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卷土重来?“中招者”亲述6大新症状,很多人还没意识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8 23:00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最近你是不是也有点懵:鼻子不通气、嗓子像吞了刀片、晚上睡觉一身汗,白天精神萎靡不振,关键是做了核酸、抗原,全是阴性?你以为自己是“换季过敏”或者“吹空调感冒”,可没想到,原来新冠又悄悄上线了!

是的,那个我们以为已经跟它说“拜拜”的家伙,没走远,甚至还换了“新马甲”,带着一批新花样回来了。有的人还没意识到自己“中招”,就已经把病毒传播给了一圈人。

你可能会想,这回不是早就“乙类乙管”了吗?咋还折腾?问题就在这:病毒在改变,我们对它的认识却还停留在2022年。

有的人还在说“新冠不就像感冒吗?”但你听听下面这些“中招者”的亲述,也许会发现,这波病毒,不光是“套壳感冒”,而是升级版的“隐身战士”。

某社交平台上一项超5万人参与的投票显示,超过六成的人在近期经历了类似“感冒”的症状,但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最后被确诊为新冠。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波的症状,和我们熟悉的“发烧咳嗽”不太一样,新出来的六大症状,正悄无声息地蔓延。

第一种症状:嗓子像吞了仙人掌,咽痛感“刀割型”

不是普通的“咳两声就好”的咽喉不适,而是那种一开口说话就觉得嗓子被刀刮了一样,喝水都痛。这种症状在之前的新冠中并不多见,但这回成了主角。

有医生在门诊中发现,这种“刀割喉”型的咽痛,往往是感染新冠变异毒株后的首发症状,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即使体温退了,嗓子痛还会拖个三五天。

第二种症状:不发烧,但全身像被车碾过,一点劲都没有

有些人没发烧,甚至没有明显咳嗽,却出现了极度的乏力和肌肉酸痛。有人形容自己“走两步就想坐下”,“像被重物压过一遍”。这种症状以前多见于流感,但现在也越来越多出现在新冠感染者身上。

这就让人容易掉以轻心,以为自己只是累了,结果一查,居然是新冠阳性。

第三种症状:晚上睡觉突发盗汗,醒来一身湿

这种“夜里流汗像洗澡”的现象,不是更年期的专属了,这一波新冠也带上了。尤其是年轻人群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很多人反复出现夜间盗汗,体温却不高,迷迷糊糊醒来一身黏糊糊的汗水,整个人像泡在水里一样。

医生观察发现这可能与病毒引发的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有关,也可能是免疫系统在夜间活跃反应的结果。

第四种症状:舌头发苦、口腔异味,吃啥都没味儿

“感觉嘴里像含了块铜片”,这是不少“中招者”的真实感受。味觉障碍不再是完全失去味道,而是出现一种难以形容的“苦涩口感”。

这种感觉往往在症状早期出现,也有人持续一两周都不消失。这背后是病毒对味觉神经的影响,虽然不是新现象,但这次表现更微妙,更难意识到。

第五种症状:持续干咳,像卡了根头发在嗓子眼

那种咳不出、咽不下的感觉,特别折磨人。尤其是夜里一躺下就开始咳,咳得人睡不着,白天精神也不好。这不是一般的“感冒咳”,而是一种特有的“刺激性干咳”,往往要持续一两周才慢慢缓解。

有的患者甚至在转阴后一两周,还在反复咳嗽,这让人误以为“没好干净”,但多数是身体恢复期的正常表现。

第六种症状:脑袋“断电”,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

“怎么才30岁就开始健忘了?”很多人惊讶地发现,自己感染后出现短暂性的“脑雾”,不仅记不住事儿,还容易走神、反应迟钝,甚至忘了手机放哪。

这是因为病毒可能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炎症反应。这种“脑雾”虽然听起来吓人,但大多数人在一到两周内可自行恢复。

看完这六种新症状,是不是突然觉得,“哎呀,这些我都经历过啊!”没错,你不是一个人。这波新冠最“狡猾”的地方,就是它把自己伪装成了“普通感冒”,让你以为事情没那么严重,从而放松了警惕。

但实际上,它的传播力依旧强,感染后对身体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对一些基础疾病人群、老年人,依然有较高的风险。

说到这里,咱得捋一捋:为啥这波新冠表现得这么“低调”?其实这跟它的“变异策略”有关。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监测报告,目前流行的主流毒株是JN.1及其亚型变体,它在传播力上比起之前的XBB系列更强,症状更隐蔽,免疫逃逸能力也更高。

什么意思?就是你哪怕之前得过一次新冠,甚至打了疫苗,也不代表这次就能安然无恙。因为病毒“升级”了,而你的免疫“防火墙”可能还停留在旧版本。

这就像你装了个防盗门,但贼已经换锁工具了。你还用老思路防范新病毒,结果就是一不小心就“中招”。

那该怎么办?是不是只能“听天由命”?当然不是。

医生们建议,对于出现上述六种症状的人群,尤其是同时出现两种以上的,要提高警惕,尽早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并做好自我隔离。

别再以为“没发烧就不是新冠”了,现在的新冠,发不发烧不是判断标准,关键是你有没有不寻常的不适感。

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是:长期熬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的人,更容易被病毒盯上。因为你的免疫系统已经疲于奔命,抵抗力一旦下降,就成了“开门迎客”。

所以比起“躲病毒”,更重要的是修炼内功:规律作息、合理饮食、保持心态平稳,这才是对抗病毒的底牌。

再说个你可能没注意到的事:这波“隐形感染者”中,不少人是在参加聚会、搬家、旅游后发病的。这说明病毒传播的场景,早已从医院、学校,转向了更日常的生活空间。

尤其是空调房、密闭空间、人员密集的场所,最容易成为“隐形传染链”。你以为的“轻松一聚”,可能就是病毒“顺风车”。

那是不是就不能出门了?当然不是。咱们不是要回到封控时代,而是要在正常生活中提高“免疫智慧”。

比如你去人多的地方,带个口罩总没坏处,尤其是你最近状态不佳的时候;再比如回家后洗个手、换个衣服,比你喷一瓶“某宝神器”管用多了。

=生活是要继续的,但别让病毒“悄悄带走你的健康”,等你察觉的时候,已经晚了。

有人说,现在大家对新冠已经“麻了”,不怕了。其实怕不怕不是重点,关键是你有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它,还能不能从经验中学会点什么。

健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种长期的“日常选择”。你选了晚睡、暴饮暴食、情绪内耗,那它就悄悄地在你身体里“埋雷”。

但如果你能有意识地调整生活方式,哪怕是睡前少刷半小时手机,多喝一杯水,那对你的免疫力,都是一种投资。

病毒会变,我们也要变。变得更聪明、更有觉察力,变得更懂得爱护自己。

毕竟健康这件事,医生只能说一半,另一半,要你自己去守。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

2. 中国疾控中心公开流行病学监测数据

3.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门诊报告汇总数据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临床病例观察分析

5. 上海市临床病毒学研究所对JN.1变异株的实验分析报告

来源:小医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