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又来了?这次严重吗?专家说:可防可控,别太担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8 20:15 3

摘要: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了,最近一段时间,国内的多家新闻媒体,都在提醒我们,新冠有“再次归来”的趋势。

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了,最近一段时间,国内的多家新闻媒体,都在提醒我们,新冠有“再次归来”的趋势

你看下面这新闻,就连在台湾高雄举办演唱会的陈奕迅,都“中招”了!

而我们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上,也不难发现,近期有许多网友都反馈自己“阳了”,基本印证了新闻的提醒。

笔者在字节的“巨量算数”平台,搜索“味觉减退”、“发烧”等关键字,也发现这些词确实最近有升高的趋势。

笔者还帮大家查看了疾控中心的报告,结果表明,3月31日—5月4日,呼吸道样本的病原体核酸检测,检出率最高的就是新冠病毒,几乎连着几个星期都是第1名,而且还有逐步升高的趋势。

这些事实都在提醒我们,新冠真的“卷土重来”了

江苏省疾控中心的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认为,这次疫情反弹其实不算新情况,就是病毒传播的正常起伏,属于可预期的波动。

从2022年12月开始,新冠和流感同时流行了一段时间。但到了2023年3月后,新冠的强度低于流感,而且间隔规律消失了。然后到2025年2月,流感流行降到三年最低,群体免疫力下降,给新冠创造了机会。

同时,新冠上一波是2023年底到2024年初,已经过了一年多,自然感染的抗体几乎没了,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新冠病毒再次传播的潜在风险。

再加上这个季节天气忽冷忽热,本来就是感冒发烧的高发时段。而清明节和五一假期又带来大量人员流动,走亲访友、出门旅游、聚餐聚会的情况明显增多,病毒传播的机会明显变多了。

不过他认为,此次新冠流行即将见顶,并且不会持续太久,甚至都不会影响到高考

总体上来说,是可防可控的。

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肯定还是这次的新冠会对身体带来哪些影响,症状会不会很严重

笔者访问了疾控中心的官网,目前对感染情况的描述,还只是截止到2025年3月。

至于4月和5月的这波新冠感染的症状,官方的通报可能要再等一段时间才会出来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担心,笔者综合了多个社交平台的信息,目前看来这次新冠导致的症状,目前看来与之前几波疫情基本相同, 依然是以“发热、干咳、乏力、味觉减退”等为主。

但如果是低龄儿童、有基础病的、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还是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症状可能要比健康的年轻人严重。家中如果有这类人群,建议常备体温计、退烧药等基本药物,并保持室内通风。

笔者刚才就在网上看到一些网友的分享,也有不少儿童症状比较厉害,例如下面这位。

新冠防护建议,

总结一下,就是一定要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通风换气、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等等!

如果有读者朋友要准备药物的话,笔者这边也建议,大家可以直接参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为了方便大家,笔者这里直接摘录出重要的部分。

以下是推荐的西药药物:

1.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

2.阿兹夫定片。

3.莫诺拉韦胶囊

4.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

以下是指南中提到的轻、中症的中医治疗部分:

1.轻型,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软胶囊、丸、水、 口服液)、疏风解毒胶囊(颗粒)、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 颗粒、宣肺败毒颗粒、散寒化湿颗粒、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2.中型,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 粒)、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散寒化湿颗粒等。

当然,身体感觉撑不住了,一旦症状加重就不要在家耽误了,一定不要强撑,建议直接前往医院治疗!

总的来说,这波新冠疫情与此前几波,恐怕并无太大差异,依然以发热、咳嗽、乏力等常见症状为主。

只要我们保持警惕,科学防护,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等日常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尤其是有儿童或老人的家庭,更要细心观察,及时就医。

希望各位读者朋友都能积极应对,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祝大家身体健康,无病无灾!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5年4月,第14周—18周)

2. 阳性率升至16.2%!新冠感染又抬头?专家:在可控范围内 - 新华网客户端

3. 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的通知_国务院部门文件_中国政府网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