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发现还是另有图谋?德国要归还中国文物,可是英国还在装睡!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8 03:58 2

摘要:2024年,德国宣布将加速归还八国联军时期掠夺的中国文物,一时之间,欧洲博物馆界风声鹤唳。可就在这“道义感召”的浪潮中,英国却“纹丝不动”。

2024年,德国宣布将加速归还八国联军时期掠夺的中国文物,一时之间,欧洲博物馆界风声鹤唳。可就在这“道义感召”的浪潮中,英国却“纹丝不动”。

大英博物馆那扇厚重的铁门依旧紧闭,馆内珍藏着超过2.3万件中国文物。从圆明园遗珍到敦煌壁画,从《女史箴图》到大维德花瓶,无一不是血泪历史的见证。

德国是良心发现,还是算准了国际政治这盘大棋?英国,这场“装睡”的旧梦,又还能维持多久?

2021年11月,德国正式启动《中国文物溯源项目》,专门对八国联军期间掠夺的中国文物进行系统清查。

这个由德国失落文化遗产中心出资,柏林国家博物馆牵头的项目,联合了全国7家顶级博物馆共同参与。按计划,这项工作将在结束后将公布完整的溯源报告和归还时间表

看似良心发现,实际上,这背后藏着一套精密的利益算盘。早在2019年3月,德国各州教育部长就联合发布文件,首次明确承认殖民和战争背景下获得的文物“不具合法性”。

这一文件的推出,并不单纯是历史反思,而是德国在国际外交和文化博弈中精心策划的一步大棋。

前苏联时期,东德曾经向中国返还了一部分在侵略中掠夺走的文物。这是因为当年两国同为社会主义阵营,关系比较友好。

近年,德国先后向尼日利亚归还了著名的贝宁青铜器,向非洲、拉丁美洲多国交付了数千件殖民时期掠夺文物。

这一连串“高调归还”的背后,是德国积极争夺国际文化话语权的实际操作。通过“文化道义”换取国际认同,通过“文物外交”拓展非洲和亚洲国家的政治合作空间。

德国政府清楚,通过主动归还文物,不仅可以减轻历史包袱,还能在新一轮全球治理结构调整中抢占道德高地

这一套“借归还行外交”的操作,让德国在欧盟内部和国际社会赢得了更多话语权,巧妙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外交压力。

至于中国文物什么时候真正回家?德国的答复看似积极,实则模糊。文件已出,行动何时启动?没人敢打包票。

这场归还大戏,更多的是一场“姿态外交”,至于实质成果,还得继续看德国的耐心和诚意。

对比德国的“积极表态”,大英博物馆却自有一套“御敌有术”的法宝。目前,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数以万计。

这些珍贵文物中,有圆明园被焚后的遗物,有敦煌藏经洞被强行掠走的佛经残卷,还有那件全球唯一的大维德花瓶,每一件背后都是一段血泪交织的历史。

英国拒绝归还的底气,来源于一部自家立下的法案——《大英博物馆法》。1963年,该法案明确规定:“无论任何原因,大英博物馆藏品一律不得归还。”这一纸法案,成了英国挡在全球归还潮流面前的“金刚罩”。

2002年,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等18家西方顶级博物馆联合发布“环球博物馆价值宣言”,明确反对将殖民时期掠夺的文物归还给原属国家

他们提出所谓的“世界共享”理论,说得好听,是为全人类保留文明遗产,说得直白,就是霸着不还。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2023年8月,大英博物馆曝出惊天丑闻——超2000件馆藏文物神秘失踪。

这批消失的文物包括公元前15世纪到19世纪的黄金饰品、珠宝、玻璃制品等珍贵文物,直接导致馆长、副馆长双双引咎辞职。

这一事件不仅揭穿了大英博物馆管理混乱、贪腐横行的问题,更让所谓的“文明守护者”身份荡然无存。

大英博物馆之所以“死扛到底”,无非是因为一旦打开文物归还的大门,其国家形象和文化资本将遭受无法弥补的打击

文物归还背后不仅仅是文物本身的流失,更涉及到高额赔偿、国家形象坍塌和殖民历史被再度审判的风险。与其面对这滔天后果,不如继续装睡。

尽管面临重重阻碍,中国对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从未停止。2023年8月底,瑞士向中国归还了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这是中国在国际文物追索道路上的又一次胜利。

这批文物的归还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文物追索中的强大话语权,也进一步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可。

自1949年以来,我国已成功追回超过15万件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一代代文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是国家对历史尊严的坚守。

2023年,一场关于文物回归的全民情感共鸣也在悄然爆发。这一年,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微短剧横空出世。短短几天,播放量破亿,相关话题连续霸榜各大社交平台。

剧中以一只拟人化的玉壶为主角,讲述它如何逃离大英博物馆,踏上归家之路。这部短剧用简单的镜头和深沉的情感,唤醒了国人心中对失落文物的无尽思念。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共收藏有中国文物约167万件。这还不包括无数散落在民间、私人藏家的中国珍宝。

这些文物,或尘封在暗室,或陈列在异国他乡的展柜中,它们的真正归宿,应是故土山河之中。

文物的归家之路虽远,却从未中断。正如《逃出大英博物馆》中那句打动无数人的台词:“人若思念,便思念;终会相见。”历史的伤口终将愈合,流离失所的国宝也终将踏上回家的路。

无论德国的“良心发现”有几分真诚,英国的“装睡”还能持续多久,那些跨越世纪的文化记忆,终将在中华大地上重放光芒。

八国联军掠夺文物德国溯源项目即将结束,中国文物何时回家.界面新闻.2024-04-10

大英博物馆里究竟有多少中国文物?为何拒绝归还.羊城晚报.2023-08-29

独出心裁,《逃出大英博物馆》这样讲述中国文物.......澎湃新闻.2023-10-03

来源:小牧童那小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