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壮美的自然风光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扎鲁特旗引以为傲的“绿色家底”。近年来,扎鲁特旗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旗”发展战略,聚焦落实“五大任务”,采用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统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壮美的自然风光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扎鲁特旗引以为傲的“绿色家底”。近年来,扎鲁特旗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旗”发展战略,聚焦落实“五大任务”,采用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统一的修复治理方式,持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增加发展的“含绿量”,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和绿色底线。
走进扎鲁特旗前德门苏木科尔沁沙地治理项目现场,人头攒动,机器轰鸣,多台大型免耕播种机正在沙地上往来穿梭,整齐地播种撒籽。该项目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耕作,进一步提高了播种效率和播种精度,为后期的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草籽顺利在沙地里“安家落户”提供了有力保障。
前德门苏木前德门嘎查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常年干旱少雨,风沙肆虐。漫天黄沙不仅威胁着当地农牧民的生存环境,还源源不断地向周边地区“输送”着上千万斤的沙土,威胁着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治科尔沁沙地,护一方青绿”也成为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的头等大事。
2024年,前德门嘎查通过土地流转、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将嘎查16000多亩沙地集中连片流转给旗草源农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治理。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漫天黄沙的沙地,如今已被一片片绿色植被覆盖,防风固沙效果明显。
前德门嘎查党支部书记杨长林感慨地说:“这一年,我们见证了沙地的蜕变,也看到了村民们生活的新希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沿着这条绿色发展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牧区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广袤的乡村沃野就是巨大的绿色宝库。近年来,扎鲁特旗草源农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生态修复进行沙地治理的基础上建设优质饲草料基地,通过"肉牛养殖+企业示范+产业转型升级"的经营模式,建立项目区内草原保护修复体系,有效遏制项目区内退化沙化趋势,同时带动当地牛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达到了“人、草、畜、生态、文化”有机结合的目标。
走进查布嘎图苏木查布嘎图嘎查人工饲草基地,农机手们正驾驶着牧草播种机和镇压机在草场中来回穿梭,开展补播作业。
“我们采用了‘免耕补播’方式,混播了三个种类的多年生牧草。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修复已遭受‘三化’影响的草牧场,还能有效恢复植被、修复生态、改善草种结构,牧草产量也由改造前的每亩不足50公斤提高到每亩200公斤以上。”项目负责人于果介绍,传统的耕作方式在修复草牧场时往往会破坏土壤结构,而“免耕补播”无需翻耕土地,直接在原有植被上播种,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保留了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为新播牧草的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三种多年生牧草混播,不同牧草根系深浅、生长周期互补,进一步增强了植被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固土能力。
除了生态效益显著,项目还通过 “联农带农” 机制,将转型升级的成果转化为农牧民的切实利益,确保了项目“转”有方向,“升”有成效”。
谈起采用“免耕补播”方式的收益,家住查布嘎图嘎查的牧民刘孝辉无疑是最有发言权。他家圈养着 400 多头牛,在过去,每年购买饲草料的费用都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每到草料短缺时节,他不仅要四处奔波寻找合适的草料来源,还要承担高昂的运输成本,这让他常常为草料问题愁眉不展。
得益于“免耕补播”技术带来的高产牧草,现在刘孝辉可以就近购买草料,省时省力又省钱。“去年买了 7000多捆,正好是在缺草的时候买的,不仅便宜还离家近,省下的不仅是运输费用,也有了更多精力去照料牛群。”刘孝辉满脸笑容地向记者介绍。
从“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绿色,始终是扎鲁特人的梦想,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自项目实施以来,扎鲁特旗始终秉持“生态优先、产业融合”的原则,以植被恢复、结构优化、产能提升为核心,采用科学的方法,保护与发展并重,持续推动人工饲草基地建设,为全旗畜牧业的现代化建设筑牢基础。截至目前,全旗已完成5万亩人工饲草基地的种植修复工作。(韩飞 扎来特 王双喜)
来源:扎鲁特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