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达克地区的历史地理演变分析(上)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8 20:44 2

摘要:拉达克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和印度河上游谷地,现为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一部分,自古是南亚西北部通向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和新疆南部的“咽喉要地”。有关拉达克的已有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其地方历史和地域文化的考论,缺少从长时间尺度研究该地区的历史变迁及其与中国的多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

摘要:

拉达克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和印度河上游谷地,现为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一部分,自古是南亚西北部通向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和新疆南部的“咽喉要地”。有关拉达克的已有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其地方历史和地域文化的考论,缺少从长时间尺度研究该地区的历史变迁及其与中国的多元关系和地缘价值,在国内外网络上也流传一些对拉达克地区历史地理问题的错误认识和不当地理图件,亟需从学理层面对拉达克地区进行全面厘正。本文结合多种历史文献和地图资料,在详细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拉达克在公元1—21世纪的地名沿革、历史演变、地域范围进行论证,并分析其在中国西部地区国土安全中的意义。结果表明:①作为中国西藏故土,拉达克在公元9世纪以前是吐蕃王朝的一部分,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瓦解后,它成为吐蕃王室后裔建立的阿里地方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13世纪拉达克再次统一在中国元朝的疆域内,历经明清两代。19世纪中叶拉达克为位于克什米尔南部的查谟土邦兼并,随后被并入英印殖民地,1947年由独立后的印度派军占据。②拉达克地区历史演变曲折,地名多次变化,但近代为查谟土邦吞并时,拉达克地域范围仅指位于西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以列城为中心的印度河谷上游地区。③拉达克地区历史地理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其成为中印西段边境印度制造摩擦的主要区域,中国应积极应对印度方面持续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拉达克;西藏阿里;克什米尔;吐蕃;喜马拉雅山脉;巴尔蒂斯

1 引言

拉达克(Ladakh),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北端北坡、印度河上游谷地,首府是列城。它被历史学家称为南亚、中亚和东亚之间在高山带上的“咽喉要地”,也是自古以来连接中国新疆、西藏和克什米尔地区的交通孔道。拉达克地区目前是印度政府非法控制下的一个所谓的“直辖区”(印度在“泛克什米尔”的主要控制区之一),在原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兼并的“拉达克王国”基础上设置形成,位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东半部,在阿尔伯斯投影下计算其范围面积为6.18万km2(图1中红线范围面积)。拉达克地区居民以藏族为主,语言为藏语方言,文化上属于藏传佛教分布区。截至2021年印度所占拉达克地区的总人口约为29.7万。

自然地理上,拉达克的地形特征可谓“两山夹一谷”——喜马拉雅山脉纵贯其西南部和南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印度河谷从中间穿过、北部和东北部的喀喇昆仑山绵延而下(图1)。从地貌单元上,拉达克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处于高原腹地(阿里高原)向南亚边缘地带(克什米尔谷地)的过渡带上。其核心区域是拉达克山、西喜马拉雅山和狮泉河—印度河谷地,海拔在3000~7000m之间。

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结构和地理区位,从拉达克地区向北可通过喀喇昆仑山与帕米尔高原相接,向南可穿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南亚地区,向西沿印度河谷地绕行巴尔蒂斯坦和吉尔吉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可直接进入印度河平原,向东则溯狮泉河(印度河上游)而上经过巴里加斯进入中国西藏阿里腹地。因此,面向西北端和东南端敞口的河谷就成为拉达克地区天然的对外交往通道,也使得拉达克成为控扼青藏高原通往中亚和南亚的战略要地。

然而,目前关于拉达克的已有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其地方历史和地域文化的梳理,如王国政治史、商贸与交通史方面,对拉达克地区历史演进及其与中国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少数研究述及曾是中国属地的拉达克地域范围及其地名演变过程,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况且在国内外网络上流传一些有悖史实的错误认识和不当地理图件,中国学界有必要从历史学和地理学角度对相关认识进行全面匡正。此外,中国在中印边境西段邻接地区长期面临地区冲突的紧张现实,实控一侧地形复杂、人口稀少。因此,本文系统梳理各方面研究成果,结合多种历史文献和地图资料,集中探讨拉达克地区从公元1—21世纪的历史演变、地理沿革及其对中国的从属关系,重新认识这一青藏高原西端“天然通道”的历史意义与地缘政治价值。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资料的主要来源与处理方法为:①历史资料(史料)主要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大唐西域记》以及清代编修的《新疆图志》和《大清一统志》中的相关历史文献记载;②历史研究文献主要参考意大利学者毕达克《拉达克王国史:公元950— 1842年》、陈庆英和高淑芬编著的《西藏通史》,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论著;③古旧地图与历史地图搜集,以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为底图,作为获取中国宋代(公元1111年)、清代(公元1820年)等不同历史断面疆域变化的底图资料,同时对比分析清代编修的《皇舆全览图》及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图书馆馆藏的有关古旧地图图件(https://maps.lib.utexas.edu/maps),在人工描图后进行矢量化,并参考中国标准地图境界线,用以获取泛克什米尔地区内部的历史地域区界;④电子地图以中国天地图(https://www.tianditu.gov.cn/)为标准,用以比对不同资料数字化的结果;地貌底图调用来源于ArcGIS base map服务。其他辅助对比资料,例如印度统计局2011年出版的《Administrative Atlas: Jammu & Kashmir》,用于了解相关方的地理认知和行政区划,支撑边界形势评估和讨论。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围绕现印度所占拉达克地区进行历史追溯和现代政治区划演变的梳理,研究区域如图1范围所示。在本文语境下,“泛克什米尔”特指现印度和巴基斯坦控制的原“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地区,是由于近代查谟王公侵占拉达克、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等地区而扩大了“克什米尔”的控制范围(查谟王公获得克什米尔谷地后,迁治所到斯利那加,以后也被称为“克什米尔大公”)。它实际上包含了多个政治与历史文化区,这些地区仍保有各自的地域名称及族群特征。历史学界已经表明拉达克与克什米尔分属不同地理单元和文化区域,二者长期并存发展。目前,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被划分为“查谟和克什米尔直辖区”和“拉达克直辖区”,二者基本以西喜马拉雅山山脊线分隔。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基于地理学的空间表达(如地图学)和历史地理学分析框架(时空线),因此研究方法主要采用:①历史文献考证法:在系统梳理拉克达地区相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史料排比、地名考证等方法,分析拉达克地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部分中主要采取多源史料并举、地图与历史文本相印证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地图推定“阿里三围”大致范围(表1);②地图及空间分析方法:以中国标准地图上的“克什米尔地区”边界作为本文的研究区域范围(图1,绘出内部分区范围示意线),首先将标准地图上印巴争议区线和军事分界线进行人工描图,作为单独图层;采用ArcGIS 10.2软件对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叠加中国天地图的边界信息对比检查,获得清代拉达克地域范围矢量界线(图2);以国外有关克什米尔的地图为区划参考,根据历史文献的分析和判读,来计算拉达克王国及周边酋邦的面积(表2);③政治地理学研究方法:基于政治地理学中的地缘政治理论,聚焦分析拉达克地区经济、文化与中国的关系,并对拉达克地区的地缘价值和战略意义做出综合研判。

3 拉达克地区的历史沿革

3.1

地区名称的沿革流变

今以列城为核心的拉达克地区,在历史上的名称经历了多次变化。以“拉达克”这一称呼作为地理称谓传播最广、影响最大。拉达克,藏文写作·,意为“周围均为山口”之地。早期的藏文文献中写作或等,后来在藏文公文中统一写作。其词源来自于藏语(音“拉”),即为“山的高度”之意,或与拉达克地区周边山口广布的地貌特征有关。

拉达克地区曾以“拉达克王国”的形式长期存在。根据这一名称的缘起时间和具体政治归属的变化过程,可以将拉达克地区沿革分为3个时期:前王国期、王国时期和后王国期。

(1)前王国期(公元1世纪前后—9世纪中叶)

10世纪以前有关拉达克的史料很少,地名的记述间接保留在多语种记载中。在公元1世纪或2世纪,拉达克的部分区域作为贵霜帝国的一部分,具体可能是罽宾之边地。其时,佛教从南亚经过克什米尔传入拉达克地区,与仍然盛行于整个西藏地区的苯教开始互动。据大致方位推测,7世纪时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秣罗娑(Mo-lo-so)”国,亦作三波诃国(San-po-ho),应即现在的拉达克地区。

7世纪初开始,吐蕃王朝扩张至拉达克地区。吐蕃将今阿里地区与拉达克地区统称为“麻域”(亦作麻羊,后作“玛域”),其英文拼写是“Mar-yul”。在9世纪中叶以前,拉达克成为吐蕃六茹之一的“象雄茹”的一部分。这一时期,大量藏族文化习俗进入该地,拉达克地区迅速藏化。尤其藏传佛教产生后,在吐蕃管理的这些地区广泛传播。9世纪末,佛教思想从上部阿里(即阿里三围,表1)重新传入吐蕃卫藏地区,史称藏传佛教的上路弘传。

(2)王国时期(10世纪—19世纪40年代)

842年由于吐蕃王室内乱,末代赞普朗达玛曾孙吉德尼玛衮逃到象雄(今西藏阿里西部)的布让(今普兰),娶当地首领——象雄统治家族没庐氏女为妻,收服象雄(羊同)各部,将其地方统称为“阿里”,建立地方割据政权。没庐氏生有三子,尼玛衮将长子贝吉德日巴衮分封到麻域(后来的拉达克),次子扎西德衮封到布让(普兰),三子德祖衮封到象雄(古格)亚泽地方,史称“上部三衮”或者“阿里三围”。三人及其后裔相继在各自封地内逐渐形成拉达克王国、布让王国和古格王国3个小的割据势力(表1)。这个由吐蕃赞普后裔创建的拉达克王国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

(3)后王国期(19世纪中叶—21世纪)

1839年,拉达克王国被入侵的道拉格人(查谟土邦)所占领,国王遭到废黜,世袭的拉达克王朝随之灭亡。1842年后,其地区以拉达克之名称先后为查谟土邦、英属印度、印度实际控制(详下)。1947年印度出兵占领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后,将拉达克地区纳入印度“查谟和克什米尔邦”(Jammu & Kashmir)。1979年拉达克地区再被划分成卡吉尔和列城两个县级行政区。1989年因当地爆发佛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引发骚乱,拉达克地区要求从“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独立出来。1993年拉达克成立了自治委员会。2019年印度政府宣布成立“拉达克中央直辖区”,同时强制取消了“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特殊自治地位。

从上述历史沿革来看,1839年以前的拉达克地区历史,无疑属于西藏地区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其王国时期为中国(西藏)管辖期,而其后王国时期,为南亚流转期。这一历史演变过程对拉达克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现今的地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2

不同区域归属的辗转流变

从政治属性看,拉达克地区在公元1世纪前后到20世纪中叶,曾先后西向、东向、南向归属/附属不同的大区域性政权,反映了中亚、东亚和南亚地缘政治力量的角力与兴衰演替。

(1)向西归属中亚(公元1世纪—7世纪)

拉达克地区的石刻表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这个地区。而根据西方文献记载,拉达克最早的居民是雅利安人(另一说是鞑靼人)——这些早期居民活动被希罗多德的《历史》及《往世书》记录下来。公元1世纪中叶,从中国河西走廊西迁至中亚的大月氏一部贵霜翕侯在阿姆河流域强势崛起,建立贵霜王朝;随后扩张到兴都库什山脉以南,占领了喀布尔河流域和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东北部等地),成为中亚的一大帝国。2世纪初拉达克部分地区“西向”成为贵霜帝国的一部分。

(2)东亚内部流转(公元7世纪—13世纪)

7世纪初,吐蕃势力开始不断向四周扩张,到8世纪初吐蕃从今西藏阿里沿狮泉河向西北,占据拉达克地区(麻域西部)。与此同时,唐朝灭西突厥,将其势力扩张到中亚阿姆河流域及克什米尔地区,拉达克以北的勃律地区为唐所控制。唐、蕃在此相遇并发生冲突。其中,分裂后的小勃律(今吉尔吉特)为唐朝所控制,而拉达克和大勃律(今巴尔蒂斯坦)地区则在唐朝和吐蕃之间几经易手。如747年(唐天宝六年)唐将高仙芝率军击败吐蕃,使包括拉达克北部地区在内的西域各邦国重新归附唐朝。但是751年高仙芝在怛逻斯之战(今地不详,约在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一带)中败给大食(阿拉伯)军队后,唐朝势力退出葱岭西侧,吐蕃乘机再次控制大小勃律和拉达克地区。此后,拉达克地区“东向”归属吐蕃,直到公元842年吐蕃内乱,并于10世纪逐渐衍生出拉达克等割据政权。不过,这一时期拉达克王国一直与拉萨的西藏地方政权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3)东亚—南亚之间属转(公元13世纪—19世纪中叶)

13世纪开始,今拉达克地区(麻域)作为西藏的藩属,与西藏一起成为元朝版图的一部分,同时从西藏拉萨获得佛教事务的指导。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明代。明末西藏各地方势力及教派纷争不已,主要的第悉藏巴汗的势力日益衰弱,而地处西藏最西部的麻域(此时已称为拉达克)王国开始受到兴起于南亚西北、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的侵扰,处在伊斯兰教与佛教交锋的前沿。不过,尽管莫卧儿帝国在1568年吞并克什米尔后直接与拉达克王国交界,但并未使拉达克与西藏的臣属及宗教指导关系受到损害。1680—1683年拉达克王国东侵古格王国,与西藏地方交战。以五世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格鲁派政权在蒙古军的协助下取得胜利,拉达克与西藏方面签订“和约”,规定拉达克仍为西藏的藩属,并把所占领的古格、日土等地归还西藏。至18世纪初,拉达克在与清朝通好的同时,也与准噶尔保持着通使往来的关系,与莫卧儿帝国之间亦有从属关系。

1729年(清雍正七年),拉达克王室内部发生了严重的继位纠纷,清王朝派兵协助拉达克王顺利继位后,拉达克与清王朝的关系日益密切。彼时,清廷通过达赖喇嘛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并由西藏地方政府实施对拉达克王国的直接管理,使之重新纳入中国版图。

(4)南向从属变迁(公元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1835—1839年查谟土邦侵占拉达克地区,拉达克曾两次向西藏求援,但驻藏大臣以路途遥远为由拒不发兵,拉达克无力抵抗,沦为查谟土邦的附属国,拉达克从此为各南亚势力所控制。1845—1846年英国肢解了占据西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河流域的锡克王国(今旁遮普一带),通过协议控制了查谟土邦。1857年英国殖民当局全面侵占了南亚次大陆,次年建立英属印度(英印)殖民地,莫卧儿王朝灭亡。此前被查谟土邦军事占领的拉达克王国连带被迫沦为英属印度管制。

19世纪下半叶,在以英、俄为首争夺对中亚地区控制权的大博弈中,由于中国的地缘影响力衰微,来自南亚以英国为主和中亚以沙俄为主的两大地缘政治力量在扩张势力后逐渐在帕米尔高原和西喜马拉雅山地区集结,将青藏高原的西北部深刻卷入这一战略竞争之中。因此,西方探险家多次经由今拉达克地区进入西藏高原腹地和新疆地区进行地理考察。其中,1865年英印测量局军官威廉·约翰逊(Johnson W H)经拉达克到中国新疆“考察”后,为防止俄国借蚕食中国新疆领土之机染指克什米尔,危及到英属印度的殖民利益,他在所绘地图上,随意将中印(英)边界由拉达克东界向东北推至西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之间,即所谓的“约翰逊线”。虽然这条线仅仅停留在地图上,且中国与英印政府都未公开正式认可,但英印殖民军官将3万km2的阿克赛钦画入英印的领地范围,成为日后中印冲突的一个重要根源。

1947年后,印度政府“继承”英印殖民政府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控制权,顺带占领了拉达克地区,使其成为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一部分。此即近代史上拉达克管辖权(不是主权)的3次流转。

作者:张晓虹 陈浩 黄宇

徐建平 陈发虎

选稿:耿 曈

编辑:耿 曈

校对:汪依婷

审订:贺雨婷

责编:杨 琪

来源:中国地名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