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邑耀州的岁月长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9 09:14 2

摘要:耀县地处“北山锁钥”之地,地形复杂,北依子午岭余脉,南俯渭水,漆水河、沮水穿境而过,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格局。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其在古代交通和军事上占据重要地位。

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渭北黄土高原南缘,这是一片充满历史底蕴与人文魅力的土地。

这里山河形胜,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人文荟萃之所,岁月的长河在此留下了无数璀璨的印记。

一、历史地理:山河拱卫的关中要冲

耀县地处“北山锁钥”之地,地形复杂,北依子午岭余脉,南俯渭水,漆水河、沮水穿境而过,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格局。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其在古代交通和军事上占据重要地位。

战国时期,耀县便处于秦国与义渠国对峙的前沿地带,秦昭襄王修筑长城,抵御义渠。

耀县境内留存的战国秦长城遗迹,是那段烽火岁月最直观的历史见证。这些古长城多分布于耀县北部山地,依凭险峻地势而建,就地取材以黄土夯筑,部分段落夹杂碎石加固,虽历经两千余年风雨侵蚀与岁月剥蚀,仍可见断续延伸的墙体轮廓,残高1 - 3米不等,蜿蜒于山梁沟壑之间,雄浑苍凉之感扑面而来。

在石柱乡、演池乡等地,现存较为典型的长城遗址段落。墙体夯层清晰可辨,每层厚约8 - 12厘米,夯窝密集规整,展现出当时高超的筑城技艺。沿线还零星分布着烽火台遗迹,虽大多已坍塌成土丘状,但仍能从其高于周边地势的形态,以及残留的红烧土、炭灰堆积,想象当年点燃狼烟、传递军情的紧张场景。

这些长城遗迹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合,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更成为研究战国时期秦与义渠政治、军事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无声诉说着昔日金戈铁马、戍卒守望的历史画面。境内至今仍留存着古长城的遗迹。

到了隋唐时期,耀县是京畿长安通往北方的重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线节点隋唐时期,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耀县成为京畿长安通往北方的交通枢纽,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线节点,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从长安出发,经高陵、三原抵达耀县,由此向北可直通坊州(今黄陵县)、延州(今延安),进而连接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向西北则通往邠州(今彬州)、宁州(今甘肃宁县),延伸至河西走廊。这条交通要道上,驼铃阵阵,商旅络绎不绝。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原物产经此运往北方和西域,而来自中亚、西亚的香料、珠宝、皮毛以及独特的异域文化,也沿着这条路线传入长安,再辐射至中原各地。

耀县境内的漆水河河谷,成为天然的交通走廊。河畔的古道上,每日往来的不仅有驮运货物的商队,还有传递文书的驿卒、云游四方的僧侣、赴任的官员。为保障交通顺畅和商贸安全,朝廷在耀县设立驿站,其中“华原驿”规模较大,设施完备,可为过往行人提供食宿、马匹更换等服务。当时,来自波斯、大食的商人常驻足于此,与本地商贩进行交易,使得耀县的市集热闹非凡,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汇聚一堂,各种特色商品琳琅满目,充满异域风情的音乐、舞蹈也在街头巷尾不时上演,呈现出一派多元文化交融的繁荣景象。

佛教的传播与交流在这一时期也因交通之便而更加活跃。

耀县的药王山、五台山等佛教圣地,吸引着众多来自西域和中原的高僧大德。他们沿着丝绸之路支线来到耀县,或在此讲经说法,或驻足修行,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药王山石窟在隋唐时期迎来大规模开凿与修缮,佛像造型、雕刻技法都受到了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中原文化特色,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在艺术领域的生动体现 。

耀县也由此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中转站,在隋唐盛世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便利的交通带动了商贸往来,也让这里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区域。

宋代,耀县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北方重要的能源产地,宋代,耀县的煤炭资源开发进入繁荣期,其储量丰富、埋藏较浅的煤层,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黑色黄金”。

当地百姓采用简易的竖井开采方式,在漆水河沿岸及周边山地,分布着众多小型煤窑,每逢清晨,挑夫们便担着乌黑发亮的煤块,沿着蜿蜒古道运往四方,形成“煤担如蚁,络绎于途”的独特景象。

耀县的煤炭为周边城镇的手工业注入强劲动力。陶瓷业首当其冲,作为北方青瓷代表的耀州窑,在宋代达到鼎盛。

相比木柴,煤炭燃烧热量更高、火焰更稳定,窑工们用其烧制瓷器,不仅提升了窑炉温度,更能精准控制火候与气氛,使得青瓷釉色更加晶莹剔透,“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耀瓷精品得以批量产出。

煤炭还广泛应用于金属冶炼,当时耀县周边的冶铁作坊,以煤炭为燃料熔铁铸器,锻造出的农具、兵器质地坚韧,远销关中乃至北方各地,极大促进了当地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煤炭贸易的兴盛,也带动了耀县商业与交通的繁荣。

漆水河畔,满载煤炭的船只顺流而下,运往渭河流域的城镇;陆路商道上,马帮、车队往来不息。

为方便煤炭交易,县城及重要集镇设立了专门的煤市,茶馆、客栈、商铺围绕煤市而兴,形成热闹非凡的商业街区。

由此,耀县不仅成为北方重要的能源产地,更以“煤”为纽带,构建起辐射周边的经济网络,在宋代的手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独特印记。为周边城镇的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遗迹遗存:凝固时光的历史密码

佛教艺术瑰宝——药王山石窟

药王山原名磬玉山,这里不仅是孙思邈隐居之地,更以石窟艺术闻名于世。药王山石窟始凿于北朝时期,历经隋唐,现存23个洞窟、45尊造像和8处摩崖造像龛。其中,北周时期的佛像造像风格独特,融合了西域与中原的艺术特点,佛像面容慈祥,衣纹流畅,既有西域犍陀罗艺术的挺拔刚健,又有中原佛教造像的温婉含蓄。摩崖石刻《魏文朗造像碑》更是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之冠”,其雕刻精美,文字古朴,是研究北朝宗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

以下是关于“佛教艺术瑰宝——药王山石窟”的介绍:

药王山石窟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的药王山上,海拔812米。这里五峰环拱,古柏苍翠,自唐迄今号称名胜。石窟分布于山之东南隅东西长20多米的崖面上,现存7个洞窟、23个佛龛,共43尊造像,造像技法包括高浮雕、浮雕和圆雕,制作时代自北周、唐、宋至明清。 

药王山雕刻细腻:佛像的面部表情、衣纹服饰等都刻画得极为精细。如隋代的观音菩萨立像,上部衣纹细若轻纱,下部较厚,赤足立莲台上,形态逼真。

药王山风格多样:北周的弥勒像,造型古朴庄重;唐代造像则具有典型的盛唐风格,体态丰腴,线条流畅,如第3号窟第5龛的菩萨像,药王山造型颇佳;金代刻像风格又有所不同,展现出不同时期佛教艺术的特点。 融合创新:部分造像将西方的佛文化与东方的文化元素完美结合,如明代的释迦牟尼造像,莲花座下雕有一巨蟠,戏水弄云,体现了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药王山北周弥勒像:第2号窟的北周弥勒像最为精美,高3.3米,是药王山石窟造像中的杰出代表,其造型庄重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药王山唐代菩萨像:第3号窟第5龛的盛唐时期菩萨像,身姿婀娜,面相丰满圆润,神情慈祥,是药王山造像中的上品。

药王山思维菩萨像:宋代的思维菩萨像,通体漆黑发亮,结跏趺坐,双目微闭,当地称其为“摸摸爷”,造型独特,富有韵味。

药王山佛教传播见证:药王山石窟的造像从北周开始,历经多个朝代,反映了佛教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传播,为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药王山文化交流体现:石窟造像融合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是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对于研究古代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药王山社会生活反映:造像碑上的铭文以及造像中刻绘的人物、服饰、马饰鞍辔、车舆形制、屋宇建筑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资料。

千年瓷韵——耀州窑遗址

耀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青瓷窑场,创烧于唐代,宋代达到鼎盛,与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外的“宋代六大窑系”。在黄堡镇的耀州窑遗址,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窑炉、作坊、泥池等遗迹保存较为完整。这里出土的瓷器种类繁多,碗、盘、瓶、壶等生活用具造型优美,其“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刻花、印花工艺独步一时。“十里窑场”的盛况,通过遗址中的残垣断壁和大量瓷片,仍能让人想象到当年炉火熊熊、匠人们精心制瓷的繁忙景象。

耀州窑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故而得名。它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青瓷窑址,也是中国古代六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鼎盛于宋,金元续烧,明代衰落。

1954年后,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对遗址进行调查。1959年、1973年和1984-199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黄堡、立地坡、上店进行了调查和3次发掘。遗址现已清理窑址近5000平方米,发现唐、五代、宋、金、元时期的制瓷作坊14处、窑炉18座以及数千件完好的瓷器和30多万件瓷片。

耀州窑作坊遗迹:共发现各时代作坊30座,包括露天与室内两种。露天作坊主要加工原料,有碾坊和淘洗坊;室内作坊用作成型、施釉与装饰,为1-7间的窑洞式建筑。

耀州窑窑炉遗迹:发现各时代窑炉45座,陶瓷窑炉平面大体均呈马蹄形,顶呈拱形,俗称馒头窑,可分以柴为燃料的窑炉和以煤做燃料的烧瓷器的窑炉两类,结构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耀州窑遗址造型丰富:产品主要有碗、盘、杯、缸、钵、瓶、罐、盒、枕等生活用具,以餐具、茶具、酒具为大宗,还有随葬器、祭器等。

唐代器物种类多,造型丰富;五代造型以仿晚唐和五代的金银器为特征;宋代器物种类增多,造型多样化。

釉色独特:唐代瓷器

明清建筑典范——文庙

耀县文庙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重修与扩建,是陕西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群之一。文庙以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南至北依次为万仞宫墙、棂星门、戟门、大成殿等建筑。大成殿气势恢宏,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殿内梁架结构精巧,斗拱层叠,彩绘绚丽,是研究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珍贵实例。耀县文庙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建筑序列严谨规整,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建筑智慧,如同展开一卷庄重肃穆的历史长卷。

耀县文庙始万仞宫墙:作为文庙的第一道屏障,万仞宫墙巍峨耸立,气势恢宏。“万仞”之名,取自《论语》中赞颂孔子学问高深之意,象征着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高不可攀 。墙体以青砖砌筑,表面平整光滑,底部厚实稳重,向上逐渐收分,顶部覆以灰瓦,线条简洁流畅。过去,学子们在参加重要考试或祭祀活动时,都会从宫墙前恭敬走过,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儒家文化的庄严神圣,激发对知识与先贤的敬畏之心。

耀县文庙始星门:穿过万仞宫墙,便可见棂星门。棂星即天镇星,古人认为此星“主得士之庆”,将其用于文庙建筑,寓意着国家广育英才。棂星门多为木质或石质结构,造型精巧,雕刻精美。立柱上常雕刻着祥云、瑞兽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横梁间镶嵌着雕花板,镂空的花纹疏密有致,展现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每一处雕刻细节都蕴含着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也承载着人们对教育昌隆、人才辈出的美好祈愿。

耀县文庙始戟门:棂星门之后是戟门,因古代曾在门两侧陈列戟而得名。戟门一般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造型古朴典雅。它既是文庙的礼仪之门,也是分隔前院与中院的重要建筑。在祭祀孔子等重大活动时,戟门才会开启,官员、学子们依序进入,尽显庄重肃穆。戟门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实用性与装饰性,斗拱层叠交错,飞檐翘角灵动飞扬,体现出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妙。

耀县文庙始大成殿:作为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矗立在高台之上,雄伟壮观。“大成”二字出自《孟子》,用以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覆盖,屋脊装饰着精美的鸱吻和脊兽,气势非凡。殿内空间开阔,金柱林立,支撑起高大的屋顶,梁架结构精巧,采用了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方式,

三、人物故事:闪耀古今的耀州群星

(一)“药王”孙思邈的传奇人生

孙思邈,耀县孙家塬村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自幼聪慧,因幼年多病而立志学医,一生遍历名山大川,采集药材,总结民间医疗经验。孙思邈拒绝了朝廷的征召,隐居药王山,潜心研究医学。他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学巨著,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说,孙思邈在药王山采药时,曾救治过一只受伤的老虎。老虎为报答恩情,自愿充当他的坐骑,驮着他四处行医。“虎守杏林”的故事在耀县广为流传,成为了医者仁心的象征。孙思邈还重视养生之道,提出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理念,被后世尊称为“药王”。他的故居孙家塬村至今保留着孙思邈祠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当地都会举行盛大的药王庙会,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

(二)书法大家柳公权

柳公权,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柳公权幼年便勤奋好学,十二岁就能吟诗作赋。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遍阅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传说,唐穆宗曾问柳公权如何将书法写好,柳公权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话表面说书法,实则是在劝谏皇帝要心正治国。柳公权一生作品众多,《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都是其楷书代表作,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四、历史传说:浸润乡土的文化基因

(一)漆沮水的传说

在耀县,关于漆水河和沮水河有着动人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耀县一带干旱少雨,百姓生活困苦。天上的两位仙女看到人间惨状,心生怜悯,她们化作漆水和沮水,滋润着这片土地。漆水仙女性格活泼,水流湍急;沮水仙女性格温婉,水流平缓。两条河流在耀县交汇,形成了肥沃的河谷平原,滋养出了灿烂的农耕文明。百姓们为了感谢仙女的恩赐,每年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

(二)锦阳湖的传说

锦阳湖原名桃曲坡水库,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是一个村庄,村里有一位善良的青年。一天,青年救了一条受伤的小蛇,原来小蛇是东海龙王的三太子。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三太子在村里遭遇大旱时,施云布雨。但龙王得知后,认为三太子触犯天条,将他囚禁。三太子在挣扎中,身体化作了一汪湖水,也就是如今的锦阳湖。湖水碧波荡漾,四周山峦环绕,仿佛诉说着那段动人的传说。

耀县,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无论是巍峨的山峦、流淌的河流,还是精美的遗迹、传奇的人物、动人的传说,都在诉说着它的独特魅力。它是关中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彩。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来源:作者文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