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8 成医务人员考虑做副业,官方通报!这些常见“副业”正被严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8 17:54 2

摘要:重磅!四川医疗科普“紧箍咒”来了!2025年5月17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省委网信办发布《四川省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据了解,本清单适用对象为四川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明确划定十类禁止行为,剑指虚假科普、违规带货、身份滥用等乱象

原创 MY沐妍有方

重磅!四川医疗科普“紧箍咒”来了!2025年5月17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省委网信办发布《四川省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据了解,本清单适用对象为四川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明确划定十类禁止行为,剑指虚假科普、违规带货、身份滥用等乱象!这份被称为“最严健康科普规范”的清单,不仅为医务人员划出清晰红线,更将重塑公众获取权威健康信息的信任基石。

一、禁止发布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相违背,不利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四川建设的信息。

二、禁止发布未准确标注信息来源的涉及国内外时事、公共政策、社会事件等相关信息。

三、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商品或服务广告信息,或进行直播带货等不当牟利行为。

四、禁止发布虚假错误的健康科普信息,不得夸大疾病治疗效果。

五、禁止发布违背伦理道德、公序良俗、侵犯个人隐私的内容,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相关内容。

六、禁止发布未添加显式标识的由人工智能生成合成的健康科普内容。

七、禁止剽窃、抄袭、盗用他人作品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八、禁止个人在未向所在单位申报并获得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利用职务身份开设用于发布健康科普内容的个人自媒体账号。

九、禁止将单位、个人自媒体账号委托、外包、转包无资质的企业或个人负责内容运营。

十、禁止已退休、已离职工作人员未经原单位同意沿用原单位职务信息开展健康科普传播。

近年来,互联网健康科普井喷式发展,却也乱象丛生。

伪科普泛滥,部分账号炮制“致ai食物清单”“神医秘方”,甚至利用AI合成虚假专家形象误导公众。

带货乱象频发,医务人员直播推销保健品、医疗机构与MCN机构合作“暗广”引流,严重损害行业公信力。

身份造假猖獗,冒用医师资格、虚构行医经历的“假医生”充斥平台,加剧公众信任危机。

此次四川的负面清单,正是对2024年国家九部门《纠正医疗服务不正之风通知》的细化落地,也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省级层面的专项治理行动,标志着健康科普进入“强监管时代”。

政全链条监管体系从内容生产(如标注AI生成)、账号运营(如禁止外包)到人员管理(如退休人员权限),覆盖健康科普全流程。结合国家卫健委“健康科普辟谣平台”及四川“有害信息举报专区”,形成“监测-举报-处置”闭环。跨部门协同治理卫健部门与网信办联合执法,强化对虚假信息、商业贿赂等行为的打击力度,涉案者可面临党纪处分乃至刑事责任。平衡激励与约束负面清单并非“一刀切”,而是与上海等地“科普纳入职称评审”政策形成互补,鼓励医务人员在合规框架内创作优质内容。

从“流量至上”到“质量为先”,四川的十大禁令为健康科普乱象开出了一剂猛药。

当医疗回归公益本质,当科普挣脱利益枷锁,公众才能真正获得“靠谱”的健康知识。

期待这份清单成为重塑行业生态的起点,让科学之光照亮每一个寻求健康的角落!

本文综合自四川卫健委、四川新闻网、封面新闻。

来源:福之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