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区门口的煎饼摊大姐戴着大金镯子摊饼时,我一度以为她在拍抖音段子。直到她撩起围裙,给我看三轮车上架着的补光灯:“白天摊煎饼,晚上直播卖辣酱,上个月副业挣了三万。”说完顺手给下夜班的老顾客多磕了个鸡蛋,她笑着告诉我:“直播间的粉丝就爱吃这口烟火气。”
小区门口的煎饼摊大姐戴着大金镯子摊饼时,我一度以为她在拍抖音段子。直到她撩起围裙,给我看三轮车上架着的补光灯:“白天摊煎饼,晚上直播卖辣酱,上个月副业挣了三万。”说完顺手给下夜班的老顾客多磕了个鸡蛋,她笑着告诉我:“直播间的粉丝就爱吃这口烟火气。”
现如今,这种魔幻现实早不是个例,写字楼里的白领下班后钻进网约车,程序员周末变身宠物美容师,退休教师成了社区团购“团长”,连收废品的大爷都注册了跑腿平台。
有人曾经调侃说:“白天是打工人,晚上化身夜市炒饭师傅。”更让人意外的是朋友公司前台的一个小姑娘—上班时帮同事收快递,下班后当“哄睡师”,靠着给失眠网友读霸道总裁小说,月入五位数。
如今,互联网就像一把铁锤,把赚钱的门槛砸得稀碎。过去想做生意,就要租店面、雇员工、压货款,没几十万启动资金根本玩不转。
现在呢?95后姑娘把奶奶腌的酸豆角拍成短视频,三个月卖出二十万瓶;程序员在闲鱼出租闲置服务器,每月躺赚八千;爱唠嗑的宅男当起陪聊,话痨属性直接变现;就连“拖延症”都能卖钱—有人专门视频监督考研党学习,每小时收费30元,生意好到要排队预约。
这届年轻人对挣小钱的热衷,早不是“闲着也是闲着”的消遣。房贷、教育、医疗三座大山压着,大厂裁员新闻三天两头刷屏。
95后程序员小林边修手机边吐槽:“看着公司里35岁的前辈天天肝到凌晨,我就知道靠工资活到退休纯属幻想。”他现在白天敲代码,晚上接私活做小程序,周末还帮人调试路由器,“每次微信到账‘叮’一声,比发薪日短信更让人安心。”
这种“小钱思维”藏着现代人的生存智慧,他们特别明白一件事,鸡蛋绝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谁知道老板的篮子什么时候漏底。
正是因为深刻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把碎片时间必须织成一张网—通勤路上写文案,蹲马桶时修图,睡前十分钟还能写文章;甚至连“废话”都能标价,爱逛街的当陪购,会吵架的接代骂,广场舞阿姨直播扭秧歌,打赏比退休金还高。
一位全职妈妈说得扎心:“以前买菜都要看老公脸色,现在帮邻居代购奶粉月赚五千,这钱再少也是自己的腰杆子。”
更耐人寻味的是,年轻人正用挣小钱的思维重构“工作”的定义。95后咖啡师小苏每周三天在咖啡馆打工缴社保,剩下四天经营手作饰品店,美其名曰“五险一金自由”;前同事辞职当全职爸爸,靠代收快递、辅导作业、帮遛狗月入过万,他说:“给老板打工叫生存,给自己打工才叫生活。”
有人嘲讽这是“瞎折腾”,但现实却使其啪啪打脸:现在,超四成90后拥有两份以上收入,短视频平台每3个创作者就有1个靠副业变现,“轻资产创业”搜索量两年暴涨600%。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挣小钱早已不是无奈之举,而是清醒的生存策略。这届年轻人算账算得门儿清:大厂工牌会褪色,但修图、剪辑、写文案的手艺永远值钱;老板画的饼会馊,但微信零钱里的碎银子随时能换麻辣烫;与其焦虑35岁被裁员,不如25岁就练就“随时能挣”的本事。
说到底,当时代的浪头打过来时,握在手里的碎银子,才是普通人最救命的船票。
来源:聚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