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浦东塘桥街道,每个居民区都藏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密码:浦明华庭弥漫的茶香里,飘着邻里间的欢声笑语;微南小区的合唱声中,夹杂着养老院传来的阵阵掌声;蓝欣居民区,居民们亲手改造的“疗愈花园”充满生机……这些看似零散的文化场景,共同勾勒出塘桥街道“一居一品”工程的深层
在浦东塘桥街道,每个居民区都藏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密码:浦明华庭弥漫的茶香里,飘着邻里间的欢声笑语;微南小区的合唱声中,夹杂着养老院传来的阵阵掌声;蓝欣居民区,居民们亲手改造的“疗愈花园”充满生机……这些看似零散的文化场景,共同勾勒出塘桥街道“一居一品”工程的深层逻辑——不是自上而下的“文化移植”,而是让文化在居民的需求中自然“生长”,在自治实践里不断迭代升级,进而赋予社区自我更新的能力,更让塘桥文化聚力在点滴场景中落地生根,成为连接居民情感、激活治理动能的核心纽带。
让文化品牌“长”在居民心坎里,凝聚情感共鸣的文化向心力
2024年3月,浦明华庭居委会在《社区文化团队成员招募通知》的需求调研中发现,在众多项目里,80%的家庭勾选了“茶艺”,这直接促成了“茶香润心”茶艺班的诞生。每次茶艺课上,既有学龄前儿童跟着家长认识茶具,也有退休工程师分享老茶饼。居委和物业巧妙合作,将会所一处改造成茶艺空间,设备由物业捐赠,还邀请了茶艺老师授课,形成了“需求收集—资源整合—场景落地”的完美闭环,让茶文化成为串联代际、融合邻里的情感媒介。
这种精准定位在微南居民区体现为“银发舞台梦”,更彰显塘桥文化聚力对特定群体的情感托举。当社区调研显示60岁以上居民中70%有“登台表演”意愿,居委迅速对接街道文化中心,引入专业声乐和舞蹈老师,孵化出“哆唻咪合唱团”和“舞之韵舞蹈队”,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大家的表演水平不断提升。每周三下午,平均年龄68岁的队员们在活动室排练《红梅赞》《南泥湾》《游击队之歌》等,窗台上摆满了他们自费购买的演出服,他们积极参加街道活动,还常去养老院演出。“以前觉得合唱是年轻人的事,现在发现老歌也能唱出新生活。”合唱团成员、退休教师彭越说。老歌新唱的不仅是旋律,更是对银发群体价值认同的文化聚力,让岁月沉淀的情感在舞台上重新焕发光彩。
从“兴趣小组”到“文化IP”的孵化哲学,是塘桥文化聚力从散点到系统的升级跨越。2002年,蓝村夕阳红读书会成立。23年间,它从寥寥数人发展成约25人参与的温馨团体,成员多为退休教师、医生。读书会内容丰富,涵盖时政、养生、古典文学、英雄事迹等。学习形式多样,有报告会、讲座,还有文化沙龙、文艺才艺展示等。12位骨干精心策划每月活动,其中诵读组多次在社区内外展示风采,使读书会成为社区文化IP,传承知识、凝聚人心。当兴趣被系统培育为品牌,个体的热爱便汇聚成集体的文化向心力,让知识传播与情感联结形成长效共振。
当文化品牌成为社区自治“转换器”,激活共治共享的治理聚能环
从“文化活动”到“治理平台”的功能升级,是塘桥文化聚力从柔性浸润到刚性治理的效能转化。蓝欣居民区70余平米的“疗愈花园”,由荒废空地改造而来,实现了从文化品牌到治理载体的转变。居民参与设计时成立“园艺自治小组”,在“花园聚会”中交流养花心得,还共商小区治理议题,使其成为议事平台。花园里种植的植物兼具观赏与药用价值,居民用其制作手工艺品传递关爱,还通过科普讲座丰富小朋友的文化生活,为社区治理开辟了新路径。一片花园,既是文化滋养的空间,也是治理协商的舞台,让文化聚力在润物细无声中转化为共治合力。
茂兴居民区“茂美兴茶”茶艺社创新打造“茶香议事”模式,实现从文化空间到治理平台的功能跃升,更将塘桥文化聚力的柔性特质融入刚性治理。每月活动日,居委干部化身“茶童”,在分茶过程中通过“茶水单”收集“楼道堆物”“花园补绿”“电梯老化”等民意。依托这一模式,楼道堆物在居委、物业等多方协作下清理完毕,中心花园绿化缺失问题获街道支持完成补绿,电梯老化问题也于今年彻底解决。正如茂兴居民区书记姜华所言,茶文化“和静怡真”的氛围,让居民更愿畅所欲言。如今,茶艺社成为居民参与治理的“缓冲带”,诸多社区治理难题在茶香中凝聚共识、高效化解。茶香氤氲间,文化聚力消弭了治理的距离感,让问题在平等对话中迎刃而解。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生长”的生态构建,是塘桥文化聚力从政府主导到居民主体的角色重构。塘桥香花居民区海枫舞蹈队展现文化生态新貌。5月6日,舞蹈队在滨江步道表演《珊瑚颂》时,散步的白领即兴加入共舞,这一戏剧性场景成为塘桥文化品牌“破圈”的生动注脚。在街道支持下,舞蹈队从自娱自乐走向多元融合,不仅吸引更多居民参与,队员还发挥专业特长为居委设计活动、参与小区治理,形成“居民培育品牌,品牌反哺社区”的良性循环。当文化品牌成为居民与社区双向奔赴的纽带,塘桥文化聚力便拥有了自我更新的生命力,在互动中不断扩容共治“朋友圈”。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居民意识层面,印证着塘桥文化聚力对自治精神的深度培育。蓝高居委书画班自成立23年来,实现了从单向参与文化活动到主动反哺社区的跨越。书画班成员充分发挥自身专长,积极投身社区文化建设:不仅义务开展青少年书法教学、精心策划艺术作品展览,还在传统节日期间为社区老人送春联、赠画扇,传递温暖与关怀。在街道和居委的统筹协调下,社区(老年)学校将为书画班提供多元展示平台与专业技术服务。这种角色转变,让居民真切体会到自身价值,进一步激发了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从“享受服务”到“创造价值”,文化聚力重塑了居民的社区认同,让自治精神成为根植于心的共同信念。
构建可持续品牌“生长系统”,夯实文化聚力长效生长基
从“输血”到“造血”,是塘桥文化聚力的制度保障。在塘桥街道的“一居一品”文化品牌建设和培育赋能行动方案里,清晰标注着“团队建设-品牌培育-评奖评优-宣传展示-经验推广”五级支持策略,并以“建强一个团队、谋定一个方案、抓实一套机制、打造一个项目”为主要内容,凝聚经济、文化、群团等多个条线力量,统筹利用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文化资源,扶持居民区打造特色文体品牌,真正实现从“点上开花”到“面上出彩”的转变。系统化的支撑体系,让文化聚力摆脱“单点突破”的局限,在制度土壤中成长为覆盖全域的生态系统。
在传承中创新生长,是塘桥文化聚力的活力源泉。蓝村读书会在23年里不断更新内容和形式,以固定的每月报告会、讲座为基础,融入节日庆典、文化沙龙等元素,诵读组还突破社区边界展示风采。街道每年举办的“达人秀”“一居一品”“健康操舞蹈比赛”展演等活动,更成为创新的催化剂。“一居一品”的实践证明,基层文化建设要倾听居民的声音。当每个居民区都拥有独特的文化故事,社区便有了独一无二的精神标识,这也为基层治理筑牢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在传承中守正,在创新中破圈,塘桥文化聚力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频、与居民共振的鲜活生命力。
从需求萌芽到治理赋能,从品牌孵化到生态构建,塘桥街道的“一居一品”工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文化聚力”的基层治理实验。它以居民为圆心,以文化为半径,画出了社区共治的最大同心圆——在这里,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流动的情感纽带、治理的柔性杠杆、生长的生态系统。当每一个居民都成为文化聚力的参与者、创造者、受益者,塘桥社区便真正拥有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与治理动能,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触摸、可感知、可复制的“塘桥样本”。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