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越大越要多唱歌?医生提醒:老年人唱歌,这4种好处你想不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9 11:52 2

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不少人都见过,小区广场上那些戴着红袖章的阿姨叔叔,边跳广场舞边唱《我爱你中国》《小白船》。

有些人看着笑,有些人烦得不行,但谁都没想到,这群人其实走在了“延寿线”上。

人上了年纪之后,身体一部分一部分在往下走,不光是肌肉、骨头、眼睛、心脏这些看得见的地方在变弱,更深的变化,是呼吸功能、脑神经调节系统、吞咽反应、免疫细胞活性都在慢慢“关灯”。

而这个时候,一开口唱歌,不但不是“玩”,还恰恰对准了好几处健康盲点。

老年人唱歌,看着是用嗓子,实则全身都在动。尤其是肺部,诸多老人存在呼吸浅、气上不来的情况,仅仅走动两步就气喘吁吁。

那是因为膈肌僵了、肋骨活动度差了、肺泡弹性下降了。正常人每分钟的呼吸量差不多在5~8升之间,但很多老人连4升都撑不上。

日本京都大学做过一项测试,让一组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唱歌20分钟,坚持三个月,结果肺活量平均提升了13%。

特别是那些原本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患者,咳痰困难的程度缓解了近40%。

这不是靠深呼吸能练出来的,是唱歌时需要控制气流、延长呼气时间,无形中锻炼了横膈膜和肋间肌群,让“呼吸系统”重新活了过来。

还有个点很少有人提到,唱歌其实是对吞咽反射系统的精准干预。很多老人到晚年开始呛水、吃饭卡喉,其实就是咽反射退化了。

正常人饮水时气管入口会自动闭合,然而老年人由于神经反射迟缓,常常出现“误吸”现象。

而唱歌要用到会厌肌、声带、软腭、舌根这些部位,长时间发声、变音、换气的过程,其实等于每天都在做“吞咽操”。

南京鼓楼医院老年科做过一次小样本追踪,让一群有轻度吞咽困难的老人每天早晚唱《茉莉花》和《我的太阳》,一周后就有40%的老人喝水不再呛咳了,三周后,有一位卧床的奶奶,竟然能自己吃半碗米饭不用鼻饲了。

医生说这其实比插胃管、打针刺激效果要温和但更持久。

最出人意料的是唱歌对心脏节律的影响。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专门做了一个“合唱团心率同步”实验。

他们让一群70岁上下的老人围坐一圈唱歌,心率监测仪实时记录每个人的心跳。

结果惊呆所有人——合唱开始三分钟后,大部分老人的心率居然开始同步波动,在节奏强的歌曲段落,心率提升,在舒缓段落,心率一起下降。

这种“群体生理同步”被称为心率变异性(HRV)调节,是反映心脏—神经系统协调能力的关键指标。

HRV越好,代表心脏越灵敏,越能应对压力和急性病发作。

而唱歌就是一种天然调节HRV的方式,不用跑步、不用瑜伽,只要张嘴唱,就能让心脏节律“跟上节拍”。

对于年纪大的、有心律不齐风险的人,这种低风险高收益的刺激方式太值钱了。

更深的一层,是唱歌对大脑边缘系统的影响。这个系统掌管人的情绪、动机、记忆、认知切换能力。

而老年痴呆的早期征兆,恰恰是情绪迟钝、兴趣丧失、反应慢这些边缘系统的退化。

而音乐是一种非语言刺激,它直接穿透大脑的边缘系统去唤醒神经元活动。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神经所的研究报告指出,经常参与唱歌活动的老年人,在长达7年的跟踪中,认知退化速度比普通老人慢了19%。

尤其是那些唱自己熟悉老歌的老人,大脑的额叶激活区域要明显高于沉默的同龄人。

因为唱老歌本身就是在“翻箱倒柜”地找记忆,把脑子里那些快生锈的抽屉一一打开,等于在给大脑做按摩。

还有一项特别冷门但扎实的数据,是“唱歌对T细胞活性的提升”。

日本东京都立老年病院在2021年做过一项实验,把一群65~78岁的老人分成两组,一组每天唱歌20分钟,一组不唱。

两个星期后检测免疫指标,唱歌组的CD4+T细胞活性提升了约21%,NK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提升了14%。

这说明什么?唱歌不只是让人开心,它能真的激活免疫细胞,把那群“平时懒洋洋”的防御兵一口气叫醒。

而对于免疫力本来就低的老人,这相当于每天开一次战备会议,让身体时刻准备好应对病毒、细菌、小病小灾。

有人觉得老年人唱歌是图开心,说白了就是“没事找乐”。

但其实更关键的是,唱歌是少数几个能同时刺激多个感官系统的活动。

听觉系统在感受旋律,语言系统在输出歌词,呼吸系统在配合发声,记忆系统在调取旋律,运动系统在控制面部和腹部肌肉。

这种多系统协同活动,是对抗老年综合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而且,不管唱得好不好,只要唱,效果就有。甚至跑调也不怕,跑调说明大脑还在尝试校正发音,这反倒是神经系统“有动作”的好信号。

不过要注意,唱歌这个事儿,对场景和方式也有点讲究。不是说非得上KTV,有的人一到那种密闭空间就容易头晕,那是氧气浓度不够造成的。

最好是在通风好的地方,哪怕是自己家阳台、小区花园,只要能放声唱出来,哪怕只是哼歌,都是有效的。

还有个点特别重要,就是唱歌时要站着,坐着唱虽然轻松,但站立时对腹压、横膈膜的控制更好,更容易锻炼到深层呼吸肌群。

一些医生建议,老人每天站着唱三首歌,相当于做了一次中强度肺活量锻炼,强度甚至比快走20分钟还高。

那现在问题来了,如果老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唱歌,是不是就失去了这种健康刺激的机会?

有没有什么方式能“替代”唱歌所带来的这些多重好处?

答案是,可以部分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

朗读、吹口哨、口腔操这种活动,确实可以刺激到部分声带、呼吸肌和面部肌群,也能调节一定的情绪和认知,但它们缺少音乐刺激带来的情绪激活,也不具备歌词记忆和旋律互动的复杂度。

所以,如果身体实在唱不了,那就听,听熟悉的旋律、跟着节拍摇摆,哪怕不发声,也尽量用嘴型参与进去。

[1]黄铁群,小徐.唱歌有利于人体健康[J].中老年保健,2016,(04):18-19.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