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清风裹着花香漫过校园小径,教学楼檐角漏下的碎金般阳光,晕染着青春的蓬勃意象。蝉鸣未起,小荷初绽于校园荷塘,蜻蜓立尖的刹那,恰如艺术创作与探索的浪漫伏笔——在仲春与初夏的转译间,“塬上云渚——叶茂林教授师生陕北水墨写生展”悄然展开关于地域、传统与当代的对话
Exhibition preface | 前言
五月,清风裹着花香漫过校园小径,教学楼檐角漏下的碎金般阳光,晕染着青春的蓬勃意象。蝉鸣未起,小荷初绽于校园荷塘,蜻蜓立尖的刹那,恰如艺术创作与探索的浪漫伏笔——在仲春与初夏的转译间,“塬上云渚——叶茂林教授师生陕北水墨写生展”悄然展开关于地域、传统与当代的对话长卷。
跨越山海,以灵动笔触与饱含张力的线条叩击陕北黄土高原的肌理,一场跨越千里的“视觉转译”就此启程。此次展览汇聚叶茂林教授及其中国人物画方向研究生的风景写生作品,既是对陕北窑洞、信天游、山丹丹等在地域文化符号中的水墨解构,更是当代水墨教育在传统文脉与时代精神张力场域中的教学范式实践。作品以多维视角呈现:从叶茂林教授“突破传统程式、构建当代水墨语境体系”的核心理念,到青年艺术家将自然感知转化为“图像转译与主观理性表达”的创作路径,皆在笔墨间形成生动注脚。
叶茂林教授的教学实践深合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论,却更强调“五感沉浸式体验”——师生们跋涉于塬峁沟壑,以指尖触摸窑洞夯土的粗粝,以耳捕捉信天游的苍劲韵律,将小米粥的烟火气升华为“原生创作语汇”。这种去工作室化的教学,使学生超越技法摹习的窠臼,在“地域性文化现场”中完成从“观看”到“凝视”的认知跃迁。
作品中可见,散点透视与几何构成的并置、窑洞群落与黄土地的解构重组,筑起当代水墨的“新地域图式”。抽象笔触与块面拼贴的实验性探索,既回响着陕北地貌的雄浑苍茫,亦折射出青年艺术家对“水墨现代化”的多元思考。这种创作生态的勃发,恰为近年传统国画“语言范式固化”困境提供了破局可能——当程式化图式让位于鲜活的视觉经验,水墨的当代性便在传统根系与现实土壤的碰撞中萌生出新元气。
从闽海学府到黄土高原的双向行走,本质是一场跨地域的文化精神对话。展览让水墨走出文人案头的雅致窠臼,在黄土地的褶皱中重寻华夏文明的精神根系;更让艺术教育挣脱技法中心主义,在“生活现场”中培育创作的源头活水。“塬上云渚”在当代水墨的谱系中刻下新坐标——它既是地域性艺术叙事的生动切片,也是传统文脉在新时代转译中的鲜活注疏,更是百年老校图书馆对传统文化赓续与现代艺术润校园的一次深度践行。
郑梧沐
艺术媒体“八链名人”主编,“八链艺评”主理人
2025年5月9日
画展时间丨Exhibition time
2025.05.20 — 2025.05.30
画展地址丨Address
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图书馆二楼大厅
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乌龙江中大道18号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
指导单位 | Guiding unit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主办单位丨Organizere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美术学院当代水墨创作研究室
承办单位丨Undertaker
共青团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委员会
学术主持 展览题字丨Academic chair
林锦荣
(中国画创作院山水创作室副主任 青绿山水画家)
展览策划 指导老师 | Curator
叶茂林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展览作者 | Exhibition Author
叶茂林(师)
研究生(二年级):袁润 陈潇潇 陈千叶 赵悦
研究生(一年级)李雅琪 林雅婷 朱培元
Exhibiting artist | 参展画家
叶茂林 | YE MAOLIN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77年9月出生于福建寿宁,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2年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本科毕业,2008年福建师大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全国首届)国画专业毕业,2014年-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学者,2019年-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学者。出版个人专著《水墨探赜----叶茂林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叶茂林人物画作品选》河北美术出版社。致力于当代水墨画创作的图式研究和表现,在创作和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保持个性化的创新和创造性,并能把教学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
教学体会
总觉得教室内授课,内容不会系统,断断续续,也无法企及效果。这次带着南方的春意,去到陕北窑洞,着实心里落差很大,地域性的差别,会让人手足无措。新的视觉感受会给人思索和理性重置,我们探讨从传统水墨、水墨创新,表现性技法,个性化语言符号……,每天都有思考,交流,表达,阐述。出于对风景写生教学的自信,我有理由相信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学生们一定会学有效果,果不其然,我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大家较为系统的认知水墨当代性,图式化表现性,符号化个性,学生们各自为峰,与大师作品交流,不膜拜权威,不泥古不全盘西化,创立自己的艺术感受,发展独立艺术人格,遵从内心自我,这正是我期待和希望看到的。
叶茂林 《陕北常家山印象》
52cmX39cm 2025年 纸本水墨
叶茂林 《黄土地的依恋》
30cmX40cm 2025年 纸本水墨
袁 润 | Yuan Run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画方向 研究生(二年级)
这次写生之旅对绘画又增加许多认识,对于画面的要求上要有设计感,注意对描绘对象结构的适度夸张,可以主观的将物象的形态进行调整以符合画面需要。仔细观察环境的地理特征和风貌以突出景象特点。中国绘画讲究线的质量,以及线条之间的韵律感,上下之间要有急促,密,中和,轻缓的节奏变化。最终呈现的效果:处理色墨时要注意整体把握,形成色墨交融的效果,对黑白灰的处理也要讲究,外围构成要方圆结合。国画表现的更多是一种关系,上面与下面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我用笔墨记录下了自然的美景,也用心灵感悟到了大地的灵魂。作为一名研究生,参与陕北写生之旅,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艺术实践,更是一场心灵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深刻体验。
袁润《郭家沟掠影》
24cm×27cm 2025 年 纸本设色
袁润 《郭家沟印象》
39cm×39cm 2025年 纸本水墨
陈潇潇 | Chen Xiaoxiao
通过陕北绥德七天写生,我见识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一望无际的黄土地,干燥的空气,稀疏错落的窑洞,和南方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都让我有着不同的感触。我深刻体会到,这片被风沙雕琢的黄土高原,本身就是幅浑然天成的写意长卷。写生就是要切心感受,观察、理解眼前景物,通过概括、提炼、加工,并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在第一天面对这片黄土地时,有一些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经过老师的指导,才慢慢的有一些主观的思考,从第一天的探索,到后期有一定的想法,从复制客观对象逐渐转变为主观创造,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学会如何经营画面、构思布白、行笔用线、皴擦点染。这次绥德写生之旅我收获颇多,在未来的创作中我要继续坚持对画面的热爱,不断探索出更有生命力的艺术语言。
陈潇潇 《春醒塬野之一》
34cmx45cm 2025年 纸本水墨
陈潇潇 《春醒塬野之二》
34cmx45cm 2025年 纸本水墨
陈千叶 | Chen Qianye
四月的陕北郭家沟,黄土高原的苍茫与生机在春寒中交织,我跟随导师踏上这片土地,收获了对传统绘画新的认知与感悟。不同于江南的灵秀,这里的沟壑纵横、窑洞错落,每一处都充满力量感。我尝试用水墨技法表现黄土高原的厚重与粗犷。运用积墨法层层晕染,让墨色沉淀出土地的沧桑;以枯笔勾勒峁梁轮廓,再现黄土在阳光下的肌理。除了技法锤炼,郭家沟的人文气息更赋予创作灵魂。田间劳作的身影、村口闲聊的老人,当水墨线条与生活场景相遇,画作不再是单纯的景物复制,而成为情感与精神的载体。此次写生,不仅让我在水墨表现上突破瓶颈,更让我意识到其本质是对自然的敬畏。带着郭家沟的黄土记忆与墨香,未来我将继续以笔为媒,在水墨世界里追寻更纯粹的艺术表达。
陈千叶《窑影栖云》
38cmx38cm 2025年 纸本水墨
陈千叶《陕北窑语·驿路》
24cmx27cm 2025年 纸本水墨
赵 悦 | Zhao Yue
在陕西郭家沟的八天写生之旅,让我对国画艺术又有了深刻的认知与感悟。厚重的黄土高原风貌令人震撼,古老的窑洞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村落与广袤田野相映成趣。我尝试用画笔捕捉这里的质朴与壮美,却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幸得叶老师悉心指导,从构图布局到笔墨运用,每一处细节都耐心讲解,帮我逐步突破瓶颈。
通过此次写生,我明白国画不仅是技法的呈现,更是对自然与生活的理解和升华。郭家沟村的风土人情,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也将成为我未来创作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赵悦 《窑隐山中》
47cmX37cm 2025年 纸本水墨
赵悦 《塬上人家》
52cmX39cm 2025年 纸本水墨
李雅琪 | Li Yaqi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画方向 研究生(一年级)
在陕北双水村的写生之旅,让我对传统水墨的现代转化有了更深理解。黄土高原的窑洞群与梯田构成天然画卷,其疏密关系契合传统绘画理念,让人体会到人与土地的情感联结。写生不仅是对景物的描摹,更需融入内心感悟,通过“心源再造”对自然景物重新构建,在老师的引导下,我运用几何化块面赋予传统题材现代构成感。同时,在“破”与“立”中平衡传统与现代。双水村之行让我明白艺术藏于平凡深处,需在传统与当代碰撞中寻找新生,未来我将继续探索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与方向。
李雅琪《回声》
32cmx41cm 2025年 纸本水墨
李雅琪《原上No.1》
32cmx41cm 2025年 纸本水墨
林雅婷 | Lin Yating
榆林,满眼尽是黄土与沟壑纵横之景,这儿的山川宛如一幅浑厚的大写意画,光影变化快,让我真切领悟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含义,意识到得放下对技巧的执念,让心跟着眼前的景走,墨随着心里的情动,让笔墨真正成为自然的“翻译者”。西北的色彩奇妙得很,枯黄、灰褐的色调里藏着勃勃生机。留白也是一种勇气,如何经营让看画的人目光能多停留一会儿,去感受那份空旷和耳边能听到的风声。西北的线条古老又多变,风蚀的纹路、黄土的沟壑、山间的小径,每一种线条都各不相同。让墨线顺着山势自然地流淌,接纳这种“不完美”的线条。我明白了写生不是简单地复制客观自然,而是要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并作出回应。真正的丰富和美好,往往就藏在那些朴拙、沉默的事物里头。
林雅婷 《黄土遥窑》
32cmx41cm 2025年 纸本水墨
林雅婷《陕北记忆》
39cmx39cm 2025年 纸本水墨
朱培元 |Zhu Peiyuan
陕北绥德郭家沟的写生之旅,是我艺术修行中难忘的一程。过去写生常盲目冲动,画面失控,作品质量起伏不定。这次初到郭家沟,前两日作品依旧不尽如人意,正当我迷茫时,老师带我们欣赏名家画作,杜大恺老师的画作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改变创作方式:面对景色不再急于动笔,而是先思考目标,绘制速写解决构图,再用铅笔打稿,正式创作时便能心中有数。同时,我尝试抽象画创作,摆脱具象束缚,更纯粹地探索图形与色彩关系。这次写生,不仅提升了绘画技巧,更让我学会理性、系统地创作。这段经历将成为我艺术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我不断前行。
朱培元 《墨韵栖居》
52cm×70cm 2025年 纸本水墨
朱培元《几何梦境》
20cm×50cm 2025 年 纸本水墨
来源:七零后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