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现在真的很有胆量,居然用11个字敢掀桌子了,但掀桌子只是一时爽,之后的一地狼藉不还得自己收拾吗?
日本现在真的很有胆量,居然用11个字敢掀桌子了,但掀桌子只是一时爽,之后的一地狼藉不还得自己收拾吗?
“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这是日本在2024年新版防卫白皮书中对中国的最新定位。
这话看上去像是“选边站”,也像是“拉阵营”。
但中国的回应并没有选择对抗,而是把棋局下得更深了一层,对话、联动、多边应对,一环套一环。
中日之间,这场较量,比预想复杂得多。
2024年7月,日本防卫省公开年度防卫白皮书。
一行字引发了国际热议,中国被定义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
这不是随口而出的外交措辞,而是经内阁会议批准、定稿、发布的官方立场。
过去,日本在对华表述上多用“关切”“关注”,如今直接升级为“最大挑战”,说明其战略认知已发生根本转变。
而且这次白皮书,还把“台海局势”列入对日本“直接影响”的安全范畴,从之前的“关心台海”变成了“台海动荡=日本动荡”。
这背后,是日本主动将自己置于美国主导的“印太安全框架”中。
如果说白皮书是信号,那修法就是落子。
早在2024年5月,日本就通过了《国家秘密保护法》的修订案。
这部法律的核心不在“保密”,而在“管控”。
新法将“中国相关情报”列为“特别秘密”,不仅涵盖军事外交,还触及科研、工业数据、网络安全等多个技术层面。
也就是说,未来一个大学实验室,只要涉及中国合作项目,就可能被纳入“审查范围”。
日本不是在“制裁”,而是在用制度设立一道信息防火墙,防的不是间谍,而是交流。
日本的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对此已有明显反应。
担忧写在脸上,合作项目也在放缓。
这不是象征意义上的动作,而是实实在在地“卡”住了中日之间的科技互动通道。
2024年6月,意大利G7峰会。
时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会上推动将“台海和平”写入联合声明,并获得美英法德的支持。
声明中出现一句敏感内容:“对中国在台海的军事压力表示严重关切。”
这是G7历史上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直接点名中国涉台活动。
从“关切”到“点名”,日本的主导作用不小。
再看军事层面。
2024年7月底,美日两军在宫古岛周边举行联合军演。
演习科目包括远程打击、岛屿防御、海空协同,几乎是为“海峡冲突”量身定制。
日本出动了“宙斯盾”级驱逐舰,美军则派出F-35B隐身战机。
这是一次实打实的“靠拢演练”,不是走过场。
面对日本频繁出招,中国的回应方式很耐人寻味。
既没喊打喊杀,也没一味批驳,而是选择了“多线操作”。
2024年7月,中日韩外长会议在韩国釜山重启,这是自2019年以来三国首次重新坐在一起。
中国外长王毅在会上直接指出,“中日关系不能由第三方定义,更不能被外部势力操纵。”
这句话不是喊话,是点题。
中方还提出恢复中日经贸磋商、扩大地方合作、重启青年交流计划。
虽然日本外务大臣上川阳子依旧重复“对中国军事扩张的担忧”,但并未拒绝这些合作建议。
这说明,日本在安全上“靠美”,在经济上,还留有余地。
2023年,中国依旧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日本对华出口占总出口的22%,对华进口也接近20%。
说脱钩容易,真脱钩,谁都伤不起。
丰田、日立、索尼、松下,这些日企的中国市场份额都大得惊人。
就拿丰田来说,中国市场贡献了其全球销量的三成以上。
日本经济界对当前中日关系的紧张情绪并不欢迎。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在多次内部研讨中都提到,对政治“过度介入商业环境”表示担忧。
2024年5月,中国商务部还与日方企业代表举行闭门会,讨论投资便利化、电子零部件合作、绿色能源等议题。
安全是安全,生意是生意。
这句话,在当前的中日关系中,是一条潜规则。
就在日本靠向美国的时候,俄罗斯也开始“选边站”。
2024年9月,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上公开表示,“亚太地区的安全不应由美军主导,也不应复制北约模式。”
10月,普京访华,双方联合声明中指出,“反对印太地区军事集团化,反对外部势力在本地区部署中程导弹。”
虽然没有点名日本,但大家都知道,这话说给谁听的。
俄罗斯外交部随后宣布计划邀请中国参与2025年“东方-25”联合军演。
这不是表态,而是行动。
中俄联手,在地缘上给“印太安全框架”踩了个刹车。
日本这次动作不断,但中国在外交上稳住多边,经济上释放合作,军事上做好准备。
中日之间,不是一句“最大战略挑战”就能定性,也不是一次军演就能定局。
参考资料:
徐量2025-05-19全面反华?日本11字定位中国后,主动找美国合作,中方也来援手了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医生郭主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