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揭晓!襄阳博物馆上榜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8 18:19 3

摘要:5月18日,在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中,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结果正式揭晓。襄阳市博物馆“江山留胜迹——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从全国众多参评展览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此前,该展览刚荣获第九届(2024年度)湖北省博物

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揭晓

襄阳博物馆上榜

襄阳博物馆展览

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5月18日,在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中,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结果正式揭晓。襄阳市博物馆“江山留胜迹——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从全国众多参评展览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此前,该展览刚荣获第九届(2024年度)湖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六大陈列展览特别奖。

2024年,襄阳市博物馆新馆打造基本陈列“江山留胜迹——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展示襄阳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和重要历史地位。该展以襄阳籍唐代诗人孟浩然诗句为主标题,以历史为主线,按照史前、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进行布展,展出文物4000余件(套),文物质地多样、类别丰富、时代特征明显,属于湖北省少有的无缺环且各时期展品均较为丰富的通史展览。

襄阳市博物馆馆长姚练介绍该展具有五大特色:一是以物证史,做好考古成果的运用和转化;二是胸怀大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陈列全过程;三是聚焦古城,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四是创新方式,打造引人入胜的展演空间;五是寓教于乐,让青少年爱上历史、爱上博物馆。

据了解,该展览自2024年5月开放以来广受好评,今年"五一"假期期间,襄阳市博物馆日均参观人数突破万,高峰期单日接待量突破2万人次,成为展示、传播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文化新地标。

从“地方志”到“国家榜”:

襄阳一个展、四千件文物如何炼成国家级IP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襄阳市博物馆迎来历史性突破——其基本陈列展"江山留胜迹——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荣膺第二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是该展览继获得第九届湖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六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后,实现的从"省级标杆"到"国家典范"的华丽跃升。

作为地市级博物馆中少有的通史类展览,该展以创新的策展理念和先进的展陈技术,让襄阳4000余件(套)馆藏文物焕发新生,成功打造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IP。展览通过六大历史时期的系统呈现,不仅完整勾勒出襄阳从史前到明清的文明发展轨迹,更将地方文化置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进行深度诠释。

1

考古为基:一部立体的襄阳通史

襄阳地处中华腹地、汉水中游,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人文荟萃之区、商旅繁会之所。作为文物大市,襄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襄阳文博荣登“国家榜”,正是始于对地域文明的深度挖掘,此次展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以考古成果为"骨骼",搭建起从史前到明清的完整历史脉络。

展览以襄阳籍唐代诗人孟浩然诗句为主题,巧妙串联起襄阳历史文脉,按照史前、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进行布展,展出文物4000余件(套),文物质地多样、类别丰富、时代特征明显。

“其中93%的展品都是考古出土文物,每一件都是襄阳历史的见证者。”襄阳市博物馆馆长姚练介绍。自2000年以来,襄阳市将考古纳入建设工程审批流程,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如珍珠般串联起这座城市的文明轨迹。

汉江北岸发现了重要的新石器时期凤凰咀遗址,揭示了襄阳最早的文明曙光;汉江东岸的陈坡楚墓出土器物,既有鲜明的楚文化特色、也带有中原文化印记;中心城区的菜越三国墓出土了全国体量最大的青铜马,佐证了襄阳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而襄阳城西的南宋壁画墓,则生动描绘了宋代襄阳世俗生活的繁荣景象……

“展览始终抓住襄阳融汇南北的特点,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去讲述襄阳历史。”姚练强调说。雕龙碑遗址,见证了北方仰韶文化和南方屈家岭文化的交流融合;南北朝时期侨置雍州,襄阳出土的“辽西韩”“弘农杨”等北方大族姓氏砖,见证了大规模的北人南迁;唐代,襄阳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出土的胡人碗很好地佐证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

策展人杨一在介绍展览理念时表示:"我们以'文化强国'战略为指引,通过深入挖掘襄阳地域文化特色,将其置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诠释。展览不仅是对襄阳古代历史文化的系统梳理,更致力于展现襄阳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独特贡献。"

通过这些文物精品,展览成功实现了从"地方史"到"国家史"的叙事跃升,成为研究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场域。

2

创新表达: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如何让沉睡千年的文物焕发新生?展览团队给出了答案:根据文物特点、空间条件和观众兴趣点,设计了一系列创新展陈方式。

在秦汉展厅,数百件陶鸡、陶狗、陶楼等文物,以仓储式阵列集中排布。这种“以量造势”的展陈手法,直观再现“襄阳田土肥美,桑梓野泽”的庄园经济盛景。观众穿行其间,仿佛置身于汉代农户的炊烟与犬吠之中,强烈的空间压迫感转化为历史在场感。

沉浸式体验是展览的一大特色。宋蒙大战剧目舞台式展演空间通过多媒体与实景虚实结合,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襄阳之战的激烈;滑轨屏与雕塑结合,动态还原“三顾茅庐”的场景;汉江码头实物场景则再现了万里茶道襄阳节点的繁华景象。

互动性则是吸引年轻观众的秘诀。Leap技术让观众“亲手”制作雕龙碑彩陶;魔屏动态展示近百件南北朝画像砖;唐诗问答游戏让有关襄阳的诗句深入人心;憨态可掬的汉代陶兽成为网红打卡点,“萌宠带回家”创作互动更是俘获了青少年的心。“青铜器展陈与宋元之战影像让人感到非常震撼,孩子还排队体验了陶器制作、组装弓箭等电子互动游戏。”武汉游客张先生说,孩子在博物馆也玩得开心。

展览还打破空间限制,进行“线下体验+线上破圈”的多元传播。抖音《大咖说·了不起的博物馆》直播累计观看38万人次。肖静、巫鹏飞两位大咖说讲师携手市博物馆讲解员刘继萍,带领网友重新认识超越三国故事、跨越楚汉文明的“立体襄阳”。直播中,讲师们还通过宋元之战的文物,引导观众思考历史的选择:“若你是主帅吕文焕,会如何抉择?”这些问题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人性温度的思考。

这种“能触摸、能创作、能分享”的展览,正在重塑博物馆的公众认知——它不再是庄严肃穆的文物仓库,而是充满创意与温度的文化体验场。当技术创新与人文底蕴深度融合,文物便真正“活”进了现代人的生活。

3

文化赋能:从展览到城市IP 的蝶变

展览以文物为支点,撬动了襄阳从“文化展示”到“城市IP”的多维升级。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假期,襄阳市博物馆日均参观人数突破万,高峰期单日接待量突破2万人次,成为展示、传播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文化新地标。

“襄阳古城及周边丰富的文物古迹,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姚练介绍,展览将文物藏品、文物古迹和历史故事相结合,展示了百里长渠、古隆中、鹿门山、米公祠、襄王府等一批重点文保单位和旅游景点,达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效果。来自西安的林先生在参观后立即前往古隆中景区,他感叹道:“刚看到的'三顾茅庐'场景,等会就能实地探访!”

在社会教育领域,市博物馆以"昭明课堂"为核心品牌,构建起"线下实践+线上传播"的教育网络。市博物馆宣教科主任袁伟介绍,自2024年5月展览开放以来,开展167场线下教育活动和199期线上课程,覆盖青少年、市民及特殊群体,参与人数达1.7万人次,特色项目预约率持续爆满。

文创开发则让文物从展柜走进日常生活。市博物馆已开发105种文创产品,涵盖不同档次和品类。其中,以"华夏第一青铜马"为原型设计的"马上有钱"钥匙扣,将战马的飒爽英姿化作掌心的幸运符,成为爆款产品;憨态可掬的"陶狗"挂件融入网络热梗,让汉代萌宠变身"Z世代"书包上的"社交担当"。游客王女士为孩子选购了一套以文物为灵感的文具套装,她笑着说:"想让孩子写作业时,抬头就能看见襄阳历史。"

从地方性展览到国家级精品,襄阳的4000余件(套)馆文物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注脚,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见证。这场展览的真正价值,在于用创新打破了历史与当代的边界——当文物从玻璃展柜走入生活场景,当地域叙事升华为国家表达,文化便不再是束之高阁的遗产,而是滋养城市发展的源头活水。襄阳的实践证明: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让文明在创新中延续;对未来最深的期许,是让文化在传承中生长。这或许就是一个展览、一座博物馆,献给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襄襄期待我们下次相逢

襄阳文化旅游

还有视频号、抖音号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