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1 年,在德国巴伐利亚乡间,采石工人将石灰岩劈成薄片用于石版印刷,结果偶然发现了一具侏罗纪晚期的化石骨架——它有着羽毛和翅膀,看起来是一只鸟,然而它却有着长长的尾巴和锋利的爪子,又像是爬行动物。这一化石的发现成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重要证据,也再次验证了达尔
生物世界生物世界
2025年05月15日 08:00上海
1861 年,在德国巴伐利亚乡间,采石工人将石灰岩劈成薄片用于石版印刷,结果偶然发现了一具侏罗纪晚期的化石骨架——它有着羽毛和翅膀,看起来是一只鸟,然而它却有着长长的尾巴和锋利的爪子,又像是爬行动物。这一化石的发现成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重要证据,也再次验证了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这只鸟被认为可能是地球上的第一种鸟类,因此被命名为始祖鸟(Archaeopteryx)。
2025 年 5 月 14 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胡晗、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邹晶梅等人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Chicago Archaeopteryx informs on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 avian bauplan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揭示了属于已知最古老化石鸟类始祖鸟(Archaeopteryx)的一系列之前未知的特征。对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始祖鸟化石标本“芝加哥始祖鸟”的分析,揭示了这一标志性类群的骨骼、软组织和羽毛的新信息。这些发现为鸟类的生态学以及从非鸟类恐龙到现代鸟类的演化过渡提供了新线索。
芝加哥始祖鸟是目前已知的第 14 件始祖鸟化石标本,因由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获得而得名,这是一个近乎完整且未被压碎的始祖鸟化石标本,也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始祖鸟化石标本。
芝加哥始祖鸟化石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对这件保存完好的始祖鸟化石标本三维残骸进行了成像,这些残骸近乎完整,只缺少一个指头。在两只翅膀上可以看到特化的内侧次级羽毛,称为 “三级飞羽”。位于头骨和脊椎骨之间的成对骨骼被称为前寰椎。头骨没有以前认为的那么坚硬,尾巴也比以前发现的要长。软组织分析表明,鸟类手部的小指是自由的,可以活动,而鸟类脚垫的形状表明它适合在地面上活动。
而与鸟类亲缘关系密切的非鸟类恐龙的翅膀上部并没有三级飞羽。因此,研究团队认为,芝加哥始祖鸟中出现的这些羽毛表明,这些羽毛可能是为飞行而演化的,可以形成一个连续的空气动力表面。这些发现以及其它特征表明,这种鸟类适应某种程度的飞行,并具有陆生和树栖混合的生态环境。
芝加哥始祖鸟复原图
相关阅读:
2025 年 2 月 13 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Earliest short-tailed bird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Chin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描述了在中国发现的已知的最古老的短尾鸟类,这也是目前全世界最早、最古老的鸟类化石——“政和八闽鸟”(Baminornis zhenghensis),大约与长尾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同时代,将鸟类起源的时间推进到了中侏罗世晚期(1.72亿年–1.64 亿年前),将失去长尾(更接近现代鸟类的体型,有助于飞行)的时间往前推移了近 2000 万年,从而改写了鸟类演化历史。
政和八闽鸟化石
政和八闽鸟和政和动物群生态复原图,赵闯 绘
论文链接:
来源:营养和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