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再来袭!专家提醒:当前正处于小波峰,小心以下防护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9 15:30 2

摘要:拥挤的公共场所再次成为病毒的"乐园"。走进地铁、商场,不时听到此起彼伏的咳嗽声,熟悉又令人忧心。**最新一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数据显示,近期我国呼吸道疾病监测哨点医院就诊人数较去年同期上升28.6%,其中新冠感染者数量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引发了公众

拥挤的公共场所再次成为病毒的"乐园"。走进地铁、商场,不时听到此起彼伏的咳嗽声,熟悉又令人忧心。**最新一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数据显示,近期我国呼吸道疾病监测哨点医院就诊人数较去年同期上升28.6%,其中新冠感染者数量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引发了公众对"新冠反弹"的担忧。这次疫情波动究竟有何特点?普通人该如何科学防护?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三年前的疫情仍让人记忆犹新,口罩、酒精、核酸检测曾经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随着全面放开后,大多数人早已恢复了正常生活,然而病毒并未真正"离场"。每年的冬春季都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今年也不例外。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张伯礼院士近期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冠疫情的"小波峰"阶段,并非大规模的疫情反弹,但仍需保持警惕。

与早期疫情相比,当前流行的新冠变异株毒力虽然减弱,但传播速度更快,且症状更为隐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王主任表示,门诊中超过40%的发热患者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其中不少人初期仅表现为轻微咽痛或轻度乏力,很容易被忽视。**这种症状轻微的特点,让许多感染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正常社交,无形中加速了病毒传播。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李教授解释,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是其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不断积累突变,形成新的变异株,这是其生存策略。目前流行的JN.1亚型变异株,虽然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但重症率明显下降,这符合病毒进化的一般规律。"

"病毒和人类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敌对,而是一种微妙的共存平衡。随着时间推移,病毒往往会向着传染性更强但致病性更弱的方向演化,这样才能确保自身的长期生存。"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陈维海

然而,轻症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曾多次强调,即使是轻症新冠感染,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轻症新冠患者中约有10%-30%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长期症状,主要包括持续性疲劳、认知障碍和呼吸困难等。

这次小波峰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季节性明显,随着气温骤降,室内活动增多,通风减少,病毒传播风险大幅上升;二是区域性差异大,北方城市因供暖等原因,室内环境更为封闭,感染率相对较高;三是人群聚集引发的集中爆发,近期多地报告了学校、养老院等场所的聚集性感染事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一个月内,60岁以上老年人的感染率比其他年龄段高出约1.8倍,重症率更是普通人群的3倍以上。**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分会专家提醒,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即使接种过疫苗,也可能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家人应特别关注老人健康状况。

许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感染过新冠或接种过疫苗就不会再次感染。事实上,新冠病毒的抗原变异使得既往感染获得的免疫力难以完全抵抗新变异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一项覆盖2000名既往感染者的追踪研究发现,约15%的人在半年内出现了二次感染。

面对新一轮的感染风险,如何有效防护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防护策略应该更加精准、科学,而非简单回到全面封控时期的极端措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陈主任建议,普通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防护:

首先,识别高风险场所至关重要。拥挤、密闭、通风不良的环境是病毒传播的温床。**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研究表明,在空气流通率低于3次/小时的封闭空间内,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风险比户外高出约17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参加室内大型活动时,应戴好口罩,减少不必要的接触。

其次,科学佩戴口罩仍是最经济高效的防护措施。N95口罩对气溶胶的过滤效率超过95%,而普通医用口罩的防护效率仅为50%-70%。不过,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可能导致不适,普通人在一般场所可选择医用外科口罩,在医院、车站等高风险场所再更换N95口罩。

第三,维持室内空气流通非常重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实验证明,每小时开窗通风15-30分钟,可将室内空气中的病毒颗粒物浓度降低70%以上。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应坚持定时开窗通风,可选择在中午气温较高时进行。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样重要。研究表明,正确洗手可减少80%以上的病毒传播风险。返家后、饭前便后应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洗手,揉搓时间不少于20秒。

对于免疫力较弱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杨教授特别强调,秋冬季节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必须外出时,全程佩戴口罩,回家后立即更换衣物并洗手。同时,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

值得关注的是,中医在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方面有独特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王先生指出,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原则,中医讲究"未病先防"。饮食上可适当增加生姜、大蒜等温性食材,药膳方面可考虑玉屏风散等经典方剂进行调理,但具体用药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当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如何科学应对?首先,不要恐慌,绝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轻微,可自行在家休息。充分休息、多饮水是缓解症状的基本措施。如果发热超过38.5℃,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

但以下情况需引起高度警惕:持续高热不退、严重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低于93%。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症状即使较轻也建议及时就诊,避免病情恶化。

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新冠病毒已成为常态化的季节性呼吸道病原体之一,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未来很可能会像流感一样,每年都有季节性的流行高峰。因此,构建长效防护意识和能力,才是应对之道。在这场持久战中,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度恐慌。科学防护、关注自身健康、增强免疫力,才是应对新冠小波峰的最佳策略。每个人的健康习惯不仅保护自己,也是对整个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贡献。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防控经验的积累,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不断深化,防控措施也更加精准有效。相信在科学防控和全民共同努力下,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这次小波峰,迎来健康平安的冬季。

参考文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2023年第10期,《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策略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23年第5期,《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流行特征分析》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2年第4期,《季节性呼吸道疾病防控指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年第2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马医生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