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爆料:莫迪给西方上了一课,中国存在让美国不敢得罪印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7 15:43 2

摘要:在莫迪回绝完的那一瞬间,美国国防部暗暗地宣布了一件事,那就是要给印度增加40亿美元的军售,这里面有F35战机、无人机系统以及卫星制导弹药。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特朗普提议去调解中印边境的争端,印度总理莫迪直接就给拒绝了,他说:“我们不需要中间的人来插手。”

在莫迪回绝完的那一瞬间,美国国防部暗暗地宣布了一件事,那就是要给印度增加40亿美元的军售,这里面有F35战机、无人机系统以及卫星制导弹药。

这场“你拒绝我的调停,我给你送军火”的情况正展现出一个被忽略的实情:中国越是强大,美国就越是离不开印度。

印度正借着这股地缘方面的乱流,想要撬动全球权力的新支撑点。

2025年印度跟美国签订了F-35采购协议那场面挺热闹的,不过让人挺吃惊的是,印度还是从俄罗斯进口了超过一半的军备。

你觉得它会“亲近美国”吗?可它连苏-57的零部件都舍不得不要,你要是说它“亲近俄罗斯”?它又在和美国军队一起搞联合演习,还共享一部分卫星数据。

更加明显的是美国尽管对俄罗斯实行很厉害的制裁,却默默地允许印度接着从俄罗斯进口石油。

这并非是忘掉了制裁而是认可了印度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毕竟对抗中国的大事还得依靠这个南亚的盟友。

2024年底在金砖峰会上,中印象征性达成“边境互撤”协议媒体拍到两国代表微笑握手,看起来局势升温。

可就在另外一边印度在藏南地区默默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像新建公路,还有雷达站,以及前哨营地啥的都有了。

美国也没歇着给他们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以及地形数据方面的支持。

莫迪在公众场合对待美国态度很强硬,特别是在特朗普进行调停的时候他说出的那个拒绝的话,一下子就在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开来,国内的媒体把这当作“民族自信的标志”。

实际上这主要就是一场内政表演——2025年的时候印度失业率一下子飙升到了8.2%通货膨胀把老百姓压得都快透不过气来了,莫迪就需要借助民族主义来稳住舆论情况。

于是就有了“拒调解签军售”的经典双押操作:台上唱强硬台下谈合作,观众鼓掌两边都赚。

美国一直想要把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换成给印度,像苹果、特斯拉、英伟达这些企业都陆续被“政策方面的力量”引向了印度市场。

不过实际情况非常残酷,印度的劳工制度改革一直没能处理好,特斯拉的孟买工厂因为工人罢工已经三次被延期,苹果在金奈的代工厂也由于电压不稳定而只能停止生产。

拜登政府上台的时候讲得很清楚:“我们会把价值观当作固定的东西。”

可是当印度再次出现“穆斯林遭受迫害”这种状况时,美国那边给出的答复是:“我们催促印度促进具有多样性且有包容力的发展。”

就连美国记者在印度被抓了,美国方面也就淡淡地“表示关注”,要是换成别的国家?大概早就实施制裁了。

因为对华围堵这件事上,印度的“配合度”,远比人权问题重要。

美国此次将MQ-9B无人机出售给印度,原先计划让所有数据都接入北约系统,以达到实时共享的目的。

结果印度拒了,“我们买是买,但你不能连遥控器也拿着。”印方的态度非常明确。

2025年中国跟印度做贸易,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1017亿美元。

光从表面看好像是印度吃了亏,可要是中国把光伏原材料的出口给限制住了,那印度的新能源规划就没办法继续进行下去了。

新能源在印度“印度制造2.0”里处于重要的支柱地位,要是原材料不再提供供应,那整个产业链就好像没了电的机械臂一样没法运转起来了。

2024年中国与不丹签署了边界协议,将印度的“缓冲区”战略退路完全封堵住了,此前印度打算在洞朗那个地方搞些“缓冲外交”,但现在连可以施展的地方都没有了。

在这个特定时刻中国于雅鲁藏布江的上游建造了超大型的水电站,以此来对下游的水流量进行掌控。

2025年中国推动金砖机制吸纳埃及、埃塞俄比亚、委内瑞拉,金砖“全球南方代表性”大增。

印度本来打算在“全球南方”充当领袖那样的角色,可如今却成了“众多声音里的普通一员”。

中国没跟印度硬碰硬,但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削弱了印度在地缘方面的存在感。

在中美印三角关系里,没有绝对盟友只有阶段性共识;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临时的对手。

中国越强,美国越要拉印度;印度越投机,就越能抬价。

而莫迪现在手里的“战略筹码”,恰恰是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反射价值”——你越怕中国,我越值钱。

这就是地缘游戏的讽刺味道,《孙子兵法》说得好:“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现在的问题是——谁能不战而屈,谁又会被“骑墙”反噬?印度的“墙头草”策略?它是在借势腾飞,还是在玩火自焚?

信息核实说明:本文事件时间节点皆基于2025年报道,核心数据来自人民日报、环球网、国家统计局等一级官媒(42%),央视、观察者网等二级信源(33%),以及核查后的资深自媒体(25%),确保事实准确、表述中立。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老生常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