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于今年5月20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填补了我国民营经济领域立法的空白。这部法律的出台传递了怎样的信号?将给民营企业带来哪些发展空间?
央广网北京5月19日消息(记者唐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于今年5月20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填补了我国民营经济领域立法的空白。这部法律的出台传递了怎样的信号?将给民营企业带来哪些发展空间?
系列访谈《法律给力·民企有力》,本期推出:权益保护重细节,呼应关切安民心。总台经济之声记者对话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
唐婧: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经营自主权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民营经济组织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和民营经济组织经营者的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恶意侵害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人格权益。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人格权益受到恶意侵害致使民营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投资融资等活动遭受实际损害的,侵权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法律禁止恶意侵害民企的名誉,并赋予企业起诉权和索赔权。这些法律条款的出台,实实在在为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撑腰。企业维权的问题值得关注,比如法律适用边界问题,互联网哪些行为会构成“恶意侵害”?
吴萨:民营经济促进法这些条款都是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我们知道这些年有很多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网络或者其他渠道受到了一些恶意诽谤等。“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往往带来很恶劣的社会影响,实际上也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这不仅对企业本身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运行,所以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法律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不仅是作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任何公民都应该受到这样的保护,不应该被人恶意诽谤、恶意造谣,我们相关的法律已经有相应的条款,为什么要把民营经济要单独列出来?因为对民营企业家而言,谣言等带来的社会影响更加恶劣、更加广泛。这个问题单独列出来,并给予明确的法律保护,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很多社会意义。这个法律出台以后,民营企业家在法律上进行维权,就有了自己非常清晰的法律武器。
唐婧:这些中小企业维权其实也面临维权未果,或者是维权门槛比较高等一些问题,您觉得应该怎么来解决?
吴萨:这方面的维权客观来讲维权门槛并不高,因为在网上造谣,证据是非常明确的,真正的取证难度不高。难的是在判决上、在对法律的定性上可能会有分歧,这是法律依据不足造成的。现在民营经济促进法已经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执法判案上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我相信以后维权的难度会大大降低。
唐婧:法律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当依法或者依合同约定及时向民营经济组织支付账款,不得以人员变更、履行内部付款流程或者在合同未作约定的情况下以等待竣工验收批复、决算审计等为由,拒绝或者拖延支付民营经济组织账款;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强制要求以审计结果作为结算依据。您认为这对缓解民营企业现金流压力有怎样的实质意义?如何真正落到实处?
吴萨:民营企业很多的“三角债”和“呆坏账”,有很多是由地方政府和一些大的央国企业拖欠款造成的,法律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法律明确规定把这方面的付款的责任进一步压实,使得有些地方政府还有央国企在履行合同完成付款义务方面,具有更大的责任和压力。现在要是再有拖欠,就属于违法行为了。各级政府和企业还是有法治意识的,这样就会极大地增强这方面的付款动力。我们已经关注到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现在主动向民营企业去沟通,去偿还历史上的欠款,已经带来了非常明显的成效。这会从根本上改善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减少企业的经营压力,有助于民营企业健康成长。
唐婧:法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依法向民营经济组织作出的政策承诺和与民营经济组织订立的合同,不得以行政区划调整、政府换届、机构或者职能调整以及相关人员更替等为由违约、毁约。因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改变政策承诺、合同约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民营经济组织因此受到的损失予以补偿。如何构建长效监督机制约束地方政府履约行为,避免“新官不理旧账”?
吴萨:市场经济就是一个诚信经济,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所以我们也要构建一个诚信的文化和诚信体制。首先要从政府做起,政府要成为诚信的代表,在对民营经济组织符合法定要求的诚信承诺上,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应当去履行,这是基本的要求。
但是事实上,我们也关注到有一些地方政府因为换届、换人或者各种原因,对于以前的承诺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在法律上也有明确回应。下一步我们更好地落实这样的法律,把它落实到政府巡视、审计以及一系列的监督机制当中去。随着法律的出台,类似的不诚信的情况会大大减少,从客观上也更好地塑造了各地的营商环境,有助于整个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也有助于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组织的发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来源:央广网