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巴冲突已经结束,印度方面的态度依旧强硬,这是还没被打服气?自从冲突结束后,印度上演了“庆祝大胜,宣扬胜利,编造战果”的国家战略级掩盖失败活动。印度媒体《欧亚时报》在2025年5月17日的报道中,引用一名印度空军退役中将对冲突的总结。他认为:印军发动代号“辛多
印巴冲突已经结束,印度方面的态度依旧强硬,这是还没被打服气?自从冲突结束后,印度上演了“庆祝大胜,宣扬胜利,编造战果”的国家战略级掩盖失败活动。印度媒体《欧亚时报》在2025年5月17日的报道中,引用一名印度空军退役中将对冲突的总结。他认为:印军发动代号“辛多尔行动”的军事打击给巴基斯坦一个“教训”,为印度实现了“九大胜利”,展现了印军在确定目标及其细节,进行协同作战,实施了空中打击。
印度大胜,九大目标确立(印度《欧亚时报》报道截图)
印度为了宣传自己胜利,公布了九大“关键点”
不知他以什么他真的找到什么具体证据,证明印度实现了“九大胜利”,只是提出所谓九个“关键点”:
印度是一个负责任的所谓“大国”。印度的民众支持印度莫迪总理政府的领导,尤其是在危急时刻做出的“有力决策“。印度成功“证明“巴基斯坦是一个支持极端武装主义的国家,而且由于印度的轰炸,这些极端武装组织已经暴露,而且他们在巴基斯坦境内的避难所越来越少。印度莫迪政府在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后,“运筹帷幄”后发动了“辛多尔行动”,主要目标是瞄准了巴基斯坦国家权力的核心工具。而且,如果印度继续,巴基斯坦这个国家将会遭到“扼杀”,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外交各个领域。“辛多尔行动”暴露了巴基斯坦领导层是“宣传大师”,证明了巴基斯坦军队的“虚弱”。证明了保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对印度的重要性,印度拥有“最先进”的军事装备和“强大”的国防工业基础,以随时保护印度的国家利益。“辛多尔行动”展现了印度国内政府之间、军队、情报机构、警察和准军事组织,在战争策划和实施方面的协同和联合作战的能力。巴基斯坦长期以来对印度实施的所谓“千刀万剐”政策失败了。印度的“辛多尔行动”成功“揭露”了巴基斯坦的“核虚张”声势,凸显了印度控制局势升级的能力。这次对基拉纳山核弹储藏设施的意外爆炸,让印度国内十分“振奋”
上述表述,一个比一个让人听得不靠谱,尤其是在印度人眼中,巴铁的130枚核弹就是摆设?!印度压根不怕打核战争。印度媒体声称,印度在军事打击中,所发射的导弹命中了巴基斯坦在基拉纳山核弹储藏设施。虽然仅命中了多个通向地下掩体的通道之一,但是仍为历史上,第一次,有核武器国家存储设施遭到攻击,这等于在挑起核战争。
巴基斯坦高官曾经公开警告称,其核武库不是摆设,130枚核弹头已经分散部署在全国各地,并安装在弹道导弹上瞄准印度,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一旦印度挑起冲突发动袭击,巴基斯坦的核武器将射向印度。核武器是巴基斯坦“翻盘”的最大本钱,其拥有的核弹头和弹道导弹不是摆设,所谓“我们会把它们留给印度”也不是口头威胁。
印巴没有爆发核大战,反而让印度人觉得自己赚了
巴基斯坦保持克制,没有进行核报复,并非印度的胜利,而是巴方不想成为历史罪人。一旦巴基斯坦决定进行核报复,那只能引发一场核战争。将造成数以亿计的人死于冲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巴基斯坦并没有发动核战争的计划。
2025年5月10日,双方的冲突即将升级为战争,甚至核战争,最终双方都同意停火,这是一件万幸的事情,绝对不是印度的所谓“胜利”。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宣布:只要印度不升级事态,巴基斯坦就不会采取进一步行动。这是在印度提出停火之后,对印方的回应,而不是巴方主动求和。这种“颠倒黑白”的手法,实在是让印度人用得非常娴熟。
印度人到现在,都在回避“阵风”是否被击落
现在印度开始宣传其所谓“战果”:5名头号通缉犯以及许多相关的人员被“击毙”,让巴基斯坦感到“恐惧和困惑”。印度利用无人机、巡飞弹、弹道导弹、空对地炸弹等来“削弱或摧毁”巴基斯坦的防空能力,打击巴基斯坦的8个空军基地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目前有关印度对巴方打击造成重大损失的报道没有出现,只有少数印度导弹击中了目标,造成的损失并非无法弥补,巴方至今仅承认一共有11名军人在冲突中阵亡,巴方对印度打击造成的损失则早已经公布过,印度至今不承认自身的损失,但是已知的阵亡人员名单为巴方的好几倍。
印度一直不承认残骸为“击落战果”
如果将印巴双方的战报边对比一下,可以发现印度正在掩盖全力事实,不仅是自身的损失只字不提,取得的战果也是严重造假。所谓“巴基斯坦对印度实施大规模无人机打击”的报道,仅存在于印度媒体的报道之中。
巴基斯坦宣称击落了印度77架无人机,能够拿出一堆无人机残骸来证明;而印度宣称,击落400~500架巴基斯坦无人机却拿不出几具无人机残骸证明。
巴基斯坦公布的印度无人机残骸
印度作为一个区域性国土面积极大的国家,从上到下,积极地进行造假,混淆视听,掩盖事实,甚至不惜在国际上散播被修改后的战果,这可不是“大国”应有的风度,也让人们看到印度骨子里“最为真实”的一面。
来源:麦田军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