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上,张英面对家人与邻里的宅基地纷争,写下“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主动退让三尺,他的包容成就了“六尺巷”的美谈。
作者:子墨
中年,宛如一幅色彩渐趋沉稳的画卷,在岁月的晕染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人到中年,仿若历经千帆之后,悄然驶入一片宁静的港湾。
此时,与万事言和成为一种智慧的抉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的这句名言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中年人的这种心境。
不再像年轻时那般锋芒毕露,为了一点小事便争得面红耳赤。
历史上,张英面对家人与邻里的宅基地纷争,写下“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主动退让三尺,他的包容成就了“六尺巷”的美谈。
这种包容与妥协并非懦弱,而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
中年的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无论是事业上的小小挫折,还是人际交往中的些许摩擦,都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纳。
就像那被河水冲刷多年的石头,圆润而包容。曾经看不惯的人和事,如今也能理解其中的无奈与必然。
与同事的竞争失败,不再是愤懑难平,而是看到对方的长处,默默祝福并从中汲取经验;与朋友间偶尔的误会,也不再急于辩解,而是相信时间会澄清一切,以宽容之心对待。
与独处相安,是中年给予自己的一份珍贵礼物。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这首诗描绘出独处时的清幽意境。
中年的独处,不是孤独的落寞,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远离官场的喧嚣,在田园生活中享受独处的乐趣。
在喧嚣的尘世忙碌半生,终于懂得给自己留出一方静谧的空间。
一个人在书房里,泡上一杯香茗,在茶香袅袅中阅读一本好书,与古往今来的智者对话;或是在洒满阳光的午后,于庭院中静静聆听鸟儿的啁啾,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在独处中,心灵得到放松,思绪可以自由飘荡。
没有外界的干扰,能够直面自己的内心,梳理过往的得失,思考人生的意义。
自行,是中年坚定的脚步。不再依赖他人的指引,清楚自己的方向。
如同玄奘法师,他一心向佛,不顾艰难险阻,毅然西行取经。
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穿越茫茫沙漠,翻过皑皑雪山,历经无数磨难,最终带回大量的佛经,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年的自己,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勇敢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无论是追求一份新的事业,还是培养一种新的爱好,都有着自己的节奏和判断。不会因为旁人的质疑而轻易动摇,因为深知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自省,则是中年不断完善自我的镜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的自省精神在中年人的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
富兰克林也有每日自省的习惯,他列出了十三条美德,每天都对照检查自己是否做到。
回顾过去的岁月,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言语是否伤人,决策是否明智。
在自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改进。
曾经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家人的感受,那么现在就会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曾经在工作中犯过的错误,会成为日后谨慎前行的警示。
自清欢,这是中年在平凡生活中品味到的独特乐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在简单的田园生活中寻得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不需要灯红酒绿的繁华,不需要阿谀奉承的热闹。在简单的生活里发现美好,在日常的小事中感受幸福。
清晨看到窗外盛开的花朵,心中涌起一阵喜悦;为家人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看着他们满足的笑容,自己也觉得无比欣慰。
这种清欢,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是对生活真谛的深刻领悟。
人到中年,就像一棵历经风雨的大树,枝叶更加繁茂而根基愈发稳固。
故而,与万事言和,与独处相安,自行、自省、自清欢,这是中年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是岁月馈赠的宝贵财富。
来源:子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