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拉达克的地域范围究竟到哪里,如何界定,既是一个系统性的学术考证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立场的问题。换到地图上,拉达克的范围或者它现在所在的“争议地带”范围如何画?按照印度方面的地图,甚至国内流传的部分网络地图,大多采用了“约翰逊线”作为中印争议边界:即拉达克地区不仅
江西地名研究
4
拉达克地区的地域范围
拉达克的地域范围究竟到哪里,如何界定,既是一个系统性的学术考证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立场的问题。换到地图上,拉达克的范围或者它现在所在的“争议地带”范围如何画?按照印度方面的地图,甚至国内流传的部分网络地图,大多采用了“约翰逊线”作为中印争议边界:即拉达克地区不仅包括目前印度当局占领的拉达克地区(图1中红线范围),还包括存在领土争端的巴里加斯西部地区,以及为巴基斯坦控制的巴尔蒂斯坦(Baltistan)和中国境内的巴里加斯东部以及阿克赛钦。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都无法接受这种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观点。
中印边界争议的胶着现状本来就是近现代军事强权和殖民历史加上政治博弈的结果,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对拉达克地区归属的判定。然而要厘清拉达克问题,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概念辨析:广义与狭义的拉达克地区以及拉达克的旧指与新称之间的差异。
4.1 拉达克广义与狭义之分
4.1.1 广义的拉达克地区广义的拉达克地区,即18世纪至查谟土邦吞并前的拉达克王国地域范围。该区域包括今印度控制的“拉达克中央直辖区”以及划入喜马偕尔邦的毕底地区、巴基斯坦控制的“巴尔蒂斯坦”和中印争议的“巴里加斯”地区。
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代地图中所显示的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的拉达克地区,即图2所标红线和黄线内的范围,其政治中心是今印占区的列城。这一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最西段和喀喇昆仑山之间的印度河与什约克河(希欧克河)谷地,东到班公湖—楚舒勒一带,西以喜马拉雅山山脊与克什米尔隔山而望,北与今巴尔蒂斯坦北部接壤,南抵萨特累季河(旧称狼楚河,今象泉河下游),东南与今西藏自治区札达县相接(图2)。作者基于ArcGIS数字化,采用北半球阿尔伯斯投影,计算其面积为95783km2,约为9.6万km2(表2)。
4.1.2 狭义的拉达克地区狭义的拉达克地区范围指1947年以来属于“印控克什米尔”的一部分的拉达克地区。印度政府在原“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实际控制区的基础上,设立“查谟和克什米尔邦”(Jammu and Kashmir)。该邦包括3个独立的政治与历史文化区域: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克什米尔(Kashmir)(位于印控区西北部)、以印度教为主的查谟(Jammu)(位于印控区西南部)和以藏传佛教为主的拉达克(位于印控区东部)。狭义的拉达克即指最后这个区域,它在上述3个地区中面积最大,其北部以印巴停火线为界,东隔喀喇昆仑山口与中国新疆交界,东临西藏自治区,面积约6.18万km2(图1、表2,含锡亚琴冰川)。此外,印度还控制了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巴里加斯西部,也将其视为拉达克地区(狭义上)的一部分。换言之,印占拉达克地区的面积约为6.23万km2。
为了强化对拉达克地区的实际控制,印度政府从1972年以来(尤其2001年)实施行政区划再细化。印度统计局出版的官方地图表明,印度政府进一步借改变拉达克地区的行政区划,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做手脚:首先,将原拉达克地区西部的卡吉尔区剥离出去,设立卡吉尔区和列城区,不断弱化“拉达克”这个名称。其次,把历史上从未与拉达克有任何关联的中国阿克赛钦画入拉达克地区,归属列城区。印方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将拉达克地区整体向东推进,其意图十分明显,即将原来不在中印西部边界问题中的阿克赛钦纳入其争议范围。显然,印方这一做法所引发的地缘政治意识分化和对中国邻近边地的影响,值得中国警惕。
对比图1、图2并结合前文可知,广义的拉达克地区较狭义的拉达克地区多出两处地方(表2):①位于1972年印巴停火线北侧现为巴基斯坦控制的巴尔蒂斯坦,具体沿革已在第3.2节述及,此不赘言;②毕底地区,今名司丕提(Spiti),面积约0.91万km2。
毕底地区原为西藏阿里下辖的一个城镇,据《大清一统志·西藏》中“阿里诸城”下录有:毕底城,“在喇萨西南三千八百余里”。该处原属西藏古格王国,后归拉达克管辖。1684年,拉达克根据《丁木刚和约》,将毕底与古格本部及普让(今西藏普兰)一起转归拉萨统治。其后不久拉萨又将毕底让于拉达克。18世纪,毕底与拉达克一起并入阿里地区,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故在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中,仍记述毕底及拉达克等诸城归西藏管辖。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毕底为查谟王公侵占。1846年英国侵占克什米尔时,毕底与拉达克王国一并转入英国控制。1947年后,印度派军控制了拉达克地区,毕底也一同被其全部占领。1948年喜马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成立,毕底地区被划入该邦,与拉胡尔地区联合组建“拉胡尔—司丕提县”(Lahour and Spiti District)。“喜马偕尔”是由“喜马”和“阿偕尔”组成,即雪山之邦,首府就是西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西姆拉(Shimla)。
4.1.3 拉达克地区与阿克赛钦地区关系辨析通过上文对拉达克地区历史沿革的梳理可知,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拉达克”,其地理范围都不包含目前印度政府主张的阿克赛钦地区。
阿克赛钦是班公湖以北、位于喀喇昆仑山与西昆仑山之间的一块山间盆地,应是柯尔克孜语“白石滩”的音译,历史上一直属于新疆和田地区管辖。清代为和阗办事大臣辖区,与拉达克从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上都不属于同一个区域。
1860年浩罕国将领阿古柏在沙俄怂恿下入侵中国新疆,造成南疆地区政局混乱。1865年英国默许查谟和克什米尔大公向北扩张领土,力图拓展途经喀喇昆仑山口的古老商路。在此背景下,连通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山口之间的阿克赛钦地区始被英国人注意。阿古柏与俄国关系密切,这使得英国殖民者试图采取“前进政策”以阻止俄国势力从北部逼进英印地区。因此,英印政府中一些人主张将中、英印边界从喀喇昆仑山山口向东推进到西昆仑山山口,进而将阿克赛钦地区占为己有。前文所述及的英印测绘军官正是在克什米尔大公派遣的军队中,画出所谓的“约翰逊线”。尽管英国政府多次试将这一区域在地图上标注在英属印度内,但由于阿古柏之乱已于1877年被彻底平定,收复新疆后的中国政府对阿克赛钦地区的掌控也日趋稳固。中国政府还派官员于1891—1892年中踏勘了新疆南部与克什米尔(此时已是“泛克什米尔”范围,图1)之间的边界,在阿克赛钦南面的喀喇昆仑山昌器利满达坂树立界碑,上书“查昌器利满达坂卯酉向,水分东西流,东流属中,西流属外,从骑仑分界,中外分明,诚天然界限也,书此为记”(《新疆图志》卷九)。因此,尽管清末英国殖民者一直觊觎阿克赛钦地区,但该地区从未脱离过中国政府的管理,与当时已为查谟王公控制的拉达克地区没有任何关联。
由上述论证与辨析可知,拉达克王国的核心区域,一直是以列城为中心沿着印度河向上下游展开的谷地。但由于历史时期拉达克王国势力范围盈缩不定,加之近代拉达克为英印殖民政府控制后,为统治需要,英印政府及后续的印度政府将拉达克及其周边地区划入不同的行政区域,造成人们对拉达克地域范围认识的不同。但无论是广义的拉达克,还是狭义的拉达克,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其地域范围在19世纪中叶被查谟王公占领之前,一直属于中国西藏地方政治体系的一部分,亦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二是阿克赛钦地区在历史时期从未与拉达克地区同属一个政区或地方政权之下。
4.2 拉达克地区的旧指与现称之分
4.2.1 旧指的拉达克地区旧指的拉达克地区,即查谟王公吞并前的拉达克王国地域。尽管其所辖范围在不同时期存在一些变化,但在19世纪为查谟土邦吞并之前,它的控制范围大致东抵西藏阿里地区的西北边(巴里加斯),西达克什米尔的东侧分水岭和赞斯卡河河源,北抵斯卡杜王国(巴尔蒂斯坦)的东南。《克什米尔与拉达克地名录》载有18—19世纪拉达克王国及周边邦国的相关地名和地理位置,显示当时多邦并存。结合地貌特征、当地交通路线以及拉达克历史沿革,古代到近代的拉达克应该都是指以列城为中心向印度河上下游辐射的河谷地区,包括东北部印度河支流——什约克河谷地。而近代以前土邦、王国和宗主之间并没有现代的“国界”概念,更谈不上明确的划界。事实上,在当时印度人(莫卧儿人)和克什米尔人口语中,拉达克被称作“大西藏”,而由哈伯罗、希格尔和斯卡杜组成的巴尔蒂斯坦是“小西藏”。由此也可以看出,拉达克与西藏之间存在紧密联系。1846年以后,英印当局占有拉达克地区,试图和清朝西藏地方就划分阿里地区与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所属的拉达克地区界线进行商议,曾派人勘测这一地区,但最终并没有划界。
4.2.2 现代中国指称的拉达克由于立场不同,中印双方对拉达克地区地域范围的认知差异较大。中国认定的拉达克地区只是印度1947年独立后从英印那里“继承”(实际控制)的拉达克,即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东半部。具体而言,在2019年之前,拉达克地区只是印度“查谟和克什米尔邦”下面半自治状态的“拉达克地区”(面积6.18万km2),包含两个县级单元。它不仅不包括被印度强行“声索”的中国阿克赛钦地区,而且也不包含已被印度非法占据的巴里加斯西部——这部分区域位于中国公布的国界线内侧。
5
拉达克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缘价值
5.1 历史时期拉达克与中国的关系
(1)历史上与中国的从属关系
在19世纪中叶被查谟土邦占领以前,拉达克一直属于中国西藏地区。如前文所述,拉达克在9世纪以前是吐蕃政权的一部分。13世纪时,它作为西藏的一部分纳入中国元朝的疆域中,元朝在包括今拉达克地区在内的“阿里三围”设官置守,清查户口,修建驿站,行使着有效的行政管辖。明朝也在阿里三围设立“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等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明朝末年,拉达克一度成为南亚莫卧儿帝国的藩属。但时隔不久,17世纪末,拉达克与西藏订立《丁木刚和约》后再次归属西藏地方。18世纪起,拉达克王国处于清朝、准噶尔及莫卧儿多方势力争夺和影响之中。1720年清军入藏,驱逐了准噶尔势力,将西藏正式纳入清朝直接管辖之下。而作为西藏管属的拉达克地区,也再次归清朝管辖。
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编修的《大清一统志》中,拉达克被记录于阿里诸城之下,其称“拉达克城,在喇萨西南三千七百五十余里,其所属有扎石刚、丁木刚、喀式三城。”尤其是其后称“以上诸城每户出兵一名,但设宗布木,无丁布木官”。这里的宗布木(rdzong dpon),原义“城堡官”,即民政长官。丁布木(lding dpon),原义“村寨官”,后来转义是指一级军事长官。可知,拉达克在清廷看来是为西藏下属的一个地区,只设行政官员管辖,并无军事首领,故其与西藏之间无明确的分界线。这一点也由康熙朝所绘《皇舆全览图》中的拉达克地图所证实。
然而,如第3.2节所述,19世纪中叶,查漠土邦及后续的英国殖民势力入侵则完全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拉达克就此脱离与中国的从属关系,而被纳入英属印度的势力范围,其王室仅被允许保留部分王权。
(2)中国西部地区的经贸要道
拉达克自古就是中国西藏、新疆地区与中亚、南亚地区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这与拉达克特殊的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经济区位有关:拉达克位居印度河中上游(亦即狮泉河下游)、青藏高原的西端,通过印度河可与南亚交通,北部越过喀喇昆仑山山口可达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
唐代时从洛获罗(Lo-hu-lo)(今拉合尔,Lahul)到大勃律(今巴尔蒂斯坦一带)需要经过拉达克地区,这条交通线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勃律古道”。而根据陆水林对清代叶尔羌河上游通巴尔蒂斯坦的道路的考证,从南亚地区出发,经克什米尔—拉达克—斯卡杜翻越喀喇昆仑山,往来于叶尔羌(今新疆莎车),是一条传统商路。20世纪以前,西藏阿里的羊毛、盐巴等商品全部通过拉达克,沿拉楚河(狮泉河旧称)—印度河出口到南亚。可知,在西藏阿里、巴尔蒂斯坦、克什米尔与莫卧儿或英属印度之间的经贸往来中,拉达克一直扮演中间商或中介地位,赚取转运利润。查谟大公古拉伯辛格对拉达克的入侵,其重要的考虑就是想垄断西藏西部地区的羊毛贸易。因此,拉达克在历史上的兴衰沿替,与其地处东亚与南亚交通要道的地位紧密相关。
(3)与中国西藏文化上的同源关系
如前文所述,拉达克地区的历史发展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一直与中国西藏地方联系在一起。与西藏紧密的地缘关系,使得拉达克地区的文化带有鲜明的藏文化特点:其主体民族为藏族,主要语言为藏语拉达克方言和乌尔都语,信奉藏传佛教,佛寺建筑普遍。故被周边民族称为“大西藏”(即西藏本部的一部分)。
19世纪中叶以后,拉达克虽然被纳入英印殖民政府的控制,但其文化的基本特点仍得以保持,并没有改变。进入21世纪,拉达克虽然经历现代转型,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教育体制、旅游业以及经济生活等方面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迁,但其文化仍与藏族文化有着显著的同质性,只是现实政治因素影响到该地区与西藏地区的文化交流。
5.2 拉达克对现当代中国的地缘价值
结合前面各节所分析的拉达克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和政治变迁,笔者基于中印现实边界争端的困境,认为拉达克对现当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地缘价值。
拉达克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它成为南亚西北部通向中国阿里地区、新疆南部的“咽喉要地”。具体而言,从西藏阿里地区发源、穿越拉达克境内的狮泉河—印度河谷地是控扼南亚经克什米尔到西藏阿里地区的“天然通道”。不仅如此,历史上清朝与准噶尔用兵西藏也是经由伊犁—叶尔羌—拉达克—阿里—达木一线。由此可知拉达克地区在地缘政治中的作用。时至近代,中国政府虽然逐渐丧失对拉达克地区的控制,但与之紧邻的阿克赛钦地区仍为中国管控,并替代拉达克成为连接中国新疆和西藏西部的重要通道。纵贯阿克赛钦地区的新藏公路的修通,更使该地区对中国西部领土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正因为拉达克地区是喀喇昆仑山—西喜马拉雅山一线中印边界局势的“棋眼”,印度一直凭依对拉达克地区的控制权,单方面改变现状,频繁滋扰中国阿里地区,威胁到新藏公路的畅通。2019年印度政府宣布成立“拉达克中央直辖区”,无疑是继1947年占有这片地方后的进一步政治操作。
6
结论
本文基于多种历史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拉达克地区历史地理演变过程的梳理,获得以下结论性认识:
(1)拉达克地区作为中国西藏故土,自古就是西藏同中亚与印度交通、贸易的节点和门户。自公元1世纪至19世纪,其地理名称几经变化,从唐朝人所称的“秣罗娑”到吐蕃人的“麻域”,再到后世所称的拉达克,但所指区域大致稳定,总体上与中国西藏维持着紧密的从属关系。19世纪中期,近代英国殖民势力的入侵深刻地改变了拉达克地区的政治归属,使其脱离中国控制,成为英印政府的势力范围,并为1947年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占领。
(2)中印边界西段领土,即拉达克地区的现状,是近代西方殖民主义霸权的后果。这从侧面说明了拉达克地区既是东亚、中亚、南亚的交通枢纽,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有着重要的地缘价值。事实上,印度政府十分担忧拉达克与中国西藏地区历史文化一体化所带来的巨大隐患,试图单方面改变目前这种被动局面,故于2019年强制取消拉达克的自治地位。长期来看,这正是印度政府进一步强化对拉达克地区控制的相关政策,中国政府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目前,印度所控的拉达克地区已经成为印度对中国执行“前进政策”的前沿基地。毫无疑问,中国政府不能被动应对,而应该重视中国西藏地区与拉达克地区历史、文化、宗教之间的长期联系,积极引导各方关注印占拉达克地区的历史经纬,做到有理、有据、有节、有利地处理中印西部边界问题。
作者:张晓虹 陈浩 黄宇 徐建平 陈发虎
选稿:耿 曈
编辑:杜佳玲
校对:宋柄燃
审定:汪鸿琴
责编:杨 琪
来源:江西地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