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铁山血脉 铸就铁血军魂——记原国防科委后勤部副参谋长彭锡太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8 21:13 2

摘要:八十八年前,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岁月的流逝冲刷不掉红色的记忆,黑铁山起义至今仍流淌着延绵不断的红色血脉,传颂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赓续铁山血脉

铸就铁血军魂

——记抗战老兵、原国防科委后勤部副参谋长彭锡太

作者 王传合

引子

黑铁山,亦称铁山,坐落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卫固镇。

八十八年前,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岁月的流逝冲刷不掉红色的记忆,黑铁山起义至今仍流淌着延绵不断的红色血脉,传颂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原国防科委后勤部副参谋长的彭锡太,就是一位红色血脉的传承者和赓续者。彭锡太1944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排长、特务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和团政治处主任等。1953年至1958年入南京总高级步校学习,因成绩优秀,毕业后留校任战术教官。1959年调入国防科委,历任参谋、副处长、抗美援越军官团成员、国防科委后勤部副参谋长等职,1985年离休,正师职13级。先后参加莱芜战役、太原战役、济南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福州战役等。

一、少年壮志,一腔豪情

垂髫立志保家邦,

弃农从军意气昂。

告别亲朋辞故里,

千里驰骋赴疆场。

彭锡太1927年11月出生于卫固镇太平庄。当时的山东历经水旱蝗虫兵祸等灾害,民生凋敝,百姓困苦不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据1927年11月18日《晨报》报道,山东灾区达六十县,灾民九百万。太平庄地处鲁中地区,临近胶济铁路线,北接一望无垠的鲁北平原,南靠连绵起伏的鲁南山区,庄子位于黑铁山西麓。黑铁山海拔254.6米,自春秋战国起就以出产优质铁矿石而闻名,带动了齐国冶铁业的兴盛。清末至民国,这里的矿产资源先后被德国、日本侵略者开采。解放后,黑铁山(现金岭铁矿)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铁山一带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因地势复杂、易守难攻,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就成立了农民协会,抗捐抗税、抵制征粮,农会工作非常活跃。1927年,中共铁山特别支部在铁山大洼里成立,成为淄博地区早期的党组织之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入侵山东,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彭锡太的姑姑被日军残忍杀害。随着全面抗战爆发,中共中央从延安派出一批久经考验的红军干部到敌后发动、领导、坚持抗日斗争。1937年12月26日,延安派来的红军干部廖容标(开国中将、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人在黑铁山下的太平庄发动了举世闻名的黑铁山起义,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廖容标任司令员,姚仲明任政委,赵明新任政治部主任。起义时仅有3支步枪和8把大刀,但迅速吸引了周边抗日武装加入。彭锡太当时参加了儿童团,负责侦察敌情、站岗放哨、投送书信,成为起义部队的得力帮手。有一次,廖司令带领部队训练单兵战术,八路军战士随着口令操练卧倒、匍匐前进、快速跃进等项目,彭锡太跟在队伍后面一丝不苟地跟着学。廖司令看后夸奖道:“这小家伙练得有模有样,是个当兵的好苗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经过半年时间,起义部队发展到30多个中队、近6000人,活动范围覆盖邹平、桓台等7县。1938年初,第五军取得夜袭长山城、小清河伏击战、白云山战斗的胜利,被当地群众誉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军”,廖容标也被老百姓称为“菩萨司令”,后来这个美名还传到了延安,受到毛主席的称赞。

1942年,不满15岁的彭锡太瞒着家人跑到八路军桓台县大队,要求参加八路军。因年龄小,又是三代单传,被县大队派人送回家。1944年,刚满16岁的彭锡太再次找到县大队,坚决要求参加八路军。望着眼前这位精明强干的小伙子,县大队终于批准了他的要求。从此,彭锡太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

二、冲锋在前,敢于亮剑

烽火连天映碧霄,

刀光剑影鬼神号。

横枪跃马惊顽敌,

血沃山河胆气豪。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华民族的每寸土地都铭记着先辈的牺牲与抗争,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抗日战争时期,条件异常艰苦,八路军战士每天除了训练就是行军作战,宿营地多是山岭沟壑和庄稼地。彭锡太所在的八路军县大队是典型的“土八路”,武器弹药匮乏,只能两人合用一杆枪。冬天,破棉衣无法抵御风霜严寒;夏天,把烂棉花掏出来就成了度夏的单衣,每人再发一小块土布,夜里盖在脸上遮挡蚊虫。但他毫无怨言,严格要求自己,打仗时冲锋在前,英勇顽强,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和战友们扒铁路、打伏击、端炮楼、摸岗哨、锄汉奸,敢打敢冲。有一次和鬼子遭遇,为了打退鬼子的进攻,消灭更多的敌人,彭锡太端起机枪向迎面而来的鬼子猛烈扫射,其他战士在他的带领下,纷纷向鬼子进行射击。狭路相逢勇者胜,经过半小时的激烈战斗,击毙鬼子一百余人,缴获了一批武器装备。在这次战斗中,彭锡太被日军炮弹炸伤大腿,被送到老乡家养伤。当时缺医少药,食物匮乏,他只能斜着左侧半边身子,蜷卧在老乡的炕头。由于伤口感染化脓,加之身体长褥疮溃烂,疼痛难忍。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彭锡太身上带着弹片,忍受着伤痛煎熬,在老乡的炕上一卧就是三个月,人瘦得皮包骨头,直到被送到八路军野战医院才取出弹片。为表彰他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上级要给他立功并发放残疾证,他坚决不要,担心领了残疾证就不能上前线了。后来,彭锡太伤未痊愈就坚决要求回到部队继续打鬼子。

1949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和各野战军番号按序排列的决定,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彭锡太当时任十纵二十九师八十五团特务连指导员,十纵隶属第三野战军,是由山东渤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这期间,彭锡太先后任八路军渤海军区特务二团特务连排长、十纵二十九师八十五团特务连指导员。在参加济南战役时,他的右手中指被敌人的子弹打裂。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让卫生员简单包扎后,继续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直到战斗胜利结束。解放战争时期,彭锡太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太原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豫东战役、渡江战役和襄樊战役等,最后随部队南下参加了福州战役。战斗中他多次负伤,头部、手部和臀部都留下了伤疤。

1949年2月,第三野战军十纵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军,彭锡太任二十八军八十三师二四九团一营教导员。部队南下参加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细致,战士们情绪高涨,奋勇杀敌,彭锡太所在一营被评为政治思想工作先进营,彭锡太被评为先进政治思想工作者。1949年7月,二十八军奉命进军福建,彭锡太率二四九团一营,按师部命令轻装上阵、千里奔袭。战士们没有睡觉时间,在行军途中有时候就睡着了,怕有人掉队就用绳子前头拉着后头,边打边走,途径浙、赣、闽,直逼福州城下。经过浴血奋战,歼敌千余,福州城胜利解放。彭锡太所在的二四九团进福州执行军管任务,并任二四九团政治处主任。接着,彭锡太随部队一路打到海南岛。

从参军到全国解放,彭锡太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荣获抗日战争二级勋章、渡江战役勋章、淮海战役勋章、解放战争三级勋章等多次奖励。五年多时间,彭锡太由一名农家青年成长为一名副团职政治处主任,这年他还不满23岁,可谓是文武兼备、年轻有为。

三、国防科技,后勤尖兵

科技强军威势壮,

后勤帷幄运筹忙。

保障周全兵勇毅,

山河永固韵悠长。

解放后,彭锡太被选送到南京高级步校进修。由于成绩突出,军事科目表现优秀,毕业后留校任战术教官。在任战术教官期间,他孜孜以求,认真刻苦学习军事理论,对战术教学精益求精,将自己所学的军事知识和实战经验融会贯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受到步校领导好评和学员们的交口称赞。

1966年4月至1967年10月,彭锡太作为抗美援越参战军官团成员,和战友一起奉命执行援越抗美任务。他们每天冒着美国飞机的狂轰滥炸,在山地丛林中执行任务。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山岳丛林众多,自然环境极为恶劣,毒蛇、蚊虫、蚂蟥、疟疾时时威胁着军官团的生命安全。有时早上一觉醒来,发现蚊帐上悬吊着毒蛇。热带雨林的蚂蟥成群,一旦钻到肉里,吸饱了血才出来,彭锡太的两条腿上都留有蚂蟥叮咬的伤疤。同去的战友有几人牺牲在异国他乡。因肩负的任务保密,两年多的时间里,家人一直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去干什么,只记得他寄回家中的信件上,落款地址是广西凭祥市某信箱。但从他单位同事的言谈中,家里人揣摩出他们从事的任务很特殊,和他们同住一座家属楼的一位朝夕相处的同事就牺牲在那里,当时他的孩子还不满五岁。那时出国,除了由家人领取基本工资之外,没有一分钱的额外补助。圆满完成援越任务回国后,彭锡太又黑又瘦,家人都快认不出他的模样了。1967年春节,彭锡太收到了有越南胡志明主席亲笔签名的新年贺卡和由越南政府总理签署的奖励证书。

为加强对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1958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委),负责加强对军内外有关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协调、监督检查,主任为聂荣臻,主要职责是统领全军的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包括核试验、导弹和氢弹试验,名垂青史的“两弹一星”就是在国防科委的领导下搞出来的。当时,从全军各单位抽调骨干力量充实到国防科委,彭锡太于1959年4月被调入国防科委,历任参谋、副处长、处长、司令部副参谋长和中南办事处主任等职。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并参加过我军“543”地空导弹仿制试验任务。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之前,彭锡太陪同时任副总长的张爱萍到罗布泊原子弹试验现场视察。后来,彭锡太还陪同刘少奇、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视察被我地空导弹部队击落的美制蒋军高空侦察机残骸。

四、修身齐家,铁血军魂

修身养性意悠长,

淡泊明志志如钢。

齐家若锦添光彩,

孝悌贤良美誉扬。

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彭锡太始终保持农民本色,无论环境条件如何变化,他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不追求享乐奢侈。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俭朴生活不仅是个人作风的体现,更关乎一个人的道德操守。”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衣服、鞋袜、皮带、毛巾等都已用过多年,一直舍不得扔掉。他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是他收集的各色针头线脑、铁皮布片、纽扣钉子等旧物品。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坐在窗下,用他粗糙的双手补衣服、钉扣子、修皮带,用旧衣服捆扎拖把,彭锡太都能拾掇得干净利落、有条有理。儿子、女儿、孙子、外孙,不论谁的衣服旧了,只要尺寸合身,他都照单全收。不久,这些式样老旧、颜色陈旧的衣服都会在他自己身上一一展现。闲暇时,他还会在葫芦上刻字描花。端午节,他采集来艾叶,做成香囊香袋分送给孩子们。他常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箴言警示自己和家人,他曾教育孩子们说:“我的身上流淌着铁山血脉中的红色基因,我要把它传承好,发扬好。”在他的启发和影响下,他的老伴和孩子们都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生活简朴,不追求奢侈,受到单位同事和乡亲们的赞扬。

2002年4月,彭锡太被确诊患上了鼻腔恶性肿瘤,后多次复发,先后在301医院做过九次大手术。每次手术,他都咬紧牙关,从没喊过一声疼,掉过一滴泪,在与疾病抗争的战场上依然是一名坚强的战士。这位被医生判定“生命只有半年到一年”的抗战老兵,和病魔抗争了整整二十年。2022年5月8日,95岁的彭锡太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安然辞世,回到了他阔别近八十年的故乡,长眠于巍巍黑铁山下。

彭锡太的老伴韩其坤曾先后在北京广播器材厂、海淀区钟表眼镜公司工作,任车间主任、工会主席等职。彭锡太和老伴相濡以沫,在66年的岁月长河中,他们相互扶持,携手共度风雨。尤其是对待亲朋好友和庄里乡亲,他们以诚相待,赤诚相见。彭锡太一家居住在北京,很多亲朋好友及乡亲们来京,都要去探望他们。每当乡下有人来,无论老少贫富,彭锡太的老伴韩其坤都亲自去火车站、汽车站迎接。不仅如此,韩其坤对公婆非常孝顺,每月给老人寄钱寄物,千方百计照顾好老人生活,受到乡亲们的称颂和赞扬。韩其坤退休后,对生活充满激情,坚持写诗作赋陶冶情操。为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她曾在总装备部《军工报》发表文章《我经历过抗日战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讴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前赴后继、抗敌御侮、救亡图存的英雄业绩。并先后在《晚晴》《红叶》《雅风》等期刊上发表诗词上百首。

彭锡太的女儿在父亲教育和影响下,满腔热血,立志从军。军校毕业后,先后在南京军区、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系统工作,多次获得嘉奖,并荣立三等功两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从军41年,退休时是文职二级,技术五级。彭锡太的长子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刻苦钻研,自学成才,成为生产大队第一批拖拉机手。回城工作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年年并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

彭锡太的次子1976年参军入伍,先后任战士、助理员、汽训教研室教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荣立三等功一次。2000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有诗为证:

青春作戟赴国忧,

枪鸣敌阵破重楼。

铁山血脉永相传,

军魂浩气满神州。

附:韩其坤诗词作品6首

缅怀领袖毛主席

夜长难晓月残蒙,赤县风寒日不明。

领袖一声开九昊,朝阳五彩耀千峰。

手书四卷乾坤定,足踏千山父老迎。

建党育军开国帅,功高北斗史垂青。

缅怀伟人周恩来

雄心壮志变河山,武略文韬治国安。

马列坚持活运用,红旗指路战凶顽。

浮身沧海平千浪,立足昆仑震万山。

尽瘁鞠躬为百姓,英名青史永流传。

减字木兰花·古田会议80周年

古田晨曙,唤起工农无计数。星火燎原,越过千山万水关。

红旗指路,崛起中华行健步。为固长城,虎胆英雄唱大风。

纪念长征七十周年

红船帆旗帜高璇,遵义光辉举伟人。

五次反围穿敌阵,四渡赤水避追军。

雪山俯首迎宾客,草地躬身送众君。

艰苦不言征万里,红军逐日定乾坤。

军魂颂

军旗猎猎闪光芒,起义南昌万众昂。

血染长征艰苦路,硝烟半道阻通航。

惊涛恶浪天涯过,沟壑冰山亮剑光。

铸就军魂降虎豹,中流砥柱启新章。

首都新貌

万丈危楼入皓空,千家老宅变华亭。

高桥空旋多环绕,道路平宽八面通。

绿草红花繁似锦,白杨翠柳气香浓。

日新月异京城貌,奋发图强举世惊。

作者简介:王传合 ,山东淄博人,曾当过10年兵,转业后在地方经济管理部门工作,自2013年以来在省级以上报纸、网站发表评论1100余篇。有十余篇先后被收入百度百科、百库文集、知网等,并被中公教育列为公务员培训申论教材、高中语文范文等。2018年曾被评为中国文明网十佳评论员。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