下笔,眼中泛起一丝感动:“所以,这不只是一本方便记忆的书,而是一位医者的使命。”
谢老师微笑着看着小王:“你能体会到这点,就不枉你认真读书一场。”他指着书页说道,“你再看这些分类,补益、发表、攻里、和解、消导……每一类背后都是一个治病的大方向。歌诀只是表象,真正要理解,还得深入每方每药。”
治法分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和滋补等,简称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
方剂组成的分类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日,‘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所以,《内经》将方剂分为七类,简称七方,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和复方。
①大方:药味多或药量重,以治邪气壅盛病证的重剂。
②小方:药味少或药量轻,以治病轻邪浅病证的轻剂。
③缓方:药力和缓,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
④急方:药力峻猛,以治病势急需扶危救急的方剂。
⑤奇方:组方用药单数的方剂。
⑥偶方:组方用药双数的方剂。
⑦复方:两方或数方相合,以治复杂病证的方剂。
明代张景岳对方剂的分类法,就是八种治疗方法,有如作战的阵势,其内容有古方八阵和新方八阵。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释曰“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
《内经》七方之后,北齐徐之才又有‘十剂’的分类方法。十剂是根据药物的性能进行分类的。当然也可以说是依照方剂的功用进行分类的。因为方与药是密切相互关联的。十剂是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宣可祛壅、通可祛滞、补可祛弱、泄可祛闭、轻可祛实、重可祛怯、滑可祛著、涩可祛脱、燥可祛湿、湿可祛枯。
徐之才,今安徽当涂人,人称“东海徐氏”。徐之才是徐文伯之孙,徐雄的第六子,人称徐六,五岁诵孝经,十三岁被召为太学生,后为北朝所俘,官至尚书令,爵至西阳王。史载“武成酒色过度,恍惚不恒,曾病发,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音。”徐之才替他治疗说:“此色欲多,大虚所致。”马上开了汤药处方,“即处汤方,服一剂,便觉稍远,又服,还变成五色物,数剂汤,疾竟愈”。武平三年卒,撰有《雷公药对》、《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徐氏家秘方》等。
①宣剂:具行气活血消食之功,能治气滞血瘀食积病证的方剂。
②通剂:具通利小便之功,能治水饮痰滞病证的方剂。
③补剂:具补虚扶正之功,能治正气虚弱病证的方剂。
④泄剂:具通便攻邪之功,能治肠胃里实病证的方剂。
⑤轻剂:具轻开肌表腠理之功,能治风寒表实证的方剂。
⑥重剂:具重镇安神之功,能治神志不安病证的方剂。
⑦滑剂:具润滑肠道之功,能治津亏肠燥积滞病证的方剂。
⑧涩剂:具固涩正气之功,能治正气耗散滑脱不禁病证的方剂。
⑨燥剂:具苦燥中湿之功,能治湿阻中焦病证的方剂。
⑩湿剂:具养阴润燥之功,能治阴虚津亏内燥病证的方剂。
一、解表药
辛夷:此为治鼻渊、鼻鼽、鼻塞流涕的中药要药柴胡:此为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的中药要药麻黄:此为发汗解表的中药要药二、清热药
山豆根:此为治火毒蕴结致乳蛾喉痹、咽喉红肿疼痛的中药要药射干:此为治热毒痰火郁结致咽喉肿痛的中药要药栀子:此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的中药要药石膏:此为清泄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中药要药大血藤、败酱草:此为治肠痈的中药要药青蒿(常山):此为治疟疾的中药要药牡丹皮:此为治无汗骨蒸的中药要药金银花:此为治热毒疮痈的中药要药黄芩:此为治肺热咳嗽的中药要药苦参:此为治皮肤病的中药要药土茯苓:此为治梅毒的中药要药黄连:此为治泻痢的中药要药鱼腥草:此为治肺痈的中药要药三、泻下药
大黄:此为治疗积滞便秘的中药要药四、祛风湿药
防己:此为治风湿痹证实热偏盛的中药要药蕲蛇:此为截风的中药要药木瓜:此为治湿痹筋脉拘挛的中药要药威灵仙:此为治风湿痹痛的中药要药雷公藤:此为治风湿顽痹的中药要药秦艽:此为治虚热的中药要药五、化湿药
广藿香:此为芳香化湿浊的中药要药砂仁:此为醒脾调胃的中药要药厚朴:此为消除胀满的中药要药六、利水渗湿药
海金沙:此为治诸淋涩痛的中药要药茯苓:此为利水消肿的中药要药茵陈:此为治黄疸的中药要药七、温里药
丁香:此为治胃寒呕吐呃逆的中药要药肉桂:此为治命门火衰的中药要药八、理气药
香附:此为疏肝解郁的中药要药;妇科调经的中药要药木香:此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的中药要药薤白:此为治胸痹的中药要药柿蒂:此为止呃逆的中药要药九、消食、驱虫药
山楂: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的中药要药使君子:此为驱蛔,小儿诸病的中药要药十、止血药
艾叶:此为温经止血的中药要药;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的中药要药;安胎的中药要药茜草(香附、川芎、鸡血藤):此为妇科调经的中药要药三七(自然铜、骨碎补、麝香):此为伤科的中药要药侧柏叶:此为治各种出血证的中药要药白及:此为收敛止血的中药要药灶心土:此为温经止血的中药要药苎麻根、艾叶:此为安胎的中药要药十一、活血化瘀药
川芎:此为治气滞血瘀诸痛证的中药要药;妇科调经的中药要药;治头痛的中药要药丹参:此为治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之经产病的中药要药;治血瘀证的中药要药穿山甲:此为治产后乳汁不下的中药要药;治疮疡肿痛的中药要药桃仁:此为治多种瘀血阻滞病的的中药要药马钱子:此为伤科疗伤止痛的中药要药五灵脂:此为治瘀滞疼痛的中药要药红花:此为治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的中药要药益母草:此为妇科经产病的中药要药血竭:此为伤科及其他瘀滞痛证的中药要药刘寄奴:此为金疮的中药要药十二、化痰止咳平喘药
半夏:此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的中药要药黄药子:此为治痰火互结致瘿瘤的中药要药竹茹:此为治胃热呕逆的中药要药桔梗:此为治肺经气分病的中药要药杏仁:此为治咳喘的中药要药十三、安神药
朱砂:此为清心、镇惊安神的中药要药合欢皮:此为悦心安神的中药要药酸枣仁:此为养心安神的中药要药十四、平肝息风药
羚羊角:此为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的中药要药石决明:此为平肝凉肝的中药要药代赭石:此为重镇降逆的中药要药刺蒺藜:此为祛风明目的中药要药全蝎:此为治痉挛抽搐的中药要药十五、开窍药
苏合香:此为治寒闭神昏的中药要药麝香:此为醒神回苏的中药要药十六、补虚药
人参:此为拯危救脱的中药要药;补脾气的中药要药黄芪:此为补益脾气的中药要药;治气虚水肿的中药要药当归:此为妇科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中药要药阿胶:此为补血的中药要药;止血的中药要药熟地:此为治血虚证的中药要药;治肝肾阴虚的中药要药枸杞子:此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的中药要药白术:此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的中药要药蛤蚧:此为治肺肾虚喘的中药要药鳖甲:此为治阴虚发热的中药要药冬虫夏草:此为诸痨虚损调补的中药要药十七、收涩药
山茱萸:此为平补阴阳的中药要药;固精止遗的中药要药;防元气虚脱的中药要药麻黄根:此为敛肺固表止汗的中药要药诃子:此为治失音的中药要药肉豆蔻:此为治虚寒性泻痢的中药要药五味子:此为治久咳虚喘的中药要药十八、攻毒杀虫止痒药
来源:言身医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