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主要栽培农作物抗旱技术指导意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9 07:21 2

摘要:用足用好水源,科学开展灌溉。针对越冬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受旱情况,动员各方力量,广辟水源渠道,充分动用渠水、池水、旱窖水等各类水利设施,全力扩大灌溉覆盖范围。在灌溉方式上,积极推广滴灌、喷灌、点灌等节水技术。灌溉时间选择清晨(5-9点)或傍晚(17-20点)

用足用好水源,科学开展灌溉。针对越冬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受旱情况,动员各方力量,广辟水源渠道,充分动用渠水、池水、旱窖水等各类水利设施,全力扩大灌溉覆盖范围。在灌溉方式上,积极推广滴灌、喷灌、点灌等节水技术。灌溉时间选择清晨(5-9点)或傍晚(17-20点),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损失,降低高温时段灌溉对作物的影响。

及时“一喷三防”,提升作物抗旱能力。冬小麦每亩采用“50克磷酸二氢钾+30克尿素+10毫升芸苔素内酯(0.01%)+15克流体硼”配方,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冬油菜每亩施用“100克磷酸二氢钾+50克氨基酸叶面肥+20毫升腐殖酸+10克螯合硼”,兑水40公斤喷雾。喷施作业严格避开作物扬花期,选择阴天或微风天气进行。

加强监测预警,精准防控病虫害。针对干旱条件下作物抵抗力下降、病虫害高发的特点,加密田间调查频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冬小麦、冬油菜田间重点防控红蜘蛛、蚜虫,可采用“1.8%阿维菌素2000倍液+5%啶虫脒1500倍液+0.3%磷酸二氢钾”防治,喷液量不少于30公斤/亩,确保叶片背面均匀着药;冬油菜田以蚜虫和菌核病为防控重点,可采用“10%吡虫啉2000倍液+50%腐霉利1000倍液+1%尿素”混合喷雾,重点对基部叶片和地表进行均匀喷施,降低菌源基数。

分类施策止损,有序推进改种。结合气象预报和田间实际灾情,对受灾田块进行科学评估,精准实施分类管理。对于北部地区个别冬小麦已干枯、确无产量形成可能的田块,第一时间与养殖企业、合作社对接,组织开展机收服务,将干枯麦苗作为青贮饲料,最大限度减少农户损失。同时,立足“算好茬口账、季节账、效益账”原则,科学指导农户改种马铃薯、高粱、荞麦等耐旱、短季作物,确保秋粮生产有序衔接,实现“以秋补夏”目标。

抢抓农时灌溉,全力造墒保苗。针对秋粮作物(玉米、马铃薯等)生长需求,有灌溉条件的地块,综合运用滴灌、喷灌、渗灌等节水技术,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受旱程度精准补水,全力扩大灌溉面积。对于前期因干旱未播种或出苗困难的玉米地块,采取点浇点种、拉水补灌、喷施叶面肥等措施,抢抓农时加快播种进度,确保苗全苗齐。针对中药材,当连续天气预报显示无降雨时,及时遮盖遮阳网,可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强光时段遮盖,其余时间揭开以利于通风。

坚持分类指导,落实科学抗旱。对已出苗但墒情较差的田块,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抗旱剂、保水剂等增强作物抗逆能力。同时结合浅耕除草、聚土垄作等农艺措施,减少水分和养分竞争土壤水分蒸发,提升保墒效果,为秋粮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强化监测预报,有效防控病虫。加强监测预警和田间调查力度,及时发布病虫预报信息,科学开展防治工作。针对草地贪夜蛾,抓住低龄幼虫最佳防控时期,选用“6%甲维·氟铃脲乳油20—30克/亩”“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3—5克/亩”“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2—15毫升/亩”等高效低毒药剂进行喷雾防治。玉米大小斑病防治选用“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40—60毫升/亩”“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30—50毫升/亩”等药剂。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坚持“早发现、早拔除、早防治”原则,及时清除中心病株,并交替喷施“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40—60克/亩”“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15—20毫升/亩”“30%氟吡菌胺·精甲霜灵悬浮剂11—19毫升/亩”等药剂,遏制病害扩散蔓延。

来源:渭源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