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实现豆类蔬菜的高产稳产的措施中,有人总结出“五不要”,即留苗不要过密、不要单施氮肥、初花期不要浇水过多、不要缺施微肥、结荚不要停止田间管理,通过实践本人认为是保障豆类蔬菜高产的关键所在。这些做法蕴含着深刻的植物生长规律和农学原理,对提升豆类蔬菜产量与品质具有
在实现豆类蔬菜的高产稳产的措施中,有人总结出“五不要”,即留苗不要过密、不要单施氮肥、初花期不要浇水过多、不要缺施微肥、结荚不要停止田间管理,通过实践本人认为是保障豆类蔬菜高产的关键所在。这些做法蕴含着深刻的植物生长规律和农学原理,对提升豆类蔬菜产量与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下面介绍如下:
一、留苗不要过密:为植株生长创造良好空间环境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豆类蔬菜健康生长和高产的基础。部分种植户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增加种植密度就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于是盲目缩小株行距,导致田间留苗过密。但事实上,过密的种植方式弊端重重。
留苗过密时,植株之间相互遮挡,下部叶片无法获得足够的光照,光合作用效率显著降低。这不仅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发育,还会使叶片逐渐黄化、脱落,减少光合产物的积累。同时,过密的种植也会导致田间通风不良,空气流通不畅,湿度相对较高,为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容易引发白粉病、锈病等病害,蚜虫、豆荚螟等害虫也更易在密不透风的环境中繁衍,对豆类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威胁。
此外,留苗过密还会加剧植株之间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竞争。有限的养分和水分难以满足众多植株的生长需求,导致植株生长细弱,根系发育不良,抗逆性下降。豆类蔬菜在这样的环境下,花芽分化和开花结荚都会受到影响,落花落荚现象增多,最终导致产量大幅降低。
一般来说,蔓生型豆类蔬菜如豇豆、菜豆等,因植株生长旺盛,需要较大的生长空间,种植密度可适当稀疏;而矮生型豆类蔬菜,如矮生菜豆,生长较为紧凑,种植密度可相对高一些,但也需保持合理间距。例如,春播豇豆,在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采用双行种植,行距60 - 70厘米,株距25 - 30厘米较为适宜;矮生菜豆则可按照行距30 - 40厘米,株距15 - 20厘米进行播种。
二、不要单施氮肥:构建平衡的养分供应体系
单施氮肥会打破土壤中养分的平衡,对豆类蔬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豆类蔬菜与根瘤菌具有共生固氮的特性,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为植株提供氮素营养。如果大量单施氮肥,会抑制根瘤菌的活性和根瘤的形成与发育。根瘤数量减少、固氮能力下降,植株对土壤中氮素的依赖程度增加,不仅浪费肥料资源,还会使植株生长过于旺盛,出现徒长现象。徒长的植株茎秆细长,叶片嫩绿,组织柔软,抗倒伏能力和抗病能力显著降低。同时,徒长会导致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衡,植株将过多的养分用于茎叶生长,而花芽分化和开花结荚所需的养分供应不足,从而出现开花少、落花落荚严重的问题,最终影响产量。
一般每亩施用有机肥2000 - 3000公斤,配合适量的复合肥,如氮磷钾含量为15 - 15 - 15的复合肥30 - 40公斤,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豆类蔬菜生长提供长效、全面的养分。在追肥阶段,根据植株的生长阶段合理调整肥料种类和用量。苗期适量追施氮肥,促进植株生长,但要控制用量,避免徒长;开花结荚期则应增施磷钾肥,一般每亩追施磷酸二氢钾10 - 15公斤,或复合肥20 - 25公斤,以满足植株生殖生长对养分的需求,促进花芽分化、开花结荚,提高坐果率和荚果品质。
三、初花期不要浇水过多: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在初花期,豆类蔬菜植株的根系已经有了一定的生长基础,但仍处于发育阶段。过多浇水会使土壤含水量过高,导致土壤透气性变差,根系因缺氧而呼吸作用受阻,影响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同时,充足的水分和较高的土壤湿度会刺激植株的营养生长,使植株继续旺盛生长茎叶,从而抑制花芽分化和开花,造成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衡。例如,豇豆在初花期如果浇水过多,植株会出现茎蔓徒长,开花延迟,甚至落花落荚的现象。
因此,在豆类蔬菜初花期,应严格控制浇水量和浇水频率。一般情况下,初花期保持土壤适度湿润即可,避免大水漫灌。如果土壤墒情较好,可暂不浇水;若土壤干旱,可采用小水轻浇或滴灌的方式补充水分,以满足植株生长的基本需求,但要防止土壤过于湿润。同时,在浇水后要及时进行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为豆类蔬菜的开花结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不要缺施微肥:满足植株生长的全面营养需求
微量元素虽然在豆类蔬菜生长过程中需求量较少,但它们对植株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种植中,许多种植户往往只重视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忽视了微量元素肥料的补充,导致豆类蔬菜因缺乏微量元素而出现生长不良、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等问题。
为确保豆类蔬菜能够获得全面的营养,在种植过程中必须重视微肥的施用。微肥的施用方法主要有基肥、种肥和叶面喷施等。基肥可选用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复合肥或专用微肥,每亩用量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确定,一般为1 - 2公斤。种肥可采用拌种、浸种等方式,将微肥溶液与种子充分接触,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例如,用0.02% - 0.05%的硼砂溶液浸种4 - 6小时,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抗逆性。叶面喷施是补充微肥的常用方法,具有用量少、吸收快、效果显著等优点。在豆类蔬菜生长的关键时期,如苗期、初花期和结荚期,可选用硼砂、硫酸锌、钼酸铵等微肥进行叶面喷施,浓度一般为0.1% - 0.3%,每隔7 - 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 - 3次,能够有效满足植株对微量元素的需求,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五、结荚不要停止田间管理:保障荚果发育和后期产量
一些种植户在豆类蔬菜进入结荚期后,认为植株生长已经定型,便放松了田间管理,这种做法是导致后期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结荚期是豆类蔬菜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植株需要大量的养分和水分来满足荚果的生长发育,同时也面临着病虫害的威胁。如果停止田间管理,将严重影响荚果的发育和后期产量。
在结荚期,合理的水肥管理至关重要。随着荚果的不断生长,植株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达到高峰。此时应及时追肥,以满足植株的生长需求。一般每隔10 - 15天追施一次肥料,可选择复合肥或水溶肥,每亩用量10 - 15公斤,结合浇水进行,以水带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要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或积水。干旱会导致荚果生长缓慢、干瘪,影响产量和品质;积水则会使根系缺氧,引发沤根等问题,严重时植株会枯萎死亡。
病虫害防治也是结荚期田间管理的重点。结荚期豆类蔬菜容易受到豆荚螟、蚜虫、锈病、炭疽病等病虫害的侵害。这些病虫害会直接危害荚果,导致荚果出现孔洞、腐烂、变色等问题,降低商品价值。
在结荚期还应进行适当的植株调整。对于蔓生型豆类蔬菜,要及时引蔓、绑蔓,使植株分布均匀,充分利用空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摘除老叶、病叶和无效分枝,减少养分消耗,促进荚果发育。通过加强结荚期的田间管理,为豆类蔬菜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保障荚果的正常发育,提高后期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种植豆类蔬菜牢记“五不要”原则,是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法宝。留苗不过密、不单施氮肥、初花期不过多浇水、不缺施微肥、结荚期不停止田间管理,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实则涵盖了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只有深入理解并严格遵循这些原则,将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贯穿于豆类蔬菜种植的全过程,才能有效提高豆类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豆类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