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邂逅”了非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9 07:10 2

摘要:非遗为学生带来了很多美好,它让四川的学生感受美、抵达美;帮助广西的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内生动力;让江西的学生成为文化的守护者和创新者;引导内蒙古的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理念,感受中医智慧……非遗以艺术之美进入学生生命,照亮学生的未来。

①学生们在刻印版画时开心交流。 陈朝和 摄

②百色民族高中学生正在制作“麽乜”。李勇芳 摄

③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正在为学生授课。学校供图

④学生正在动手制作各类药丸等。 达拉特旗教育体育局供图

非遗为学生带来了很多美好,它让四川的学生感受美、抵达美;帮助广西的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内生动力;让江西的学生成为文化的守护者和创新者;引导内蒙古的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理念,感受中医智慧……非遗以艺术之美进入学生生命,照亮学生的未来。

木刻版画

由非遗刻印抵达艺术之美

本报讯(记者 陈朝和)“一笔笔地勾勒出线条,让我感受到自己沉浸在艺术的创造中,一步步感受美、抵达美。”四川省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六年级学生朱幽兰说。

近日,记者走进学校“甲马木刻版画工作坊”社团兴趣课,学生们用小刻刀在木板上刻印作画,草稿图上有动物、有人物、有传统节日符号等,大家一次次推出木屑,在时而抬头的交流中绽放欢笑,更多时候则是沉浸其中,专注创作。

“版画的特点就是线条清晰、简单、夸张,能让小学阶段学生更好理解美术教学。”学校美术教师、“甲马版画”指导教师周鹏告诉记者,版画经历绘制草稿图、电脑翻印、木板上画等步骤,学生都会全程参与。

“甲马版画属于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反映生活的艺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棠外附小美术教研组长、“甲马木刻版画工作坊”负责人王宪龙介绍,甲马木刻版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进入了学校美术组教师的视野,多位教师利用已有的木刻版画基础,加入甲马的元素,融合了绘画、雕刻、印刷等多门艺术技巧,成立了“成都市甲马版画”工作坊。

“美育是点亮生命的魔法。”王宪龙创新推出“非遗+”课程,将木刻版画与数学几何知识结合,蓝染工艺与化学染料实验联动,水墨技法与文学诗词鉴赏交融。在学校非遗工坊长廊里,数百幅木刻版画与蓝染布艺作品构筑起流动的艺术展厅,其中,作品《寻梦梵高》将原始木材、雕刻艺术与西方绘画结合,获得第九届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王宪龙表示,如今学校打通书法、绘画美术工作室,将在美术创作中更好促进美术形式的融创、跨学科的融合,讲好绘画与刻印的故事,让更多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发现和感受生活的艺术之美。

“麽乜”香囊

用非遗之针“缝制”民族团结

本报讯(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于丹 黄方梅)广西百色民族高级中学的非遗工作坊内,传来阵阵针线穿梭声,混合着艾草独特的清香,学生们正专注地在布帛上创作,将古老壮锦的八角星纹融入现代设计,制作出非遗香囊“麽乜”。

学生发展中心主任陆东斌介绍:“我们构建了‘麽乜工坊+劳动教育’的实践体系,希望学生能在实践中真正领悟劳动创造价值的内涵。”

劳动教育大棚里,高三学生正在收割今年第二茬艾草。“从种植到加工全流程参与,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劳动价值链。”生物教师廖宗介绍,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种植的艾草喜获丰收。劳动教育评价系统显示,持续参与项目的学生中,责任心、抗挫折力等核心素养平均提升35%。

来自瑶山的受助学生那彩英对此深有体会。从最初笨拙地穿针引线,到能独立设计具有现代美感的文创产品,两年的劳动实践让他完成了蜕变。“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产品路演,优胜作品会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伴手礼。”那彩英说。这种将劳动成果转化为实际价值的机制,激发了很多学生的内生动力。

在学校的创客空间里,物理社团的学生们正在调试“悬浮麽乜”装置。这种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源于学校正在开展的“非遗+学科”课程矩阵……

“每针每线都在重塑自信。”民族高中资助办主任肖知欣翻阅着学生的成长档案:害羞的侗族女孩成为非遗讲解员,沉迷网游的男生在文创设计中找到人生方向……项目开展5年来,像这样的蜕变故事已记录137个,98%的受助学生考入本科院校,其中15人选择了民族学、非遗保护等相关专业。

如今,“家—校—社—企”协同发展的数字化平台正在搭建,受助学子的终身成长档案被逐一点亮。在这片曾被群山阻隔的土地上,一朵朵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教育麽乜”正在翩然绽放。

采茶戏

非遗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灵

本报讯(通讯员 刘蔚卫 记者 甘甜)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是江西的“拿手好戏”——赣南采茶戏的独特标志,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依托赣南地区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深耕以赣南采茶戏为主的非遗文化传承,助力地方文化繁荣发展。

“非遗传承需以精神为内核,方能生生不息,而红色是赣南最大的底色,在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里,主角以‘矮子步’退场,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精神的象征。”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杨林说。

赣南师范大学“赣南采茶舞”课程打破传统“口传身授”的模式,将采茶戏元素融入红色叙事;近期,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课程“苏区烽火:红色文化的历史长歌与当代回响”,获评2024年全省“专题+艺术”特色思政课。

“我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能掌握赣南采茶戏的技艺,更能以非遗传承为纽带,厚植家国情怀,成为文化守护者与创新者。”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杨林说,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创新提出“学—研—演—创—践”五位一体课程体系。

课堂上,教师以身示范讲解表演要领,并带领学生研读剧本、自导自演;课堂外,鼓励学生“走出去”,将非遗融入文创、新媒体作品,更通过社会实践见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力量。

据悉,学校将继续立足本土培养核心传承编创梯队,辐射至福建、广西等地。同时,大力开发中小学美育课程,助力采茶戏从高校课堂走进基础教育,以文化浸润滋养青少年心灵。

中医药

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吕京 苏勤)近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十六小学(伏羲学校)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文化主题劳动实践活动。一亩见方的“百草园”里格外热闹,翻土、播种、浇水……孩子们化身“小郎中”,在“百草园”里播种希望,在医药馆内研习技艺,体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片由各班分片负责的劳动实践基地里,黄芩、桔梗、藿香、菊花等多种中草药正焕发勃勃生机。学校给各班级划分了“责任田”,让学生全程参与种植、管护和采收。

走进校园医药馆,展柜上陈列着上百种中药,浓浓的药香扑面而来,文化墙上则介绍着各类草药的药效以及人体穴位。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小郎中”们认真学习艾灸、推拿等传统技法。“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健康理念,感受中医智慧,使中医未来有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医养身社团负责人郭蓉介绍。

活动现场,学生还动手制作各类药丸等,并通过书写中医经典、设计草药书签等艺术品,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我们从2017年就开始探索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教育教学,通过经典诵读、书法武术、劳动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该校校长范志敏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推行‘家族制’管理,通过合作种植,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同时深化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9日 第04版

作者:记者 陈朝和 周仕敏 甘甜 通讯员 于丹 黄方梅 刘蔚卫 特约通讯员 吕京 苏勤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