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虚拟技术日臻成熟,数字化表演被日渐热捧的演艺圈,十位青年握着铁锹站在麦田里的身影显得格外真实。《种地吧》没有用精致布景搭建乡村幻境,而是让少年们真正俯身于泥土之上,用布满茧子的手掌丈量土地的温度,用农业新科技助力大自然以获得更好的回馈。这种返璞归真的创作姿态
在虚拟技术日臻成熟,数字化表演被日渐热捧的演艺圈,十位青年握着铁锹站在麦田里的身影显得格外真实。《种地吧》没有用精致布景搭建乡村幻境,而是让少年们真正俯身于泥土之上,用布满茧子的手掌丈量土地的温度,用农业新科技助力大自然以获得更好的回馈。这种返璞归真的创作姿态,可以说“上善若水”般地击中了当代人的精神痛点——即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里,渴望触摸真实世界;在价值多元的迷雾中,重新确认劳动的意义。
当写字楼里的白领对着屏幕里的麦浪满怀成就,当考研学生在弹幕中感慨“这才是真正的早八人生”,《种地吧》创造的不只是田园牧歌。节目里少年们凌晨五点下地查看麦苗的镜头,恰与城市青年凌晨三点刷手机失眠的场景形成镜像对照。这种对照通过精准的生活切片,展现青年群体在“悬浮时代”对确定性的渴求,让焦虑的都市人在他者的劳动叙事中找到了更为落地的情感依托,即“认真做好一件事”的重要意义。
农业的重要性无需赘述,但同时,它也是一种人与大自然直接“打交道”的行业。相对于城市里各种“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大自然对于劳动的“反馈”更为具象,也更为客观,这就为“认真做好一件事”中,对“好”字的评判提供了先天的条件。同时,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当我们对其投入情感的时候,也常常对自然进行拟人化处理,这时,我们也会发现,与这个“人”沟通是如此地简单、直接,是一旦“认真”就能够做好的。这些或许是当下人们最渴望获得的生存感受之一,即“重拾对生活的掌控感”。
《种地吧第三季》将科技兴农推向一个新高度,少年们用光伏发电、雾培技术解决大棚种植的问题;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帮助盐农拓展销售途径;探讨芫根饮料的推广方案。从而解构了传统综艺对“下乡”的刻板想象,展现出Z世代对农业的创造性介入,也走向了更具现实性的经济命题、可持续命题。当少年们讨论智慧农业系统与传统耕作经验的融合时,节目实际上搭建起城乡对话的桥梁,让观众意识到乡村振兴不是单向的扶贫工程,而是双向的价值重构。
少年们的成长无疑是节目主题的另一个重要落脚点。除了技能养成外,兄弟情谊更像是一场社会关系的重构实验,在合作社的日常协作中,少年们重新学习了“帮工”“换工”的传统互助模式,这种超越雇佣关系的人际联结,在原子化社会加剧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他们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证明,真正的社群不是社交媒体的点赞之交,而是田间地头的并肩陪伴。
当土地重新成为丈量青春的标尺,当生活的价值在躬身实践中生长,当带着泥土芬芳的现实成果呈现在我们面前,“种地”的意义不言而喻。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